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字本義為江、河、湖、海等水體中起伏的水面。“波”當為形聲字,氵表形,皮為聲;以氵為形是說“波”與水相關。篆書“波”字如下:
篆書“波”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認為:“波,水湧流也,從水,皮聲。”有不少人認為,“波”當是會意字,“皮”不是表聲,而是表示水體起伏的表層之意。聽起來貌似有些道理。其實,關于“波”字的解釋古時就有過争論,而且被質疑的人還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北宋的王安石。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因為變法之需寫過一本《字說》,在該書中王安石主張“右文說”,王氏的“右文說”就是指漢字的右半部分的聲旁是表意的。他的這種理論對于釋說同源字以及部分形聲兼會意的字很有幫助,但是把“右文說”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就難免荒唐了。因此,王安石為了證實自己的理論也煞費了苦心。
當時的蘇轼就很不贊成王安石的說法,于是就問王安石:“王兄,波字如何解釋啊?”王安石很得意地說:“波者,水之皮也。”王氏之意就是“波”字的造字理據就是指水之表皮。王安石的解釋乍一聽還蠻有趣。然後,蘇轼就接着追問:那“滑”字豈不是表示“水之骨”?王安石頓時啞口無言了。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多說兩句,王安石的“右文說”是有問題,他對“波”的解釋也被蘇轼嘲笑了一番,但是我們還不能完全否定“波”的會意之釋。“波”字右半确是“皮”字,與金文“皮”字隻是稍作改變。金文“皮”字如下:
金文“皮”字
因為“波”字最早見于篆書,我們還不能徹底否定“水之皮”之說。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在構造“波”字之時是不是也有以“皮”表示水之表層的說法呢?為什麼我們的先人恰巧選擇以“皮”作為“波”的聲呢?這個也是可以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那麼,既然“皮”是表聲,“波”字為什麼與“皮”發音差别這麼大呢?其實,這是古音韻學的問題,古音中二者一個是歌部并母,一個是歌部邦母,是可以通轉的。所以,後來的“破”、“坡”、“頗”、“跛”都讀“皮”聲。
“波”字說畢,我們順便說說“秋波”。“秋波”,本義當是“秋天的水波”,後來借指美女的眼神。那麼,為什麼偏偏用“秋波”而不用春波、夏波、冬波呢?“秋波”一詞最早見于蘇轼的詩《百步洪》:“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這首詩寫的是謝鲲挑逗鄰居家的一個漂亮的女子,這個女子正在織布,對他的這種做法很是生氣,于氏便随手抛出了織布的梭子砸向他,結果還打斷了他兩顆門牙,真是活該啊!
再後來,“秋波”又出現在南唐後主李煜的《菩薩蠻》一詞中:“眼色暗相鈎,秋波橫欲流。”該詞是描寫李煜所愛戀的小周後的眼睛的。
而史上對“秋波”使用最有名的當屬《西廂記》中的曲詞,該曲詞刻畫了崔莺莺的迷人的眼神,“臨去秋波一轉”令張生魂歸魄醒。
張生見崔莺莺
“秋波”為什麼表示美女的眼神呢?其實還與“秋水”分不開,“秋水”是最美麗、最為清澈、最有詩意的。在經過一個夏天的雨水之後,至秋天河水經過數月的澄清,再映射出秋之美景,讓人歎為觀止,流連忘返,十分迷人。
迷人的秋水
*歡迎批評指正!希望小短文能給您帶來好心情!如果感興趣,請點擊訂閱關注本頭條号,與您相識在字裡行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