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長225米,重1.4萬噸的超級挖掘機,它一天就能削平一座小山。這樣的機器可不是科幻小說裡的産物,而是早在1995年就已經投産的現實存在的機器。
這台挖掘機巨無霸比三萬名煤礦工人的工作效率還高,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機械。
那麼人類為何要制造這樣的一台巨型挖掘機呢?我國會擁有這樣的超級機械嗎?本期子牙童趣知識局就來帶大家了解鬥輪式挖掘機,這個超級巨無霸背後的知識。
挖掘機中的巨無霸
鬥輪挖掘機的名稱很好理解,就是将鏟鬥裝在輪子上的挖掘機。畫面中的這個大家夥,就是鬥輪挖掘機中的最大号。
僅從它的外觀上,大家應該就能夠感受到巨型機械帶給我們的震撼。它的鏟鬥輪和動臂看上去力量感無窮,這個移動城堡一般的巨大底盤讓它顯得堅不可摧,它就是bagger293鬥輪挖掘機。
Bagger293的巨大鬥輪上裝着18個鏟鬥,每一個鏟鬥就有将近100個大浴缸的容量,正常運轉的bagger293一天就能挖掉24萬噸的土,相當于自身體重的17倍。
假如一個熟練工人在使用專業工具的情況下,一小時最多也隻能挖一噸土,按工人每天工作八小時來算,這台機器的效率相當于三萬個熟練工。
并且鬥輪挖掘機的動臂可以直接将鏟鬥挖下來的物料運出,這等于還節省了很多的運輸消耗。不過大家能想到嗎,效率和外形都如此科幻的它,居然已經是個服役了快三十年的“老兵”了。
1995年,德國克虜伯重型機械公司完成了bagger293的最後組裝,宣布了史上最大挖掘機的建造完成。在它之前,還有bagger292、288等型号的巨型鬥輪挖掘機。
其中的bagger288早在1978年就被生産出來,它也擁有着近1.3萬噸的龐大體型,不比現今的新銳293型要小多少。
鬥輪式挖掘機算不上新發明,但它如此巨大的體型還是讓我們不禁好奇,這麼大的挖掘機是用來挖什麼的呢?難道它真的要去将大山鏟平嗎?
這種巨無霸我們雖然平時很難見到,但它挖的東西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沒錯,bagger293的主業就是采煤。
德國的萊茵礦區有着儲量豐富的優質露天煤礦,早在19世紀,德國人為了采掘這些煤礦就發明了鬥輪挖掘機的前身:鍊鬥挖掘機。
顧名思義,鍊鬥挖掘機就是将鏟鬥裝在驅動鍊條上的挖掘機。這種機械驅動多鏟鬥的作業方式極大提升了效率,人們也開始對鍊鬥挖掘機不斷進行改進。
到了1919年,德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正式投入生産的履帶式鬥輪挖掘機,這種挖掘機結合了鍊鬥挖掘機能持續工作、和單鬥挖掘機适應性強的優點。
是一種專門被設計出來對付煤礦的機器。這台機器剛被發明出來時還不被人們看好,很多人以為它不過是一個東拼西湊的四不像。
但它在貝爾戈維茨煤礦第一次大顯身手後,人們都被它的效率和靈活性驚掉了下巴。它不僅能替代相當于數百名礦工的人力。
還能利用靈活的動臂和鬥輪,将原本鍊鬥挖掘機采掘不到的煤礦挖的幹幹淨淨。
随着設計的不斷改進,鬥輪挖掘機也變得更加多功能。1937年,柏林電器公司就有專門挖掘豎直礦層的鬥輪挖掘機。
與此同時小型的鬥輪挖掘機也被生産出來,用于在狹窄的工作場地采礦,我們由此可見鬥輪這一設計擁有着強大的靈活性。
從此之後,鬥輪式挖掘機就成了挖掘機中的明星。美國、俄羅斯、捷克、奧地利等國都研發出了自己的鬥輪式挖掘機,并在這些國家的露天煤礦中得到了廣泛使用。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好東西中國需要嗎?我們中國有自主研發的鬥輪式挖掘機嗎?
我國當然也存在着很多的露天煤礦,也需要鬥輪挖掘機來進行采掘。比如雲南小龍潭煤礦、内蒙古元寶山煤礦就有着十分優質的露天煤礦儲藏。
但我國對鬥輪挖掘機的自主研發較晚,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隻能租用外國的鬥輪挖掘機來進行采掘。
1976年,我國自主研制了WUD400\700兩種型号的鬥輪式挖掘機,并在雲南的小龍潭煤礦順利投入使用,為我國鬥輪式挖掘機的研發與煤礦開采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1986年,我國的又一款鬥輪挖掘機WD520首次加裝了履帶,但由于研發經驗的不足,這台機器的效率不算很高。
現在,我國的很多鬥輪挖掘機依舊是引進德國技術,再由國内加工制造的。雖然屬于我們的完全自主研發的巨型鬥輪挖掘機還未誕生。
但我國一直在研究上積極投入,中國已經制造出了世界頂尖的盾構機、高鐵和跨海大橋等超級工程,在鬥輪挖掘機上我們也一定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巨型鬥輪優勢何在鬥輪挖掘機目前的主要動力是柴油機,因此很多環保人士對于這種龐然大物表示了擔憂,認為它會破壞地貌,制造過多污染。
專家對此的解釋是,人們可能是被它的大塊頭吓到了。要知道,讓同等效率的工人或是其他機械來進行采掘,造成的污染排放一點也不比巨型挖掘機要低。
至于破壞地貌的問題,德國人的解決方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德國發達的工業離不開大量的礦産支撐。但德國人處理廢棄礦區的做法十分環保,他們會将礦坑重新填土種樹。
這使得德國的許多廢棄礦區如今郁郁蔥蔥,滿目生機,很難看出工業破壞的痕迹。而德國人在處理鬥輪挖掘機的挖掘痕迹上,就更有意思了。
由于巨型鬥輪挖掘機的體型特征,它挖過礦的地方都會留下一個圓形巨坑,如果要用土填掉這樣的一個大坑,未免有些拆東牆補西牆的意思。
于是德國人并不掩飾開采痕迹,而是直接通過種樹、引進水源等方法将大坑打造成了一個生态公園。原本的重工業礦區搖身一變成為環保景點,德國人的這一做法可謂精妙至極。
像bagger293這樣的一台大家夥,它的單個造價就達到了一億美元,時間更是耗費了五年才建造完成。并且巨型鬥輪屬于特種裝備,無法批量生産。
那麼花這麼長的時間和這麼多錢來造一個這樣的龐然大物,到底劃不劃算呢?
我們不妨來算一筆賬,bagger293已經快服役三十年了,并且它的前輩bagger288已經有了五十歲的高齡,現在身子骨依然硬朗,還活躍在RWE AG公司。
用五年時間建造一個能用五十年的大型機械絕對是不浪費的。并且一億美元的資金看上去花費昂貴,但我們要知道它一年就能節省三萬礦工的人力。
按照中國煤炭安全網提供的數據來看,我國目前的煤礦礦工平均月薪4000元,三萬名礦工的月工資就要達到一億多人民币,對比之下巨型鬥輪就顯得劃算多了。
這樣一看,這台大家夥不僅不浪費錢,還是個很省錢的好東西。經濟又高效的巨型鬥輪堪稱國之重器,中國當今在巨型鬥輪的研究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相信在不久之後,我們中國也能擁有一台完全自主研發生産的巨無霸挖掘機。
看完本期内容之後,大家對巨型鬥輪挖掘機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嗎?關于這樣的重型機械,你又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為我點贊并轉發,你們的每一份鼓勵,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