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綱"等于封建糟粕?
提到三綱,很多人腦袋裡浮現的便是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同時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迷信,吃人的禮教,嚴重壓抑了人性,強調了大臣對國君的絕對服從、女性對丈夫的絕對服從,大部分人都認為"三綱五常"是封建迷信的東西,這個應該抵制。我想這是當前大部分人對三綱五常的一個真實反應和态度。
可是在這些直接把三綱作為封建糟粕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去認真思考過,我們真的有認真去了解過三綱的真正内涵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真正去研讀過古人留下來的經典,去考證和了解過古人的思想,還是我們一直在想當然的聽說三綱是封建迷信,所以我也認為三綱是封建迷信,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唯一還在延續的中華文明,有着非常光輝燦爛的曆史成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從出土的文物,文字的傳承,無不見證了這一事實,而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在神州大地無可撼動,乃至作為主流思想一直對後世有着深遠影響, 而三綱五常作為儒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古代道德秩序的準則和标杆,封建禮儀和思想教導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是教化天下和維護社會倫理、政治制度的核心觀念無疑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開始确定就是如此的反人性,為什麼曆代儒學大家,思想大家,都對此堅信不疑,難道過去兩千多年的儒學大家都沒有意識到三綱五常思想如此反人性?古人建立三綱五常之說真的如我們所想故意而為之為了專政統治的需要,反人性,還是後世傳承過程中我們今人誤解了古人之意?
二、重思先秦文化之"三綱"
1、 從三綱産生的起源及背景反思三綱的本義。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三綱"一詞,在可查的文獻記錄中,最早出現于西漢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
《春秋繁露》:"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但該書并沒有明确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僅僅指代君臣,父子,夫婦三種關系,而具考察最早系統明确使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一語的是《禮緯含文嘉》,由此可見早在漢代, 三綱的含義已經開始逐漸在後世演變。
三綱之說目前可查最早源于西漢董仲舒,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論斷三綱思想就産生與董仲舒呢,顯然不能,孔子都說述而不作,隻是對先人思想的整理,而西漢大儒董仲舒思想來源更源于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孔子思想,董仲舒一生以傳《春秋》為務,先秦儒家思想是可以說是三綱的源頭。明代大儒王陽明論孔子《春秋》時說:
"改元年者,人君改過遷善,修身立德之始也,端本澄源,三綱五常之始也"。《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續編五經臆說十三條)。
由此可知,三綱之說的理論淵源春秋戰國時間的儒家。而當時儒家創立三綱的理論背景又是怎麼樣的呢?
中華文字有據可靠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而文字的出現也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而不論何種文化的最遲起源都離不開一個對未知神秘事物的崇拜,也就是神的崇拜,也很自然的會把崇拜變成神權。而在我國考古發現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存在着大量的大型祭壇,而巫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一直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在夏商周時期,凡大事必問鬼神,都要先進行占蔔,也就是先問問天地的感應。
《左傳》載: 初,晉獻公欲以骊姬為夫人,蔔之不吉,筮之吉,公從筮。蔔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周禮-筮人》凡國之大事,先筮後蔔。
夏商周結束以後,神權滅亡,而取而代之的人權開始興起, 百家争鳴出現正是人權興起的證明,人性的複蘇和神權的動搖是這一時期意識形态的重要特征,文化知識也開始打破貴族的壟斷流向民間,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無分貴族平民,不分國界華夷都可以入學學習,其核心思想是仁禮,親民愛民,和諧秩序,民智已經初開,人們的思想觀念空前解放,而這個時代背景之下産生的三綱五常的儒家思想理論如果一開始就反人性,壓抑人性的話又如何能夠被廣泛接受并流傳幾千年?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莊子·天下篇》說:"《春秋》以道名分。"
春秋時期,正處于一個社會大變革事件,禮樂大崩,人心大亂,道德淪喪而人欲橫流, 各諸侯國不顧大局,野心膨脹,為了一己私欲将個人私欲淩駕于社會大局利益至上,導緻戰争頻發紛争不斷,而動亂不安,民不聊生,雖然思想上空前解放,可百姓由于戰亂頻發而長期處于痛苦之中。 孔子作《春秋》,目的在于懲惡而勸善,而提倡道義和正名分,端正名分的道德内涵,使社會各級成員的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道德規範,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大局出發,不以個人小我私欲淩駕于社會集體利益至上,這是《春秋》所提倡尊王忠君及大統一 ,亦是三綱來源之本義。
2、 從三綱的字義反思三綱的本義。
《說文解字》說: 綱,控網大繩。綱是漁網的外圍的粗線。亦指代事物的關鍵部分及重點,如大綱,提綱 。而與綱對應的是紀。綱之所以是綱是因為它要統帥紀。
《白虎通三綱六紀》雲:"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
春秋以後,人權興起,儒家重視人倫, 人倫之大者是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中最重要的又是君臣、父子、夫婦的三大倫,此三大倫到了漢代演變為"三綱",由此可知三綱是針對人倫關系中的六紀而提出來的總綱,相當于是整個人倫社會關系網中統領個體關系網的總綱,是個人關系網中最關鍵和最重要的人際關系的組成,這是客觀事實的描述,而沒有特指的反人性的要求。
3、三綱更多的是對綱的要求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我們都知道,解決事情上抓住關鍵,解決主要矛盾,其他的細節便可以迎刃而解,而決定一個事物好壞走向的往往是事物的關鍵重點部分,關鍵重點部分決定了事物的最終走向和結果,所以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更多的是對領導、父親、丈夫的要求,對位居重者以大局為重的責任擔當的要求,而不是說,下級、兒子、妻子一定要盲目聽從領導、父親、丈夫。
而在先秦乃至曆代儒家經典中,呼籲為君者需恪守君道,正言正行的描述比比皆是。如:
董仲舒在《賢良對策》說:""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保位權》"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
由此可知,三綱更多的是針對權高為重者的要求,從大局出發而非以個人私欲淩駕于集體利益之上,而非單獨指個人的獨立服從,而《荀子子道》中指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小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按,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由此可知,我們是不是對古人的三綱認知有着斷章取義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