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自由探索的好處

自由探索的好處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5-24 10:34:52

21世紀經濟報道王峰報道7月7日,一款名為“長效新冠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的藥物在中國商業化上市。這是國内首批商業放行的新冠病毒抗體組合藥物,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重磅成果是高校科研人員作出的重要貢獻。

“張林琦教授多年來深耕HIV、SARS等傳染病病毒研究,疫情暴發後,學校基于其長期的科研工作積累,迅速組織其與結構生物學、人工智能等領域教師組成跨院系、跨學科的聯合攻關團隊,領銜研發成功抗新冠病毒抗體組合藥物。”在教育部7月18日新聞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嵘說。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年來,教育部組織高校積極響應黨中央号召,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

自由探索的好處(僅靠自由探索遠遠不夠)1

“下一個十年,教育部将着力加強有組織科研,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有組織科研涉及高校科研範式和組織模式的變革,涉及高校科技工作指導思想的戰略調整。”雷朝滋說。

未來科技抗疫重點

十年來,高校醫藥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産出一批重要成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高校快速響應,積極守護人民生命健康。

雷朝滋在發布會上介紹,數十所高校萬餘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目前已聯合企業研發出新冠病毒檢測産品百餘款;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團隊研制的宣肺敗毒顆粒在縮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療效;高校在5條新冠病毒疫苗技術路線上開展攻關,其中四川大學和廈門大學分别牽頭的兩款新冠疫苗已在國外完成三期臨床研究。

“我們圍繞新冠病毒的診斷、治療和防控、康複,布局組織了18支科研突擊隊。”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嵘說。

除了張林琦團隊的成果之外,清華大學醫學院劉鵬、藥學院白淨衛、生命學院王建斌團隊還完成了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核酸監測系統。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院長彭凱平團隊開通心理援助熱線,截止到今年4月底,累計接聽了5萬多次電話,危機幹預案例387例,還研發了線上自助心理測試和康複平台,累計使用人數達到32萬人次。編寫了《疫情安心手冊》和上百篇科普論文,累計閱讀量達到了3800餘萬人次。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教授團隊,自2009年開始研究基因編輯技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應用新技術開發出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及其變異株的環狀RNA疫苗。”北京大學副校長孫慶偉說。

随着科技抗疫進入新階段,清華大學确定了未來科技抗疫的幾個重點方向。一是更快速準确的感染檢測技術。二是更高效的流行病學調查方式。三是防感染效果更強的疫苗技術。四是低成本有效藥物的開發技術。五是疫情防控社會效應評估技術。正在多渠道籌集資金,長期穩定支持科技抗疫工作。

“目前,藥學院何偉教授和化學系劉磊教授團隊與人工智能産業研究院合作,建立智能新藥研發跨院系合作團隊,加快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的研發與上市。”曾嵘說。

超過40%兩院院士在高校

在高校科研領域,科技人才隊伍、創新平台、創新資源都在迅猛發展。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年來,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群體穩步壯大,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

北京大學副校長孫慶偉在發布會上介紹,北京大學建立了教研系列、專職研究系列、專職教學系列分類評價和晉升的人才工作體系。重點引進了謝曉亮、鄂維南、朱松純等一批戰略科學家。加強青年人才戰略儲備,目前學校教師隊伍中36到50歲教師較為集中;新引進人才中青年教師占比達90%以上。

雷朝滋介紹,十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主動布局建設了25個前沿科學中心、14個集成攻關大平台、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系統布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台超過1500個。

“北京大學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快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完成首批10家基地實體化,其中,微納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已作為‘标杆’獲批建設。”孫慶偉說。

雷朝滋介紹,十年來,高校R&D撥入經費從2012年的768.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592億元,十年累計撥入經費總額上萬億。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由2012年的391.8億元增至2021年的847.5億元,增長超過116%。高校科技活動中的R&D人員全時當量從2012年的20.9萬人年增長到2021年的33.4萬人年,增幅近60%。

“僅靠自由探索遠遠不夠”

有組織科研,是下一個十年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題詞。

“過去一個時期,高校科技工作發揮了自由寬松、學科交叉、基礎深厚的優勢,自由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績。下一個十年,高校科技工作要實現再次跨越,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進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僅靠自由探索是遠遠不夠的。”雷朝滋說。

“加強有組織科研是北大科技創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孫慶偉說。近年來,北京大學持續調整優化院系結構,先後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材料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計算機學院、智能學院、電子學院、雙碳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必須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克服單打獨鬥、資源分散的弊端。”曾嵘說。2021年2月,清華大學研究制定了《關于完善和發展大學創新體系的若幹意見》,明确要強化面向重大問題的“有組織科研”,推動學科“大交叉”、組建“大團隊”開展科技攻關。

雷朝滋指出,“有組織科研就是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把過去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能幹什麼就幹什麼,轉變為國家需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為此,要大力推動“四個轉變”。在項目組織上,從被動的“接單式”向主動謀劃、主動服務轉變,建立重大任務組織機制,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産業發展的需要。在平台建設上,從“自由生長”向定向培育轉變,圍繞重大需求和攻關任務,加強培育布局。在團隊建設上,從“戴帽子”向重實戰轉變,在實戰中發現和造就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在支撐引導上,從資源引導向綜合施策轉變,要更加注重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

雷朝滋指出,今後一個時期,高校有組織科研要着力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二是要在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下功夫。三是要在服務國家區域創新發展戰略上下功夫。四是要在提升行業産業發展核心競争力上下功夫。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