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民間手工樂器?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王藝钊,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阿克蘇民間手工樂器?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王藝钊
文脈綿長,樂聲悠揚。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加依村,這裡的一切都與一把琴有關。
這個身處西北邊陲的小村莊,時常傳出一陣陣優美動聽的樂曲。那樂曲時而歡快,時而婉轉,時而如行雲流水,時而如急雨紛飛。
這個古韻悠長的小村莊,“十步之内,必有工匠”,将近一半的村民都會制作民族樂器。傳統技藝的魅力,在手藝人的指尖流淌。
技藝之曲:每把琴都有生命,都要用心去做
一搭手就知道,這是一個飽經風霜、滿是故事的老漢。粗糙的雙手長滿老繭,握起來如針刺一般。
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樂器制作人艾依提·依明,大半輩子都在跟刨子、鑿子、矬子、砂紙打交道。如今,他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維吾爾族樂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今年,是他制作民族樂器的第54個年頭。
走進艾依提·依明的工作室,就像走進一座樂器“博物館”。彈布爾、都塔爾、熱瓦甫、薩塔爾、艾捷克……各種樂器在他的指尖滑過,悠揚的樂曲便從琴弦間流瀉出來。
樂器是維吾爾族百姓生活中的“水和空氣”,樂器制作技藝更是手藝精湛、世代相傳。維吾爾族樂器制作技藝至今約有兩千多年曆史,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從掏挖桑木、烤制成型、拼接雕花、放置弦碼、抛光上漆,做琴的每一步都需要心定、神靜。從15歲開始,艾依提·依明便開始做琴,到他手上,這門技藝已經傳至第五代。
每天,他迎着第一縷朝陽起床,撫摸桑木,在掏挖磨刻中,品世事滄桑,聽樂聲悠悠……日複一日,艾依提·依明的生活簡單而豐厚。
“我生在樂器村,長在樂器堆,我們村有300多年樂器制作曆史,五十年前隻有兩三個人做樂器,現在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樂器。”艾依提·依明笑着向記者講述。
“打記事起,家裡的樂聲就沒停過。每天一早我在樂聲中睡醒,夜晚又在樂聲中睡去。音樂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和靈魂。”在艾依提·依明看來,每把琴都是有生命的,都要用心去做。
他拉着記者走近一把都塔爾。“你看這把琴,我花了七個月時間才做成,僅鑲嵌裝飾就用了兩個多月。”艾依提·依明說,雖然自己每天重複一道道工序,卻依然樂此不疲,因為心血都在手藝裡。
50多年的積澱,讓艾依提·依明成為遠近聞名的“樂器王”,他的徒弟也已超過200人。
“現在的樂器和過去有了很大變化,無論質量還是樂聲都好了很多,我們的樂器在全國都很暢銷。”艾依提·依明手握都塔爾,那流暢的花紋、精緻的琴弦、華麗的雕刻,透出濃濃的文化氣息和匠人精神。
緻富之曲:村民抱團取暖,産業上了規模
加依村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村莊。走在村中的主街上,獨特的龜茲文化元素撲面而來。一排排以黃土和麥草手工塗抹的牆面,配上民族風格的門廊裝飾,為村裡的房舍平添了幾分質樸和迷人。
來到一座古樸的小院,門楣上“手工樂器制作銷售專業合作社”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側邊一塊木牌則寫着“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樂器制作專業戶”“旅遊指定家訪點”等字樣。
院中一角的樂器制作室裡,半面牆上懸挂着還沒裝弦的都塔爾和彈撥爾,偌大的屋子堆滿了各式樂器的“肚子”和“脖子”,幾個手藝人正在叮叮當當地做着手裡的活計。
“之前家裡都是土坯房,現在變成了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不但有樂器制作室,還有專門的樂器展示廳。”院落的主人阿蔔杜拉·依不拉音對記者說。
過去,雖然村裡有手藝,可這門手藝卻一直在“沉睡”,一把把樂器蒙着灰塵,壓在村民家的箱底。
“曾經的加依村,可不是現在這欣欣向榮的模樣。”加依村黨支部書記拜合提亞爾·阿木提說,靠祖傳手藝吃上“樂器飯”和“旅遊飯”後,村裡一天一個樣。
跟随拜合提亞爾·阿木提,記者來到村裡的樂器産業園。在這座投資200餘萬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園區裡,近百名樂器制作師在忙碌着,有的忙着挖孔、打磨、抛光,有的忙着晾曬、切割、箍形、雕花,有的忙着貼标、裝箱、發貨。
“以前都是散戶制作,現在報團取暖,産業上了規模。”阿蔔杜拉·依不拉音告訴記者,縣裡确定的“文旅産業融合發展”思路,為加依村緻富送來東風。
在政策的扶持下,村裡秉持“非遺傳承 景區升級 産業基地”發展模式,建起了“天籁加依”景區和民族樂器展示中心,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加依村成為赫赫有名的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
“趕上黨的好政策,樂器制作奏響富民曲。”拜合提亞爾·阿木提說,現在,村裡手工藝人每年平均制作銷售樂器1200餘件,戶均年收入達14萬元左右,多的有20萬元。2021年,加依村銷售樂器6萬多個,銷售額超1000萬元。
唱着緻富曲,加依村舊貌換新顔:村裡家家戶戶都與樂器挂上鈎,要麼在樂器廠打工,要麼家裡辦着樂器作坊,要麼就開着樂器店,還有村民成為“天籁加依”景區旅遊接待中心的導遊和管理員……
傳承之曲:家家有琴聲,戶戶有銷路
手機屏裡彈幕閃爍,一位身着傳統服飾的年輕小夥正拿着都塔爾向各地網友彈奏家鄉樂曲,還不時和網友進行互動。這位“90後”小夥,就是加依村村民庫爾班·沙米西。
今年28歲的庫爾班·沙米西,已從事樂器制作10餘年。2008年,當地政府組建樂器制作技能培訓班,培養一批民族樂器技藝傳承人。從那時起,他就從父輩們手中接過斧、鋸、刨鑿,成為家裡第三代手工樂器制作人。
古老的技藝如何得到傳揚,怎樣和現代人生活融合在一起?學藝的路上,庫爾班·沙米西不停地思考。
2009年,為推動手工樂器制作标準化、規範化,縣裡組織一批年輕人到新疆藝術學院民族樂器制作研究中心深造,庫爾班·沙米西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經過三年學習深造,庫爾班·沙米西不僅掌握了基礎的樂理知識,還開闊了眼界。
請教師傅并多次試驗後,庫爾班·沙米西确定了可以彈出最佳音調的琴把和琴箱長度。有了規範,工人們做樂器也有了依據。傳統做法四天左右才能做好的一把都塔爾,現在隻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
2020年,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庫爾班·沙米西和村裡的15個年輕人合夥成立了“故鄉樂器銷售店”。年輕的夥伴們一起切磋樂器制作技藝,一起謀劃銷售新渠道。
“我們喜歡上網,也通過‘觸網’,把樂器賣到更遠的地方。”庫爾班·沙米西說,現在村裡人人是歌手,家家有琴聲,戶戶有銷路。
樂器“出村”,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在回歸鄉裡,回報桑梓。這兩年,庫爾班·沙米西的七八個徒弟陸續從其他省市返鄉,重新拾起鑽木刀,通過制作民族樂器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銷售渠道多了,一個月做400把琴都不愁賣,你猜我一年收入有多少?”庫爾班向記者賣了一個關子,“100萬元!每個合夥人月收入都不低于5000元!”庫爾班笑着說。
“樂器制作為我們的小村莊注入了靈性和生氣。這門技藝是我從父輩那裡學來的,一定要将它傳下去。”望着在葡萄藤下撥弄都塔爾的女兒,庫爾班眼神堅定。
在這個精緻的農家小院裡,刨子和鑿子發出的“嗤嗤”“咚咚”聲,孩子們歡樂的喧鬧聲,琴弦試音的婉轉樂聲,彙成最美的天籁之音,回蕩在加依村的上空。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6日 09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