昨天早上風小,就上了北塂後山一直往北山走。記得小時候,這北塂的山上全都是大大小小的松樹,初秋的雨後松樹下面有好多黏窩和紮窩食用菌,特别是紮窩味道極其鮮美,屬于名副其實的山珍。山上有名無名的野生中藥材處處可見,上學的時候勤工儉學經常來采挖。自從分産到戶以來,山上的原生态植被全被開墾種上了桃樹栗子樹,如今桃子樹基本沒人管理了,荒蕪了,雜草叢生。有人管理的栗子樹的地方也都是裸露的泥土沙石,已經沒有半點原生态植被了,山珍和藥材全都沒有了蹤影。無法恢複的原生态植被,将永遠是人們心頭上的痛。
走到最高處的山頭,北面山坡就是九龍圈村的地盤,人家這裡原生态植被保護得很好,松樹林蔥蔥郁郁,一片生機勃勃。南眺向着我們口子村的地盤拍了幾張照片,天氣有點霾,出來照片倒是有點意境,遠處群山環繞,疊嶂層巒,曲徑通幽。
忽然想到了兩句詩“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查了一下這是宋代釋守淨 《偈二十七首》的一首禅詩: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或許是受《南華經》中逍遙遊思想的影響,又或許悠然和安閑是我們天性的一部分。雲水作為一種特有的意象,深受中國文化人的青睐,流傳于很多傳統的作品中,滲透于我們的文明血脈裡。詩人畫家們要創造詩情畫意,總是難以離開雲水的渲染與襯托。而對禅師們而言,則彷佛更喜歡直接将自己視為雲水的化身。
這首詩偈就對雲水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釋。有人說:雲水之所以如此自在,如此惬意,是因為他們的遷流,從不加任何自己的意思在其中。對于他們流經的地方,從無好壞淨穢的分别,再美麗的地方也不留戀蜷住,再貧瘠的地方也不拒絕前往。雲水之所以具滋養容含之德,是因為他們順應“滿則溢之,虧則盈之”的自然平衡,不向高聳處炫耀,隻向低窪處補給。雲水是完全随緣的,雲水是無私無争的,雲水又是無限無滞的,雲水如此活活潑潑的表現給我們。人如果能如雲水一般擺脫名枷利鎖的束縛桎梏,不自我設限,随緣生活,随心自在,随遇而安,随喜而作,該多灑脫、多逍遙!自在的人生就是包容的人生,有了包容的心,生命才是富有的,“鐵樹開花遍界春”,自然有非凡景象。
人過着灑脫的自然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就有“遍界春”的風光。
“溪花與禅意,相對亦忘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常住鄉下,有鄉愁,有禅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