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皮膚癬菌病是一類常見的感染性皮膚病,是指由皮膚癬菌感染人體角質層和附屬器官(如毛發、指甲)引起的淺部真菌病。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分為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頭癬、須癬。而泛發性皮膚癬菌病通常指皮損同時存在于上述兩個或以上部位的皮膚癬菌病,如同時患有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或同時患有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
一、皮膚癬菌病雖然通常并不危及生命,但可引起瘙癢等不适,還需診斷
1、概述
該病在世界範圍内流行,可感染各年齡階段的人群,雖然通常并不危及生命,但可引起瘙癢等不适,若累及暴露部位亦影響美觀,導緻生活質量下降。目前報道的泛發性皮膚癬菌病以個案多見,對于導緻皮損泛發的緻病因素及治療方法相關研究還較少。
從病原體來看,緻病的皮膚癬菌一般分為毛癬菌屬、表皮癬菌屬、小孢子菌屬三個屬,毛癬菌屬中較為常見的緻病菌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斷發毛癬菌、許蘭毛癬菌、疣狀毛癬菌及紫色毛癬菌,表皮癬菌屬中常見的緻病菌為絮狀表皮癬菌,小孢子菌屬中常見的緻病菌為石膏樣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鐵鏽色小孢子菌等。
患者同時患有頭癬、體癬、股癬,或同時患有頭癬、體癬,或同時患有體癬、股癬、手足癬,或同時患有體癬、股癬等情況;也可以是體癬皮損較廣泛,如同時存在于面部、軀幹、四肢,或同時存在于面部、軀幹。
或同時存在于面部、四肢,或同時存在于軀幹、四肢,或軀幹皮損面積較廣泛,或四肢皮損範圍廣泛等情況。我國對皮膚癬菌病的緻病菌種的大樣本臨床研究數據已非常豐富,總體上以紅色毛癬菌為主。
2、診斷
皮膚癬菌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真菌學檢查。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直接鏡檢、真菌培養、血清學試驗、組織病理學檢查、生理生化鑒定、分子生物學技術等。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真菌鏡檢及真菌培養,通過觀察菌絲、孢子在顯微鏡下的形态,結合菌落在培養基上所生成的形态、鏡下結構來初步判斷菌種。
判斷菌株的生理生化特點主要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菌絲和/或孢子的形态特征,利用生化試劑對真菌染色後進行分類鑒定,如吉姆薩染色、亞甲藍染色、顯色鑒别培養等。而以上方法均通過主觀判斷,誤差較大,且耗時較長,影響實驗效率。
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通過對病原菌特異性基因的檢測确定菌株種屬,其方法多樣,常用的有DNA分析、分子雜交、多聚酶鍊式反應技術等,且特異性及敏感性均優于上述方法你,具有鑒定速度快、主觀影響小、結果準确等特點。
泛發性皮膚癬菌病多是由局限性手足癬、體癬或股癬治療不當進展所緻,其緻病菌與局部皮膚癬菌病緻病菌無明顯差異。現臨床上主要通過外用抗真菌藥物來治療本病,但部分患者依從性較差,存在治療療程不足、不規範用藥等情況。
故病情易反複,治療效果較差。皮膚大面積淺部真菌感染時,不建議通過反複使用不同外用藥物治療,需考慮全身合并局部足療程抗真菌治療,以降低耐藥性,縮短治療時間,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二、了解皮膚癬菌病感染的相關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對發病造成影響
1、易感因素
目前對于泛發性皮膚癬菌病的易感因素分析中,系統使用廣譜抗生素,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白癜風、天疱瘡、類風濕關節炎等),麻風等慢性傳染性疾病,AIDS,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紊亂(如垂體瘤、腎上腺皮質腫瘤引起庫欣綜合征等)。
糖尿病、肥胖症等内分泌相關疾病,魚鱗病、濕疹等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患者較為多見。長期不規範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可能使皮膚癬菌病病程延長、皮損範圍擴大、感染加重、症狀表現不典型。潮濕的居住環境、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對發病造成影響。在總結皮膚癬菌病可能相關因素過程中發現,性别不同導緻發病部位的差異明顯。
男性患者以臀部、腹股溝為好發部位,其次為腹背部及四肢;因男性多從事體力勞動,且活動量大,汗腺分泌旺盛,清潔習慣稍差,部分患者也與其腹股溝部位着裝透氣性不佳有關,故體股癬感染較為常見;而女性患者以手足癬最為好發,其次為面頸部位、四肢。考慮可能與女性更多從事家務勞動,接觸土壤、動物機會較多。
故女性手足癬發病率較高;且女性更多關注美觀,手足、面頸部等暴露部位皮膚癬菌感染時就診更加積極;女性飼養貓狗等寵物較多,在與寵物親密接觸過程中,身體暴露部位如面頸、雙手感染機會增加。女性汗腺相對不發達,出汗較少,且衛生習慣較好,清潔頻率較高,故體股癬發病率較男性低。
2、其他因素
青年患者是皮膚癬菌病的最好發人群,可能因其活動多,汗液分泌增加形成潮濕的皮膚環境有關,且青年患者具有較強烈的健康需求,故就診率較高。中年與青少年患者分布無明顯差異,考慮中年患者經濟能力較強,對自己及子女健康重視程度較高有關。老年患者較為少見,可能與老年患者經濟能力稍差,且對皮膚相關疾病重視程度不夠有關。
工作環境及居住條件情況影響較小。部分患者,如長途司機、事業單位人員、公司職員等,因工作性質長時間坐位辦公,臀部、腹股溝潮濕多汗,透氣性差,易增加皮膚癬菌感染機會。而婦女長期從事家務勞務,接觸水、化學物質、污物機會較多,緻雙手皮膚屏障破壞,故患手足癬幾率增大。
建築工人因工地住宿條件較差,潮濕、悶熱環境容易導緻患病,且交叉感染風險增大。體重指數常用來衡量人體胖瘦程度,較肥胖的患者皮膚皺褶較多,透氣性較差,容易導緻皮膚癬菌滋生。且此類患者飲食喜好多不健康,且無規律運動習慣,皮膚免疫功能亦有一定影響。
泛發性皮膚癬菌病季節分布比較明顯。夏季因氣溫較高,人體以蒸發為主進行散熱,汗液大量分泌,潮濕條件下增加真菌感染機會。而四川地區,秋季相較春季氣溫更高,故發病率較高。
而天氣炎熱的季節,患者衣着遮蓋皮膚面積較小,皮損容易暴露影響美觀,促進就診。學曆分布情況亦有所差别。不同文化水平患者發病率不同,高中及以下患者最多,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多年齡較大,衛生習慣較差、對皮膚健康關注度較低,且經濟條件較差,故患病率較高。
三、皮膚癬菌病患者應該如何治療?外用抗真菌藥物可作為治療首選藥物
關于感染面頸、手、足、軀幹、腹股溝等光滑皮膚部位的皮膚癬菌病的治療,口服抗真菌藥物、外用抗真菌藥物或二者聯用均可用于皮膚癬菌病的治療,外用抗真菌藥物既可作為常規治療首選藥物,亦可作為口服抗真菌藥物的輔助治療。
其中常用外用藥物為咪唑類及丙烯胺類,前者代表藥物有克黴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或聯苯苄唑等,後者主要有萘替芬和特比萘芬等。有研究表明丙烯胺類治愈率略高于唑類,制黴菌素不能有效用于皮膚癬菌感染。現亦有硫代氨基甲酸酯類、環吡酮類及含有抗真菌藥物、糖皮質激素複方制劑面世。
因糖皮質激素制劑具有強大的抗炎效果,可迅速控制病情,改善症狀,還能提高局部抗真菌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特别是咪唑類藥物),但長期使用會導緻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并發症,濫用亦可能導緻感染加重或緻症狀不典型,給診斷和治療造成不良影響。
結語:目前皮膚癬菌病的研究熱點之一是頑固性的皮膚癬菌病,其中包含慢性皮膚癬菌病、複發性皮膚癬菌病。有研究表明,口服特比萘芬2周治療皮膚癬菌病複發率較高,約三分之一患者在治療結束8-12周後出現複發,考慮為鲨烯環氧化酶基因變異導緻特比萘芬耐藥,特别是紅色毛癬菌感染;同時紅色毛癬菌亦對長期使用伊曲康唑産生耐藥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