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很多宮廷曆史疑案,如雍正上位、光緒之崩、慈安爆薨等等,這些疑案史學界一直都在努力尋求答案,但至今都沒有最終的結論。就慈安太後之死來說,大多數影視和文學作品都反映是由慈禧下毒害死的,但缺乏曆史資料的确切印證,大都是根據“野史”或傳說推斷出來的。
慈安太後究竟是因何而死,她的死與慈禧有什麼關系?慈禧害死慈安的結論是如何推斷出來的,證據是什麼呢?筆者根據所掌握的曆史資料和最新研究之發現,對這些問題進行介紹和分析,供讀者參考。
圖1 慈安太後(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在讨論慈安死因之前,先介紹一下她的身世,以便對其生平有更深刻的了解。
慈安是滿洲鑲黃旗人,鈕钴祿氏,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鹹豐二年被選秀入宮為貞嫔,四個月封為貴妃,半年後封授皇後,時年16歲。慈安從入宮到封後,半年之中連升四級,這在有清以來皇後晉升中是絕無僅有的,足以說明慈安是一個聰明賢惠,才華非凡之人。
慈安一生沒有子女,鹹豐帝駕崩後,唯一的6歲兒子載淳(慈禧生)繼位,是為同治皇帝,她被上徽号“慈安”,尊為“母後皇太後”。慈安與慈禧(聖母皇太後)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擊敗“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後開始“垂簾聽政”,執掌朝政大權。
圖2 鹹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光緒七年,年僅45歲的慈安太後突然暴薨,朝廷上下無不驚愕,對她的死百般揣測。慈禧按皇太後的規格料理了慈安的後事,被葬于普祥峪定東陵。據“官書”記載慈安死于現在所說的心腦血管病,但是對于她的暴亡,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傳到社會上産生了種種推測,加之慈安生前與慈禧的關系,“野史”中不免出現了慈安之死與慈禧有關的傳說,且被多數人所認同。
這個傳說的根據是什麼呢?我們從兩宮太後失和的幾個方面分析,可得出結論。
安德海是宮内太監總管,慈禧的心腹紅人,他依仗寵信在宮中胡作非為且肆無忌憚,朝中大臣及同治帝對他恨之入骨。
同治八年,安德海請求慈禧得到去蘇州采辦龍衣的差事,他一路大肆招搖,擾亂地方,被山東巡撫丁寶祯拿獲。對安如何處置,丁上奏朝廷請旨,慈禧有意袒護,但慈安以違反“太監不得出京”的祖制下令“就地正法”,朝野上下,人心大快。因此事,慈禧對慈安開始産生了看法并懷恨在心,但顧忌到慈安的“尊位”和自己的“羽翼”還未豐滿,故敢怒而不敢言。
圖3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
同治帝17歲大婚選後時,慈安喜歡既漂亮而又文靜的侍講崇绮之女阿魯特氏。慈禧則要選立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後在選立皇後的問題上産生了分歧。皇親和朝臣們奏請,皇後要同治帝自己選,結果阿魯特氏被選中,對此慈禧極為不滿,但表面上不敢表示出來,内心裡卻對慈安更加憤恨。慈禧把仇恨發洩在新皇後身上,對她百般刁難,同治帝駕崩不久,找茬處死了皇後,而且皇嗣也被扼殺在腹中。
鹹豐帝知道慈安“優于德”,慈禧“優于才”,臨終時賜給慈安一枚“禦賞”,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奏折诏旨兩章同钤方能生效,因同治帝年齡尚小“同道堂”印章暫有慈禧代管。相傳鹹豐帝還密賜慈安一道“朱谕”,大意為:他死後如果慈禧敢胡作非為,就按祖宗之法處置。
圖4 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禦賞”
鹹豐帝想用這兩種方法來平衡朝中權力和制約慈禧的僭權行為。慈安不像人民說的那樣,柔弱無能,不問政事,而隻是不願與人所争,性格内向而已。因慈禧自知身居“西宮”,故行為比較收斂,辦事謹慎,對慈安非常恭敬,取得了好感。慈安心善,對慈禧透露了“朱谕”的内容并當面燒掉,以示對她的信任。“朱谕”雖然被毀,但慈禧對此總是心有餘悸,耿耿于懷。
光緒帝少年時,常常去東宮,跟慈安太後比較親近,宮中傳說是因慈安性情溫和,不像慈禧那麼嚴厲,慈禧聽後心裡不是滋味,認為這是慈安和恭親王奕訢從中挑撥的,憤怒不已。慈禧害怕光緒帝親政後與慈安聯合,削減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便派心腹對光緒帝的行動嚴加監視,将其一舉一動彙報給她,以便掌握主動權。
自慈安把“朱谕”燒掉以後,慈禧的的心稍安了一些,她的本性開始逐步顯露出來。
圖5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緒皇帝
光緒六年發生的一件事,再次大大加深了兩宮太後的矛盾。一次清宮嫔妃們去緻祭鹹豐陵寝,祭奠時,按規矩慈安應居後宮的首位(鹹豐時為皇後),慈禧在側位,慈禧不從,因此兩宮太後發生争執。慈安聽從奕訢之說,堅持不讓,慈禧無奈隻得屈就,但是心裡又增添了對慈安及恭王的憤恨。
慈禧使用手段把太監總管李蓮英籠絡在自己的身邊,成為心腹。李蓮英依仗慈禧的權勢興風作浪,橫行朝野,人稱“九千歲”。他唯慈禧馬首是瞻,眼中沒有慈安,其他太監也仿效之。慈安要求慈禧對李蓮英和太監們嚴加管束,慈禧不但不聽,反認為慈安幹涉和限制了她的權力。慈禧心中積壓多年的怒氣頓時迸發出來,兩宮太後發生了激烈的争吵,竟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由于兩人矛盾的加深,慈禧認為慈安是妨礙她專權的最大絆腳石。事也湊巧,不久慈安便暴死在鐘粹宮中。
圖6 慈禧宮廷照
從以上幾個事例來看,慈禧是有動機、有機會、有迹象殺害慈安太後的,這可能就是“野史”和民間傳聞的根據吧。“根據”如此“充分”,為什麼“官書”中沒有記載和一絲的透露呢?這是因為宮廷檔案是由官家而寫的,因慈禧當時健在,記載中是不能流露出半點對她不利言辭的。又由于史學界一般對實際已發生,但對官書中沒有詳載,而證據不十分充分的案例,往往被定為疑案,故對于其真實性,後人也隻能從其他渠道挖掘發現端倪,找出“根據”進行推斷了。
現在雖然大多數人們認可,慈安太後之死與慈禧有關,甚至說是她在食物中下毒害死的,但其證據還有所欠缺,理由還不夠确切充分。如若要找到慈安的真正死因,還需史學界更進一步的進行深入探讨、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其真相一定會大白于天下。
文:穆炳森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