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安石動畫簡介

王安石動畫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01:20:14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自強

王安石動畫簡介(新視野王安石的)1

2021年12月18日,市民參觀位于江西省撫州市的王安石紀念館。當日是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改革家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紀念日,撫州是王安石的家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于後世來說,認識王安石,多是來源于“唐宋八大家”和他的政治家身份,而關于他對“道”的追求,了解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于天下”,一千年前,王安石說出這句話,指明一個官員必須具備“修、齊、治、平”的基本素質,也引出他自己關于“道”的思考。

“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于天下”,這一聖人之“道”影響中國千年,直到現在依舊讓為政之人陷入沉思。崔銘曆時七年時間撰寫、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安石傳》,對王安石一生各個階段的重要事迹與心路曆程進行了詳細叙述,既注重其政治事功、學術業績、文學創作,更注重其道德修養。閱讀這些故事,讀者更能深入認識王安石的思想、人格及其所處的時代;同時在對其思想精髓和為政之道進行延續發展、傳承升華過程中,走好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什麼樣的道才是“聖人之道”

公元1037年,17歲的王安石在每天放學後,不再像以前那樣呼朋引伴,睜着好奇的眼睛四處遊逛,而是獨自待在家裡,開始思索人生的問題。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如何才能跳脫碌碌終身而老無所歸的生命黑洞?……”

此時的王安石,正是确立人生目标、形成獨立人格的時期,經過父親和舅父的長期教導,已将古人的經典著作爛熟于心。在不舍晝夜的勤學苦思中,既有融會貫通的喜悅,也有難以把握的惶惑。無論是喜是惑,都激發王安石深入鑽研的決心。終于,他從苦悶中走出來:“時光飛逝,晝夜不息,應該追随稷、契之後,像他們一樣修養德性,建立自我。”

稷、契是堯舜時期的臣子,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聖賢,就是因為道德修養非常深厚。王安石認為,在建立自我的基礎上,自然而然成就功名,是稷、契、伊、周等古代聖賢以德服人、德澤天下的奧妙所在。如果問學之初,“其道未足以為己,而其志已在于為人”,則可謂“謬用其心”。

《王安石傳》一書詳盡描述了王安石的心路曆程,表明他确立了超越世俗價值觀的人生目标,“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比如,他認為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的文章寫得更漂亮,也不是為了将來的功名,而是領會到聖賢經典的内在價值,通過深研細讀,獲得立本、立大、務内的自我修養功夫,成就聖賢式人格,成為一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大丈夫。

縱覽全書,作者認為對于“道”的追尋貫穿王安石的一生。他所謂的“道”,是指“内聖外王”的“聖人之道”,是先聖先賢身體力行并借助經典而傳諸後世的“道”。對于每一生命個體來說,需要通過對儒家經典的深研苦習,加以永不松懈、反求諸己的自我道德修養才能獲得。書中提到,王安石在送别摯友孫侔時說:“時然而然,衆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聖人之道在焉爾。”時下流行什麼,就認為什麼是對的,那是芸芸衆生;自己認為對,就堅持己見,隻要不是出于個人的私心,而是從聖人之道出發思考問題,那就是君子。

不管做官還是做學問,王安石對于“道”的追求始終不變。他認為,真正的君子,不是為了個人,既能于困厄中守道,也随時準備“得君行道”,讓儒學真粹的偉大力量彰顯于當世,使天下清明,風俗淳厚,百姓安居樂業。這既是他對朋友的殷切期許和熱情勉勵,也是對自己志向的真誠抒發。這又何嘗不是本書所要弘揚的為人處世的态度——“要做到進退‘不矜寵利,不憚誅責’,前提便是能知‘道’、得‘道’、守‘道’。”

立志的過程也是求“道”的過程

認清了“道”,如何才能實現?王安石認為,要想取得理想的結果,必須要“有志”“有力”“有物”。三者之中,尤以“有志”最為重要。具備堅定的志向,在此基礎上再輔之以艱苦的努力和一定的物質條件,就能獲得最終成功。

1045年,王安石與好友陳旭分别之際,作《送陳升之序》。這篇序可以說是一篇“人才論”。文章開篇即提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一個優秀的士大夫,得到衆人贊譽,大家都認為他可以擔當重任,但是一旦真的被提拔重用,周圍的人往往又會對他失望?

王安石認為,人的才能有小有大,志向有遠有近。任小責輕時,隻要做到和顔悅色、謹慎守法,就可以說是仁德與道義都綽綽有餘的稱職官員。但擔當天下興亡大任的宰輔重臣,既要謹慎守法,還需具備高遠的志向、超凡的見識和非常之大才。因此,本書總結道:“選拔人才如果不着意于對‘才’和‘志’的深入考察與識别,知人善任,而隻關注有限職守中的表面現象,必然落得上下一齊失望的結果。”

不斷充實自己,力求名實相符,這是王安石對朋友的期望,也是他對自我的要求。公餘之暇,他從不散漫放任,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讀書與深思。

孔子之後的儒者,王安石最推崇的是孟子和揚雄,這一點,在他《答王深甫書》中得以體現。“揚子曰:‘先自治而後治人,之謂大器。’揚子所謂大器者,蓋孟子之謂大人也。”成大器、做大人,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他對一切有志之士的期望。

一個人若沒有志氣會怎樣?書中引用了方仲永的例子。“這個曾經令王安石既羨慕又不服的天才少年”,時隔多年,“已泯然衆人矣”。回想過往經曆,王安石寫下《傷仲永》一文,記錄“神童”變成“衆人”的故事,警醒世人:如果沒有志向、舍不得付出努力,哪怕天資穎異者,都會一事無成,天賦平平的常人,若不勤奮努力,其結果更是可想而知了。

立志的過程,也是求“道”的過程。王安石用方仲永的例子,給我們修煉自身提了個醒。修身和學習是一個道理,需要一輩子的堅守。“吃老本”總有吃沒的一天,“底子厚”總有用完的時候,“裝門面”總有敗露的時刻。若安于現狀、浮躁懶散,終會埋下“黔驢技窮”的隐患。

在為民中尋求治國大“道”

“風助亂雲陰更密,水争高岸氣尤雄。平時溝洫今多廢,下戶京囷久已空。肉食自嗟何所報,古人憂國願年豐。”王安石這首《苦雨》詩,寫于鄞縣(現浙江甯波)縣令任上。

為了興修水利,讓百姓免受旱災之苦,王安石跑遍全縣14個鄉。在《鄞縣經遊記》中,他以日記的形式詳細記錄了自己的行程:登上高山,看采石工人鑿石;乘船周遊,考察地形地貌;親臨開渠工地,檢查工程進展;深入村莊院落,宣講治水事宜。天剛放亮,已經踏上征途;夜已深沉,還在路上奔走……這篇200多字的短文,也許是最早的地方官員工作日志。雖然隻是簡約客觀記事,并無一句抒情和描寫,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知疲憊、勤于政事的官員形象。如此克己奉公的官員,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很了不起。明代古文家茅坤感歎:“縣令如此,知非俗吏已。”

正當全縣上下齊心修河道時,天公不作美,開工沒多久便下起了大雨,好不容易等到雨停,積水還未清理幹淨,一場瓢潑大雨又傾瀉而下。百姓焦躁煩悶,王安石“亦夙夜以憂”。為了安撫大家情緒,王安石帶上祭品,與其他官員和百姓一起,誠心懇求上蒼關照。《苦雨》抒發的正是他當時心中的愁苦,但也充溢着心懷天下、心懷百姓的儒家情懷。

孔子曾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王安石所處的時代,曆經晚唐、五代之亂,天下斯文淪喪。雖然宋朝讀書習文蔚然成風,但“天下之士知為詩賦以取科第,不知其他”。因此,他認為,官員隻滿足于刀筆刑名之學,在自我修養和治國方略上沒有更高的期許和作為,一旦被委以重任,如何能開創太平盛世。

事實上,執政之道與做人之道一樣,是中國士人幾千年孜孜以求的大命題。先做人再做官,先修身再治國,先賢的思想影響着王安石,也影響到千年之後的今天。回過頭來看曆史,雖然“各州縣災害不斷,但老百姓并不十分害怕災害”,反而是“一旦官吏們在施行政令時處置不當”,百姓才真正陷入無望的恐懼之中。這也是《王安石傳》一書中表達的主旨之一:“士之欲施于政,未有不學而能者。”學什麼?正如王安石所說,“學”并非刀筆刑名之學,而是先内後外、由己及人的聖賢之學:“學所以修身也,身修則無不治矣。”

“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到王安石生活的宋代,及至21世紀的當下,無論社會怎麼變化,我們對“道”的求索始終沒有停歇。聖人之道、君子之德沉澱在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血脈裡,發揮着潛移默化的道德引領、價值引領作用。在獨特而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滋潤下,中華民族對“道”的堅守顯得厚重而務實,值得每一名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中借鑒。這也是千年之後,我們重讀王安石的深意所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