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勒,原産地印度,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賦予它極高的評價。在古老的印度教中,羅勒是供奉毗濕奴神的聖草,人們認為其是蒙受了天神高貴的香氣,有“印度教之神的捧花”之稱。印度人還相信死者胸前必須放上羅勒才能進入天堂,因此,凡夫俗子是不敢受用的。這就是在印度菜系中見不到羅勒的原因了。
同樣的物種,在不同的宗教,異樣的族群眼中,會有截然不同的對待。在印度近鄰的東南亞諸國,羅勒便是大衆香草了。尤其是信奉小乘佛教的泰國,羅勒不僅在烹饪中大行其道,而且人們還用其葉子來消除體臭。即使在穆斯林國度的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料理中同樣可以覓得羅勒。
十六世紀前後,羅勒由印度經小亞細亞傳到希臘和羅馬,在古希臘時期羅勒同樣是受人崇拜的神聖植物,希臘君王在祭典儀式中淨身時塗抹的是羅勒精油。
羅勒被廣泛種植于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在向陽坡上的山丘繁衍得非常茂盛。基督教徒相信耶稣複活後,人們發現他的墳墓四周長滿了羅勒。而東正教的修士用它來調制聖水,供奉于教堂之中。性情奔放的意大利人視羅勒心形的葉子為愛情的象征,把它帶在身上就會有愛相随的幸福。
羅勒随着佛教傳入中國,羅勒即是梵語的譯音。羅勒在中國古代也稱零陵香、蘭香、香佩蘭等,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有其栽培和加工的記載。在我國南方省份尤其是廣東、福建、台灣等地常見,台灣稱其“九層塔”,當地有“九層塔,十裡香”的諺語,民間相信它有滋補作用。而潮汕地區則叫“金不換”,可見彌足珍貴。
在衆多的香草中,羅勒真是少有的兼民族性和世界性特征,無論在歐美還是亞太飲食中都扮演着“香草之王”的角色。
羅勒是地中海料理不可缺少的香草之一,生食、熟食均可。意大利人喜歡将新鮮是羅勒葉與美滋來樂鮮奶酪及番茄給予組合,形成綠、白、紅三色更是意大利國旗的顔色,在著名開胃菜——奶酪番茄沙拉和瑪格麗特披薩中都有同樣的效果。而将羅勒發揮的淋漓盡緻的是著名的熱那亞醬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青醬”,是把羅勒、松子、大蒜、橄榄油在食品攪拌機裡粉碎後,最後混合帕爾瑪硬奶酪而成。具有羅勒、蒜香、堅果、奶酪等混合香氣,且色澤鮮綠,是确立熱那亞面條獨特風味的基礎。
在以精緻豪華著稱的法國菜系中,具有典型普羅旺斯風味的羅勒大蒜濃湯,也是羅勒在烹饪應用的代表作,新鮮羅勒的葉子在研缽中磨成稀糊狀後再與其他材料調和,是在蔬菜類湯中十分出名的菜式。
泰國人喜歡把羅勒添加在各式泰式沙拉、海鮮咖喱及在什錦蔬菜湯中,以椰奶襯托出特有的風味。在曼谷食街或夜市排檔中,每桌都會有羅勒奉送,任食客自取添加。越南著名的牛肉湯河粉中,随手撒上幾片羅勒在滾燙的湯中,随之散發的香氣會令人大呼過瘾。
台灣寶島的民間相信它有滋補作用,羅勒炒雞蛋是給婦女滋陰的最好食品,台菜中的“三杯雞”更少不了羅勒的味道。在粵、閩菜系中,人們認為羅勒不僅可以賦香,還能去腥解膩,常與介殼類海鮮同炒食,如閩菜中的“炒溪螺”,潮州客家的“金不換炒薄殼”。
金不換炒薄殼
羅勒在中餐應用很廣泛,可以燒茄子、甚至包餃子中使用,而且在制作紅燒肉時加入羅勒,即增添了風味又緩解油膩。
羅勒的葉片和嫩莖,既是調味的香草,也是天然的裝飾品。在溫油中浸炸片刻撈出,會出現薄如蟬翼、晶瑩剔透的效果,不同凡響。羅勒香味易揮發,尤其是加熱後香味會降低。在煮湯菜或熱菜時使用,要在成菜的最後階段加入。這樣無論是其香氣和顔色都會保持在最佳狀态。
羅勒“唯我獨尊”的王者風範,喜歡特立獨行。即使偶爾與其它香草一同出場,其濃烈的丁香和薄荷混合的香氣更是占據霸主地位。即使如此,還是有少數者願意服侍左右,如大蒜、洋蔥等皆為死黨。
蔬菜方面,羅勒與番茄是絕妙的組合,也适合茄子、馬鈴薯、扁豆、黃瓜、蘑菇、西葫蘆等原料。與橄榄油、雞蛋、意大利面、海鮮、家禽、肉類等也很搭配。幹制的羅勒味道較淡常用于餡料、香腸等。
羅勒較其它香草有點嬌氣,在摘洗過程中要動作要輕。因為其葉片極易受傷,出現黑色劃痕,影響賣相。新鮮葉片可裝入保鮮盒内或用紙巾包好放入保鮮袋中,置于冰箱内冷藏可以維持 4-5 天。最好在5℃左右,溫度過高易腐爛,溫度稍低葉片易出現黑斑、影響品質。
幹燥的羅勒也是很好的保存方法,放在密封罐中置于陰涼處,香味雖然無法比新鮮羅勒,但香味亦可維持六個月左右。
在所有的食用香草中,羅勒家族的品種最多,而且在香氣、外形、色澤上的差異化也最大。通常按顔色可分為紫色、綠色兩大系;按産地則分為亞洲羅勒和歐洲羅勒兩大類。但無論什麼品種,都應開花前采摘,香味保持濃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