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19:06:48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1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67集01全文3084字,閱讀需8分鐘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這個“布”字,就是陳列的意思。“方策”,這個“方”就是古代書寫用的木闆,“策”,就是把書寫記事用的木闆和竹片編在一起,這個就叫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典籍的意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方法和道理,都記載在典籍之上。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2

『其人存,則其政舉』,如果有像周武王、周文王那樣的聖王存在,仁政就可以推行。『其人亡,則其政息』,如果聖王消失了,仁政也會跟着止息。『故為政在于得人』,所以施政的關鍵在于得到聖賢人才。『取人以身』,要得到人才必須以修養己身來感召。『修身以道』,修養己身必在于遵循倫理道德。『修道以仁』,而遵循倫理道德的下手之處,在于以仁愛存心,這一句話特别重要。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3

我們這一段話講的是“為政”,第一個小綱目是“務本”。它就是提醒我們治國理政的根本在哪裡?到底是在制度建設,還是在人心?哪一個是本、哪一個是末,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才行。這個問題實際上不難解答,譬如說我們看,如果制度很嚴苛,但是人心邪惡,這個國家能否得到治理?

在《漢書》上記載說,如果你重視法令的嚴苛,而不重視人心的治理,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以薪救火,愈甚無益也”。如果我們僅僅是在法治監督機制上做文章,結果我們這個法律條款一出台、一公布,奸詐的行為就出現了。這個命令一下達,結果怎麼樣?欺詐的行為也就生起。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4

也就是說,人們并沒有改變邪惡的心、以權謀私的心,法律監督機制雖然很嚴苛,但是他還想方設法地逃避法律的制裁。因為這個法律監督機制再嚴密,它也不能夠把生活中的所有具體問題都能夠一一考慮到,結果就是以湯止沸、以薪救火,使事态愈來愈嚴重。本來這個水是沸騰的,那我們怎麼止息它的沸騰?就是去再給它放一點熱水,看似把這個沸騰的現象暫時地給止住了,但是因為下面的火還不斷地在燒着,這個沸騰的狀況會跟着愈來愈嚴重。以薪救火,也就是沒有從根本上去除這個火種,這樣就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譬如說我們看曆史上的秦朝,它用法家的制度,嚴刑峻法治國,确實達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而且人們不敢欺騙政府、不敢欺騙君主,因為它這個法令實在是太嚴苛了。但是怎麼樣?因為這種暴虐的統治,結果秦朝成為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二世而亡。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5

所以在《漢書》上記載着這樣一句話,“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僅僅使用那些利用嚴刑峻法來治國的官吏,還盼望着使道德教化普蓋四海,這個是很難達到的。為什麼很難達到?因為它違背了天道。天道是什麼?我們都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好生之德是什麼意思?就是它有仁愛之心,它是好生而惡殺的。

所以我們辦政治也要順着天道來行事,應該首先興起教化之風,讓人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把他的廉恥之心、是非之心提起來。但是如今卻廢棄了德教,這個是當時漢朝的臣子所說的,現在廢除了德教,而僅僅能夠使用法律懲治犯罪的人,把他們認為是很能耐的人,而一般奉公守法的官吏卻認為是沒有政績的。這樣做,還想德風普遍地在天下形成,那是不可能的事。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6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也強調:“不教而殺謂之虐”。如果我們沒有事先給人以倫理道德的教育,他不知道做人的本分,結果怎麼樣?他不知道要孝敬父母,不知道要友愛兄弟、尊敬長輩,不知道要廉潔奉公等等。一旦要貪污受賄、腐敗堕落之後,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這叫什麼?這在古人稱為虐政。

在《群書治要·新序》上記載着一個“臧孫行猛政”的故事。臧孫這個人他實施了很嚴苛的政治,結果受到了子貢的批評。臧孫于是就把子貢請過來了,并且請教說:“我沒有奉公守法嗎?”子貢說:“你是守法的。”他說:“我不夠廉潔嗎?”子貢說:“你也是廉潔奉公的。”臧孫又問:“難道我沒有執政能力嗎?不能夠辦事情嗎?”子貢說:“你也有執政能力,你也很會辦事,辦事能力很強。”臧孫聽了之後就有點不明白了,他說:“這三條我都唯恐自己做不到,既然這三點我都做到了,為什麼你還批評我?”子貢怎麼回答的?子貢的回答對我們非常地有啟發,他說:“你雖然守法,但是好以法來損害人;你雖然很廉潔,但是你因為自己廉潔就很驕慢;你雖然自己有執政能力,很能辦事,但是以此卻來欺淩屬下。

子貢接着說,他說為政者就像調琴瑟一樣,如果大弦上得太緊,小弦就會崩斷。所以身居尊位的人,他的德行不能夠太淺薄;官階很高的人,他的管理不可以太瑣碎;轄地廣闊的人,他的制度不可以太偏狹;能管理很多人口的人,他的制度就不能夠太嚴苛。這是自然的法則,是自然而然的規律。所以他說:“罰得則奸邪止矣,賞得則下歡悅矣”。如果你的刑罰得當,那麼邪曲不正的人,作奸犯科的事就會被制止;如果你的獎賞得當,那麼屬下都應該歡心喜悅地擁護你。但是現在卻不是這種狀況。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7

子貢又接着說:“你聽說過子産是怎麼治國的嗎?子産在治國的時候,他是用仁愛禮義來教導人們,使人們從不違背,所以政事非常地寬松。對于獎賞的多少,難于确定的時候,就從重獎賞;對于懲罰卻恰恰相反,如果難于确定應該懲罰多少,他就從輕懲罰。”因為他實行了這樣寬松的政治,結果怎麼樣?結果子産治理鄭國七年之後,社會風氣變得非常和平,連自然災害都沒有了,國家沒有需要用刑罰處罰的人,監獄都空虛了。為什麼囹圄空虛?因為沒有人作奸犯科,沒有人需要被關進監獄。到子産過世的時候,鄭國的百姓聽了之後都是痛哭流涕,非常地哀傷。老百姓說:“子産已經死了,我們怎麼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我們把安定的生活寄托給誰?如果能夠使子産活過來,用我們家任何人的生命去換取子産的生命,我們都願意。”所以子産活着的時候,他是被人們所愛戴。他過世的時候,人們都為他感到發自内心的悲傷。做官的人在朝廷裡哭泣,商人在市場上哭泣,農民在原野上哭泣,姑娘在她自己的内室裡哭泣,整個國家連彈琴瑟的聲音都聽不到了,大夫的佩玦也不戴了,婦人把她的簪子、耳飾也全都摘了下來。為什麼?因為人們沒有心思去修飾自己了,沒有心思再去彈琴歌唱了,他們失去了這麼好的一個宰相。人們在大街小巷痛哭流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他的為政之道深得民心,他行了仁恕之道的緣故。

而現在你的狀況是什麼樣子的?聽說你有病了,人民都非常歡喜,互相祝賀,說:“臧孫子病了,最好他能夠死去。”你的病剛剛有一些好轉,人們就非常地恐懼,說:“臧孫子的病又痊愈了,我的命運太不幸了,為什麼臧孫子沒有死?”所以你看,你病了的時候,人們都互相祝賀,非常歡喜。你生活在這個世間,人們都以你為恐懼。可見你害人的心是多麼地深了。你這樣辦理政治,怎麼還能夠不遭受批評?

聽完子貢的這一番話,臧孫子是非常明白道理的人,他聽了這一段話覺得很合道理,于是怎麼樣?他就主動地把位置給讓了出來。所以“義者循理”,說明臧孫子還是一個明理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的制度完善,法律監督機制很健全,賞罰分明,但是如果過于苛刻,人們也不會感恩戴德,反而還會招緻怨聲載道。所以子貢說了這樣一句話:“蓋德厚者報美,怨大者禍深”。德行深厚的人,回報他的也會很豐美;與人結怨太深的人,自己也會有災禍。

所以說,這裡邊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德行,就是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最大的禍害莫過于苛刻、刻薄。所以這裡邊就是告訴我們,制度的嚴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行仁恕之道,要把人教好,僅靠嚴刑峻法是不能夠得到治理的效果的,反而還适得其反,引起人們的怨言。

人心本善不要把人想壞(一個人最大的德行莫過于仁)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13x33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