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喬達摩悉達多是誰的化身

喬達摩悉達多是誰的化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0:06:27

2500多年前,一位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的印度王子獲得了精神上的啟迪,成為了佛陀,世界第四大宗教的創始人。

喬達摩悉達多是誰的化身(喬達摩悉達多是佛陀嗎)1

天壇大佛位于香港,是世界上最高的戶外青銅坐像。

喬達摩悉達多,也被稱為佛陀,是一位哲學家和精神導師,生活在公元前六到五世紀的印度。他創立了佛教——目前世界第四大宗教,約有5億信徒——并傳授諸如啟蒙、涅槃和“中道”等概念。

“佛”一詞來源于梵語“budh”,通常被翻譯為“醒着的人”。對許多佛教徒來說,佛陀是一個實現了精神啟蒙的人——在這種心态中,所有個人苦難的痕迹都被消除,而現實也被始終清晰地看待。

然而,他的人生故事并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叙述。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佛陀的生平和教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綱要。

佛教文學是巨大的,可以說佛教的經書比其他任何宗教傳統都多。他們通過驚人的記憶力傳遞了這一切。然而,盡管有這麼多關于佛陀的著述,曆史上的佛陀卻難以捉摸,難以确定。我們隻是通過他的追随者幾個世紀以來留下的記錄來了解佛陀。不幸的是,我們沒有獨立的證據證實他的生命。我們隻有他的追随者的話語可以作為依據。

事實上,學者們很難區分曆史上佛陀的真實生活和傳說,許多人嚴重依賴于傳說故事。

這些傳奇故事描繪了一幅理想化的佛祖形象,但它們可能包含了一些曆史真相的内核。但我們不容易看清這是什麼,也不容易說出他教了什麼。在他死後的幾個世紀裡,我們知道他的追随者認為他教導了什麼,但其中有多少是他自己說的,有多少是他們記住的? 這是該領域目前争論的問題。

喬達摩悉達多的一生

根據佛教傳統,悉達多是一位印度王子,大約在公元前560年出生在藍毗尼鎮,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南部。藍毗尼是古印度科薩拉王國的一部分,這個王國位于現在的印度北部,包括尼泊爾南部的部分地區。悉達多是在迦毗羅衛的一座宮殿裡長大的,根據世界曆史百科全書,曆史學家認為這座宮殿要麼位于印度西北部,要麼位于尼泊爾南部。據說他的父親是釋迦氏族的強大統治者,釋迦氏族是統治該地區的家族之一,也是戰士(刹帝利)種姓的一員。印度種姓制度将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等級的種姓或社會階層;這些人包括婆羅門(祭司)、刹帝利(戰士)、毗濕奴(商人和商人)和首陀羅(勞工)。

關于悉達多的出生,有許多故事和傳說。根據《大英百科全書》,在其中一個預言中,席特哈爾塔的母親瑪雅在兒子出生時收到了一個預言,說他将成為一個強大的統治者——甚至比他的父親還要偉大——或者是一個著名的精神領袖。為了實現前者,席特哈爾塔的父親首陀羅決定讓他的兒子隐居在宮中;與此同時,首陀羅滿足了他兒子的一切需要,使得這個年輕人在奢侈和安逸中長大,遠離了所有醜陋、不愉快和亵渎的事物。席特哈爾塔十六歲時娶了一個叫耶娑羅的女人,後來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叫羅睺羅。

席特哈爾塔在一個保護良好、與世隔絕、享有特權的環境中長大,今天,他會被認為是那1%中的一員。

但這種田園生活注定不會長久。席特哈爾塔29歲時,一段經曆永遠地改變了他的人生,并奠定了他的精神道路,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宗教領袖之一。

喬達摩悉達多是誰的化身(喬達摩悉達多是佛陀嗎)2

位于尼泊爾藍毗尼的泰國皇家修道院是一座緻力于佛教實踐的修道院。

這段經曆在佛教傳說中被稱為“四景”,其中的故事與悉達多在宮殿外與四個人的相遇有關。據傳說,在馭夫查那的陪同下,席特哈爾塔連續遇到了四個人(在某些版本中,他在不同的日子裡遇到了這些人,每個人都是在皇宮外的不同時間裡遇到的)。第一個是一位老人;第二個是病人;第三個是屍體。最後一個是流浪的行乞者,或宗教修行者,通常是和尚,靠乞讨為生。

席特哈爾塔受庇護的生活使他對這樣的景象還不習慣,所以他向他的車夫——一個世俗的人——尋求答案。查那解釋說前三個個體是人類正常存在的結果:我們變老,我們生病,我們死亡。查那還解釋說,最後一個人是一個精神上的放棄者——放棄世俗的舒适,轉而通過冥想、乞讨和禁欲或嚴格的自我否定來尋求精神上的救贖。

這些遭遇讓王子陷入了生存危機,他決定探索這個世界,為自己找到生活問題的答案。重要的是,他關注的是人類苦難的話題。他想找到一種方法或哲學體系來減輕人類的痛苦。在這個時期,許多人相信輪回,正是這種看似無窮無盡的死亡和重生的循環将人與生命以及生命中的所有問題、挑戰和痛苦聯系在一起。

從本質上講,佛陀的故事是一個人在中年早期經曆了深刻的危機,他決定要知道比他優越的成長環境所能帶給他的更多的東西。

當席特哈爾塔回到王宮時,他決定離開他現在的生活,包括他的妻子和兒子,到外面的世界去冒險。為了表明自己放棄了優越的成長環境,他把自己精緻華麗的長袍換成了查那的粗布束腰外衣,還剪掉了自己的頭發。根據《世界曆史百科全書》的說法,他首先進入森林,加入了一群苦行者,他們實行一種嚴格的自律方式,包括冥想、齋戒,在故事的某些版本中,還包括肉體禁欲或肉體虐待。席特哈爾塔和他們在一起待了好幾年,學習他們的戒律,完善自己的冥想技巧。

喬達摩悉達多是誰的化身(喬達摩悉達多是佛陀嗎)3

在這幅畫中,喬達摩悉達多王子騎着他最喜歡的駿馬犍陀羅

在這段時間裡,他真的掌握了瑜伽練習。他顯然很投入,很勤奮,甚至有些極端。他的禁欲主義的一部分是限制他的食物攝入量,以至于他每天隻吃一粒米。

然而,他最終意識到這種極端的克制并不能讓他更接近于回答他的問題。于是,席特哈爾塔決定離開他的苦行僧同伴。

從森林裡出來後,他虛弱憔悴,來到一條河邊,在那裡他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女孩,據傳說。女孩很同情他,給了他一碗奶油和米飯。食物使席特哈爾塔恢複了活力,他得以繼續他的精神追求。

席特哈爾塔的苦行經曆給他上了深刻的一課。他接着發展了一種哲學實踐,真正與所謂的‘中間道路’有關——既不是禁欲主義,也不是放縱。

但席特哈爾塔遠不滿足。他仍然決心找到一種方法來結束他所認為的死亡與重生的循環。于是,有一天,按照傳統,他坐在現代印度比哈爾邦一個叫菩提伽耶的地方的一棵樹下,發誓不開化就不離開這個地方。在一些故事中,他靜坐冥想了七天七夜,受到了魔羅的困擾,魔羅在佛教中是妄想和欲望的表現。瑪拉試圖通過設置一系列障礙——雨、閃電、風暴、惡魔軍隊和好色少女——來阻止悉達多悟道。但席特哈爾塔仍然堅定地緻力于他的教化目标。

據傳說,他的努力最終得到了回報。當他最終睜開眼睛時,他發現自己處于一種幸福的啟蒙狀态——據說這種心态能讓人洞悉現實的真實本質,讓信徒擺脫渴望、欲望和痛苦——他知道自己已經征服了死亡和重生的循環。從那時起,他被稱為佛陀,“覺醒者”。他坐的那棵樹後來被稱為菩提樹(“覺醒之樹”)。

佛陀的教誨

喬達摩悉達多是誰的化身(喬達摩悉達多是佛陀嗎)4

印度的達梅赫佛塔建于公元500年,據說是佛陀向他的第一批門徒布道的地方。

悉達多悟道後,将餘生花在了今天的北印度各地,傳授他的真知灼見,并在他周圍聚集了一群信徒或僧人。悉達多的第一次布道據說是在今天的印度北方邦的薩爾納特的鹿園,在他的第一次布道中,他傳授了後來被稱為“四聖谛”的概念,佛陀認為這是所有有情衆生的特征。第一種說法認為生命的特征是dukkha,這是一個梵語單詞,通常被翻譯為“苦難”。但是,也許更好的理解是指對短暫的、不完美的、往往充滿壓力的、通常不令人滿意的存在本質的一種普遍的不安或不滿。

具體來說,dukkha這個詞指的是沒有完全居中的馬車輪,它指的是這個世界的一種不穩定的特質——這個世界有一種‘不完全正确’的特質,導緻了痛苦。

第二個真道說苦有一個原因,第三個真道确定這個原因:欲望。人類欲望的本質是它永遠不會得到滿足。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

第四聖谛提供了終止痛苦的處方:八正道。這本質上是一份心理和精神實踐的清單,幫助人們達到正确的道德心态,以獲得啟迪。八正道包括正觀、正決心、正言、正行、正生計、正努力、正念、正禅。

佛陀之死

喬達摩悉達多傳統的逝世時間是公元前483年,據說享年80歲。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悉達多在印度北部庫什納加爾的一個鄉村鐵匠那裡吃了一頓飯;然而鐵匠卻不知道,食物被污染了,席特哈爾塔立刻病倒了。當他奄奄一息的時候,鐵匠走到他身邊,為自己無意中毒害了這位偉大的聖人而深感悲痛。席特哈爾塔告訴他不要悲傷,而要高興,因為這頓受污染的飯将他從死亡與重生的無盡循環中解脫出來,讓他進入涅槃(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另一個版本,是席特哈爾塔自己使食物變壞的)。席特哈爾塔臨死前告訴他的修道士們,要遵循他的教誨,繼續為自己的精神解放而勤奮工作。這些教義後來被稱為“法”,這是一個梵文單詞,在佛教語境中通常被定義為“宇宙法則”。

悉達多死後,佛教在亞洲各地傳播,特别是在中國、西藏、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部分地區,如泰國、老撾和柬埔寨。佛教也傳播到尼泊爾和蒙古。在印度,佛教隻有在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的影響下才成為重要的宗教,阿育王幾乎統治了今天的整個印度。阿育王在亞洲各地推廣佛教,派遣佛教使者。然而,在阿育王死後,佛教在印度的影響減弱了,再也沒有成為那裡的主要宗教力量。

喬達摩悉達多是誰的化身(喬達摩悉達多是佛陀嗎)5

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和尚在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前祈禱。

佛陀的教義和生平故事最初是口頭傳播的。傳統的想法是,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有關于佛陀的文字記錄。最近,發現的非常古老的手稿或多或少證實了這一點。

一些最早的書面材料被稱為經文,它們是用巴利語(印度北部的一種古老語言)或梵文寫成的不同長度的話語。其中最著名的是三籃(巴利語為“三藏”),據說它包含了曆史上佛陀的話語。散落在這些著作中的是關于他的生活的轶事,大多是在他放棄他的王子生活之後。根據《大英百科全書》,佛陀早期生活的記載來自于很久以後寫的文本——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其中一本叫做《佛行》,是用梵文寫成的長詩。這些和其他文字記載是佛陀傳記的主要來源。

今天,佛陀因其深刻的精神洞察力、實用的人生哲學和禅修而受到全世界的尊崇。佛教徒和許多非佛教徒都稱贊他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對世界曆史産生了重大影響。

你可以把佛陀理解為一個宗教典範,他開創了一個深刻的、改變世界的宗教,比耶稣早500年創立了第一個偉大的傳教宗教;你也可以把他理解為一個哲學思想家和老師,他給每個人,無論信仰或宗教信仰,提供了處理人類苦難問題的工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