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唐卡涉及什麼

唐卡涉及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12:48:56

唐卡藝術

西藏唐卡是用彩緞裝棱成的一種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曆來被人們視為珍寶。

西藏唐卡起源于何時,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就西藏繪畫藝術而言,其曆史大體可以追溯到吐蕃早期。據藏史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的牆壁上就繪有壁畫。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崛起,贊普松贊幹布統一全藏,揭開了西藏曆史新的一頁。松贊幹布先後與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聯姻,加強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這前後,吐蕃王朝相繼修築了布達拉宮、帕邦喀宮、強巴明久林宮、紮瑪宮、龐塘宮等華麗的宮殿,建築規模空前雄偉,為裝飾這些宏偉的宮室,需要更多的人來從事繪畫活動,大大促進了西藏繪畫藝術的發展。據五世達賴所著《大昭寺目錄》一書記載:“法王(松贊幹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後來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時,作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這是我們所見唐卡最早的記載。現在這幅唐卡已不複傳世,但從西藏繪畫藝術來看,唐卡是在松贊幹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的繪畫藝術是可以肯定的。在這個時期,不但有長期發展起來的壁畫藝術作為基礎,而且在與鄰近地區的文化交流中,自然會吸取其他民族新的繪畫藝術來豐富自己,特别是佛教的傳人,佛畫藝術随之發展起來。于是一種作畫随意、不受建築限制、便于懸挂、易于收藏,也有利宗教宣傳的新的繪畫形式,也就應運而生。自此以後,唐卡和壁畫這兩種不同的繪畫形式就比翼雙飛,成為西藏繪畫史上兩顆鮮豔的明珠。

西藏唐卡源遠流長,内容豐富,數量可觀,但由于社會的各種 動亂,唐宋時期的古老繪畫保存下來的唐卡已不多見。在薩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上畫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據說是吐蕃時期的作品,是極為罕見的一件珍貴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達拉宮見到三幅,其中兩幅是在内地訂做的繹絲唐卡。帕瑪頓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題款,意思是說江村紮訂做這幅唐卡贈送其師紮巴堅贊。紮巴堅贊是薩迦五祖的第三祖師,公元1182年繼任薩迦達欽。另有一幅貢塘喇嘛相像,貢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這幅近乎寫生畫的繹絲唐卡,也屬宋末的作品。還有一幅米拉日巴的傳記唐卡,主要描繪米拉日巴苦修的情節,樸實而簡括的構圖,據有關行家鑒定,系宋代的一幅繪畫唐卡。蓮花網目觀音像,畫面不求工細富麗,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題,堪稱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領的辦法,明封八王,清封達賴、班禅及呼圖克圖即是這種管理的具體實施。這些措施對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随着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于刻畫人物的内心世界。後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着色濃豔,屬工筆彩的畫法。

西藏唐卡很少留下作者的名字,但一些著名畫師卻是人們熟知和敬佩的。如前藏的洛紮丹增洛布,後藏的曲銀嘉措、絨巴索朗結布、江央旺布等,都是17世紀著名的繪畫大師,還有一部分唐卡是由寺院有繪畫才能的喇嘛繪制的。過去,寺院是西藏文化荟萃之地,許多高僧不但是深受崇敬的佛學大師,而且又是出類拔蘋的繪畫能手。公元11世紀進藏傳教的阿底峽就是繪畫佛像的高手,據說他曾畫過兩幅珍貴的唐卡,一幅自畫像保存在熱振寺,還有一幅大威德金剛像存放在聶塘寺。在聶塘寺還保存一尊阿底峽的自塑像。著名的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曾為薩迦北寺畫過文殊菩薩像。格魯教派的始祖宗喀巴也精通繪畫,據說他曾畫過一幅自畫像寄給他青海的母親。以後,諸如克主傑、阿明羅桑嘉措等宗教首領,也都畫過不少唐卡珍藏在寺院。

唐卡的質地是多種多樣的。多數是在布面、絹面和紙面上進行彩畫,還有許多刺繡、織錦、繹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刺繡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繡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均可刺之于繡。織錦唐卡是以緞紋為經,數色之紋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粘貼在織物上,組成人物和各種圖案。繹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以細蠶絲為經,色彩豐富的吞絲作緯,各色緯線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摟之像,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是我國特有的将繪畫移植于絲織品的特種工藝美術品。它既保持了原作的風格形狀,同時又具備絲織物細膩動人的特點,工藝複雜,尤為珍貴。這些織物唐卡,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質地緊密而厚實,富有強烈的裝飾性。有的還在五彩缤紛的花紋上,用珠玉寶石鑲嵌其間,珠聯壁合,相映成趣,顯得格外華麗精美。酉藏的織物唐卡多為内地制作,後來西藏也能生産刺繡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另外還有一種印刷着色唐卡。這種唐卡要經過繪畫、木刻、印刷、着色、裝裱等幾道工序。

西藏唐卡的題材是多方面的。有取材于西藏社會曆史和生活習俗的曆史畫和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曆法和藏醫藏藥的科學唐卡。據史作畫,以畫言史是西藏唐卡的一個顯著特點。反映西藏曆史的唐卡,有通史性的,作者把西藏各個曆史階段的重大事件,一件件形象地描繪出來,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說明,聯起來便是一部完整的曆史。有斷代性的曆史唐卡,即描繪某一曆史階段的幾個重要片斷,說明有關的曆史事件。還有一種人物傳記唐卡,即把某個重要曆史人物(包括宗教人物)一生中突出的活動表現出來。另外,布達拉宮收藏的天體運行圖,每個行星分别畫有象征十二天宮的動物圖形,均按各自的軌道有規律地運行,這類唐卡是西藏古代的繪畫藝術,也是研究古代天文曆算的重要文物。羅布林卡收藏了一整套藏醫藥唐卡,共60幾幅,包括醫學原理、人體結構、經絡穴位、醫療器械、各種藥物。公元17世紀,第斯?桑結嘉措時期,集中了洛紮丹增洛布等各地著名的畫師,系統地繪制了一套完整的醫藥唐卡。這在世界古代醫藥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取材于民間題材的唐卡有“和氣四瑞圖”等,藏族多畫此以示祥瑞,實際上代表人們的美好願望。西藏唐卡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宗教這一主題,諸如佛像、菩薩像、說法圖、宗教寺院、宗教人物、宗教故事等約占西藏唐卡的80%以上。即使是描寫西藏曆史,反映自己科學方面的唐卡,也都帶着濃厚的宗教色彩。作為宗教文化,唐卡是前人留下來的曆史遺産,是研究古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人們通過唐卡藝術這扇窗戶,去認識、探索這份遺産的真正價值,繼承和發展西藏的繪畫藝術。

唐卡的特點

西藏唐卡一般是在寬約60厘米,長約90厘米的畫幅中心位置畫一尊大佛像,稱為主尊像,而把一段故事,從唐卡的左上角(絕大部分如此)開始圍繞主尊像,順時針布滿一圈,每軸畫一般都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主尊像對分布在他周圍的故事内容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提綱挈領的作用。

由于畫心安排了主尊像,其周圍的空間大小、形狀都很不一緻。靠近主尊像的地方,其輪廓更不規則,這就要求故事的每一個畫面構圖必須是因地制宜的。西藏畫師在處理這一難題時,卻非常得心應手。他們把每一軸畫上的每個畫面都安排得疏密有緻,穿插得當,過渡連接十分自然,使主尊像周圍的空間得到了充分的補充,又絲毫沒有勉強和闆滞的感覺。

西藏唐卡不像連環畫那樣較為詳細的文字說明,而隻是在每幅畫面的一處加一個類似标題的簡單疏引,故事内容主要是依靠畫面本身的藝術形象來揭示的。所以說,它既是連環畫,但卻不像現在流行的連環畫那樣清晰易懂,這就勢必要求讀者事先對它的内容有一些了解,否則是難以欣賞的。但正因為如此,讀起來才更覺趣味無窮。

唐卡在區分不同情節的構圖場面時,巧妙地利用了寺廟、宮宛、建築、山石、雲、樹等,或用截然沒同的色彩,作為相互分隔和聯結的手段。雖然每個構圖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但看上去仍能一目了然。這些景物,除了區分構圖的作用外,在很多情況下,經常被安排為故事人物的活動環境,所以,它們本身又形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風景畫。通過這種手段,可以使畫面無限擴大,又能使構圖豐富多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西藏唐卡區分畫幅的重要特點。

在每一個具體場面的構圖裡,有時往往把一件事情的幾個不同發展階段安排在一起,不受時間和窨關系的限制,即在同一構圖裡,不但表現人物活動的某個典型情節,而且還表現了這個情節發展的連續過程。這是一種“動畫”式的藝術處理手法,在西藏唐卡中經常可以碰到使用這一獨特的構圖結構形式。

“小中見大”是西藏唐卡藝術處理上的一個突出的特點。乍看上去,西藏唐卡中的每一軸畫,主尊像是最突出的,因為他幾乎占去了畫面一半以上的面積,并且還都居于畫軸中心位置。但如果把視線轉入故事内容部分,人們就會被那種氣勢宏偉的場面、生動逼真的人物和景色,流暢的線條,以及富麗和諧的色彩所吸引。雖然故事中的人物多在5公分以内,顯得矮小,然而觀賞者情不自禁地和他們站到了一處,這時,主尊像倒似乎是視而不見了。

唐卡所反映的内容涉獵面廣,它囊括了藏傳佛教的宗教活動中的人物頭像、故事片斷,并把萬裡高原的風情習俗、山光水色,盡收卷内。這樣浩繁的内容,要在咫尺卷軸裡反映出來如果沒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紮實的生活積累,是很難做到的。特别是唐卡畫面展現的各類人物形象,都切合曆史和地區的真實,沒有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痕迹。從筆者所目睹過的唐卡看,西藏畫師要構思數以千計的不同場面,描繪數以萬計的人物,還要做到山川有别,建築各異風土民俗迥然不同,即使一時一地也有僧俗官僚百姓之分,耕耘畜牧,百工雜技,諸方儀禮,甚至刀戎甲胄,法鼓鑼号,都要精心構圖,充分顯示了藏族畫師技藝高超地反映生活的現實主義創作态度。

西藏唐卡除構圖、藝術處理上的這些特點外,在着色、勾線、暈染、用金等方面也有長處。它們一般是以青綠色畫山石、樹木、天空和地面。人物、建築及大面積的主尊像則施以紅黃暖調。這種色彩對比,以及冷暖色交織所産生的色彩對照關系,使整個畫面既富麗協調,又層次分明,具有很強的裝飾色彩效果。畫師們使用的顔料,多是不透明的礦物質顔料,如朱砂、石黃、石青、石綠、赭石等。這些顔料經多次研磨,調膠時還加入少量膽汁防腐,因此色彩鮮豔而曆久不變。所以西藏唐卡雖曆經數百年,至今仍是色彩如初,這不能不說明藏族畫師用色的考究。藏族畫師不僅注意畫面的整體效果,對形象細部的刻畫也極下功夫。例如每軸畫面的山石、花木,以及人物服飾都用同類色暈染出深淺明暗,使之有層次感。西藏唐卡的暈染技巧是很高超的,最細密之處,像麥粒大小的葉片,都要暈染出明暗、向背;對行雲流水更是暈染得流暢自然,沒有絲毫滞澀之感。

線描是西藏傳統繪畫的基本手段,因此,線描在西藏古代繪畫中曾達到很高的水平。唐卡大多數采用金線勾勒人物,景物則是用富于變化的粗細線條勾描的。所以,畫面上的每一個重點,都能得到應有的突出。唐卡中用金的地方很多,不論主尊像,還是周圍故事畫裡的人物服飾,大多用金線勾描。建築、樹、石也往往用金線、金點加以裝飾。藏族畫師非常善于用金,他們經常用赤金鋪底,爾後再用黃金描繪花紋,借以增加金色的層閃。藏族畫師對金的質量要求很嚴格,所用金粉都是純金,并且要親自加工研磨。先幹磨,再逐漸加入膠水進行水磨。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還要用一種叫做“貓眼石”的石頭在施金的部位反複磨擦。由于采用分色勾線和分色描金,色線加強了上色暈染後的形體輪廓,金線、金點則光彩奪目,造成整軸畫面非常富麗和裝飾性很強的藝術風格。

唐卡的工藝技巧

唐卡的形制多為豎長條幅,大小無定制。畫心通常以白布為地,經繃框、塗膠、打磨、勾線、着色等一系列工序;畫心完成之後,四周鑲綴彩緞邊框,背面用布帛綢緞之類托裱,前面用兩片黃色絲绫、兩條綢帶作遮幔和飄帶,上下兩端加硬木畫軸。

唐嘎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布局上疏密參差,以虛濟實,活潑多變。畫法上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種種,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标準起稿,面部五官、頭、胸、腰等各個部位的比例均有嚴格的要求。然後着色,用色上強調對比,講究色彩富麗,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并用點金和其它中和色統一畫面。最後線描,線條勾勒,一種線粗細一緻、剛柔相濟,另一種運筆有粗有細,頓挫變化,随畫面的區别而運用,有的線條粗犷有力,有的圓潤流暢,均能達到傳神動人的效果。

一個熟練的畫工完成一幅唐卡,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同時,通常完成的唐卡都要經喇嘛加持,因此,每一幅唐卡都凝結了血汗與衆神的庇護。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号為138-273515的藥師佛唐卡:

唐卡涉及什麼(唐卡到底是什麼)1

唐卡涉及什麼(唐卡到底是什麼)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