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提盒飯”,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大多不知道是個怎麼回事。但它卻是我難以抹去的憶。
我的思緒又回到了三十年前。
那時我剛從師範畢業,分配到鞏村小學教書。學校規模不大,一百左右學生(擱到現在也算個大校了),七八個老師,公辦老師更少,算上校長,也就三四個吧,民辦老師都是本村的,放了學就回家了,不在學校吃飯。我們外村老師不可能每頓飯都回去吃,學校起竈又沒經費,隻能給學生派飯了。好像是每頓飯一毛錢外加幾兩糧票,具體記不清了。村裡給制作了一副提盒。所謂“提盒”就是用木料制作的盒子,一般分三層,可以一層層扣起來,上面有一個蓋子,刷上油漆,外加一副扁擔,用來擡提盒。家長把饅頭和菜肴放到提盒裡,由學生擡到學校。一般每頓飯需要三個學生,兩個人擡提盒,一個人端鍋(鍋裡是湯或者面條)。也有個别家戶請老師到家裡吃飯,這一般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顯得對老師重視,當然也有讓老師偏愛自己孩子的意思。
記得當年我父親聽說我要吃“派飯”,還千叮咛萬囑咐的,因為他在城關公社幹過,也吃過派飯,他給我講了兩個故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農戶去吃飯,因為是冬天,就在炕頭上就餐。小桌上有四個菜,蘿蔔,粉條什麼的,記不大清楚了,還有一盤炒雞蛋,算是最值錢的了。那時候有了客人,婦女小孩是不允許上桌的,所以隻有孩子的父親陪他吃飯。孩子他媽給我們拾馍舀湯,幾個孩子趴在炕沿上眼巴巴看着他們吃。我父親說:“大家一起吃吧,一會飯菜都涼了。”“你吃你吃,他們一會吃。”父親再沒說什麼,低頭趕緊吃飯。孩子他爸在一旁還一直勸父親:“家常便飯,沒什麼好招待的,把雞蛋多加點。”經不住勸,父親就多夾了幾口雞蛋,眼看着炒雞蛋一點點少了,突然那個最小的孩子“哇”的一聲哭了:“雞蛋吃完了!”原來他媽媽許諾等父親吃完飯走了,雞蛋給他們吃。父親一下紅了臉,好像做錯了什麼似的,趕緊喝了碗湯,起身告辭。臨走孩子爸還一個勁的道歉:“丁幹部,沒讓你吃好吃飽。”父親擺擺手:“趕緊招呼孩子吃吧!”從那以後,父親就很注意這一點。
還有一次,父親又去一家人家吃飯。剛進大門,就看見一個孩子在那裡拉屎(那時候人們的衛生習慣沒有現在好),母親正在掀鍋蓋,看見父親進門了,已經來不及處理了,急中生智,直接把鍋蓋蓋在了上邊。那頓飯父親吃的很少,眼睛還時不時地瞄上鍋蓋幾眼。孩子的媽媽也意識到了,場面很是尴尬。
講完故事,父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老百姓管飯,都是心鄒得和谷葉似的,隻怕客人吃不好,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傷了他們的心。不要因為你愛吃哪個菜,你就可勁的吃,每個菜都吃一點,不要在盤子裡亂翻;遇到衛生條件差的,不要挑剔,不要表現在臉上;吃馍盡量不要剩塊塊,吃飯不要bia叽嘴……”
記住了父親的話,還真是受益匪淺。在兩年的吃派飯的生活中,我和家長的關系處的還不錯,離開鞏村小學時,許多家長還戀戀不舍。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過去了都是好日子。真的,現在還很懷念當年吃派飯的青蔥歲月,當時老師和家長和睦相處,在吃飯的過程中就進行了家訪。既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況,又及時的把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反饋給了家長。我想,這要比現在的“千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更有效果,更受家長歡迎。
遠去了,提盒飯,遠去了,我的青蔥歲月!
丁宗昌,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賈村鄉東思雅村人,網名“笑看人生”,中師畢業,專科文憑,教師。愛好寫作,喜交朋友,樂觀向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