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碳源碳彙什麼意思

碳源碳彙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1 13:59:58

碳源碳彙什麼意思?作者:張惠虹(複旦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碳源碳彙什麼意思?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碳源碳彙什麼意思(碳普惠人人皆可為)1

碳源碳彙什麼意思

作者:張惠虹(複旦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随着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碳排放水平呈快速增長态勢,城市小微企業和城鄉居民生活、消費領域已然成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長的重要領域。力争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需要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從生産、生活和消費中尋找綠色發展的機遇、動力。

近年來,為了激活公衆節能減排的積極性,讓人民群衆更廣泛地參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實現“人人皆可為,人人皆願為”,“碳普惠”伴随“互聯網 ”浪潮應運而生。

“碳普惠”是一項創新性自願減排機制。它巧妙利用“互聯網 大數據 碳金融”的方式,通過構建一套公民碳減排“可記錄、可衡量、有收益、被認同”的機制,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并賦予一定價值,從而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加入全民減排行動。

在“碳普惠”的機制設計中,生态文明教育元素無處不在。以“低碳星球”小程序為例,它在九大主題星球中,以3D建模風格和養成系玩法吸引用戶,與乘車碼、地圖平台打通,鼓勵用戶選擇公交車、地鐵等綠色出行方式進行減碳、獲取個人積分。同時,每個主題的“低碳星球”裡還設置了彩蛋,用戶可在打卡低碳趣味知識中提升低碳意識。

“低碳星球”通過多重激勵,引導人們更多地踐行低碳環保,最終将其減排量集腋成裘,并參與碳交易市場核證減排交易,對其權益進行核算和兌現,切實體現了節能減排“人人有責、人人有利、人人有權”。

從“碳普惠”可以窺見,以互聯網為紐帶的信息技術與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合,帶來的不僅是一場技術變革,還有望推動生态文明教育發生突破性改變。

打破“校内校外”的教育形态,實現無邊界學習——

傳統教育模式以課堂、校園為邊界,分為在校的正規教育和學曆教育之外的非正規教育。智能時代學校和教育機構不再是封閉的社會單元,而是通過網絡彙聚形成集體智慧聚變的節點,對個性化教育服務和獲取更多的終身學習資源、機會有更多需求。

“碳普惠”依托移動設備、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随時随地進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更大規模、更低成本、更有效分享,實現正規學習與非正規學習融合、學校學習與社會學習融合,真正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從而顯著提高學習的動力、效率和質量。

打通“知行合一”的教育流程,實現沉浸式體驗——

生态文明教育是實踐性較強的教育類型。此前的一些環境宣教活動,更多停留在“給”和“喂”,被教育者往往陷入“知易行難”或環保“三分鐘熱度”等困境。如果生态文明知識的習得不能真正轉化為内在意識和自覺行動,那就很難說生态文明教育是成功的。

“碳普惠”将知識蘊含于低碳生活的“小事”中。無論是節約用水、用電還是少用塑料袋、多植樹播綠,無論是垃圾分類還是廢舊物品再利用,無論是不随手亂扔垃圾還是低碳出行……每個舉手之勞都可以直接換算成碳排放,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綠色發展理念,進而不斷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趣味性、體驗性,在實際場景中培養和磨煉學習者的能力、素養和态度。

打造“共建共享”的普惠模式,實現全民性參與——

在“互聯網 ”時代,不僅政府和學校、校外教育機構能夠提供教育教學服務,廣泛的社會力量也得以動員組織起來。互聯網有望促進公衆環境意識的進一步覺醒,讓公衆參與生态文明建設的方式更加多元、更加自主和更加開放。

新形勢下,公衆對生态文明建設的關注無處不在、參與無處不在、監督無處不在。“碳普惠”則進一步讓公衆在參與中得到實惠,并對公衆參與建立更有效的激勵反饋機制。

比如,在一些省市,市民綠色出行後可通過網絡平台進行碳交易“變現”,獲取相應獎品。這種通過市場機制而非行政命令,來激發全社會參與碳減排、宣揚綠色低碳文化風尚的做法,可以說讓綠色出行的好處真正“看得見、摸得着”。

打開“産業融合”的運行機制,實現市場化運作——

在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中,“碳普惠”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作為緻力于塑造新型低碳發展共享業态的一種制度設計,“碳普惠”既能夠促進公衆低碳消費意識覺醒,又可以将商家與主要消費人群銜接起來,從消費端促進生産端綠色轉型升級。

以“螞蟻森林”為例,它将支付、征信、擔保等金融屬性與低碳場景相結合,使得“螞蟻森林”低碳場景更具有生命力,以“支付獲取綠色能量”作為支點,有力撬動了綠色消費。

在“6·18”“雙11”等線上促銷活動中,消費者購買有“綠色”标識的綠色低碳産品可獲取“綠色能量”,為商家和消費者嫁接起綠色消費的“橋梁”,也成為向消費者宣傳、推廣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的重要方式。

在上海,有關方面正在嘗試開發基于“碳普惠”減排量的各類質押等金融服務,盤活企業及個人等各類主體擁有的碳資産。期待這一兼具消費驅動、産業鍊相關方參與的生态文明教育供給新模式,可以更好發揮公共選擇機制與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

總之,借助數字化、綠色化疊加共融的“碳普惠”,我們有望迎來一個普惠大衆的生态文明時代。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