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去過 成都 ,那麼你一定要去一次。如果你已經去過了 成都 ,那麼我相信你會去第二次、第三次、第很多次…… 成都 這個城市我已經去過不下數次,但每次隻是當個匆匆過客。大都把它當作川藏線或者去 川西 藏區的集結點。雖然也去過一些諸如春熙路、錦裡、寬窄巷子、熊貓基地等一般遊客初次來 成都 喜歡去的景點,卻沒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說好多老外都比我更了解 成都 。好像忽然一夜春風,趙雷的《 成都 》讓這座城市又火了起來。但他描述的似乎不是我所見的 成都 ,事實上 玉林 路的盡頭并不有小酒館。于是我在微博中問,你們心目中的 成都 到底是什麼樣的?收到最多的回複是:火鍋、惬意、适合養老,還有一些帶有自己小情結的想法。 成都 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前聽過一句老話叫“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大概意思是,年少的時候來到這裡安逸的生活會讓你失去了鬥志,老的時候習慣這裡舒服生活的你會離不開這裡。
第一章 逛1.1 人民公園第一站是人民公園,問了幾個 成都 都朋友,都說如果想拍人文一定要去人民公園。很多歪果仁都喜歡去這裡感受 成都 文化,那我也抱着好奇的心去一探究竟。之所以第一站選擇人民公園,也因為正好是周末,哪裡都不少人,而拍人文正好不怕人多,于是選擇了最多人的公園去拍。看看 成都 人周末都在幹嘛。
從人民公園地鐵站出來擡頭便見公園内高聳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這裡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由川漢鐵路公司籌款修建,為磚石結構,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組成。紀念碑碑台仿照鐵路月台修建,呈圓柱形。碑座與碑身為方錐形,其中碑座四面分别是鐵軌、火車頭、信号燈、轉轍器和自動聯接器的浮雕圖案。而碑身四面嵌有長條青石,四面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字樣,由當時 四川 書法家張夔階(東)、顔楷(西)、吳之英(南)、趙熙(北)分别用楷、草、行、隸4種字體書寫。
向前不遠經過一座涼亭,亭内有一塊石碑,正面以草書陰刻着金水溪三個大字,背面是金水溪記。原來旁邊這條便是昔日 成都 的護城河金水溪。我感覺自己來對了地方。
進門不遠便見一群唱紅歌的老人家。為首的紅衣老都精神抖擻,指揮動作有力激昂。
随着紅衣老者的手勢,兩邊的公公婆婆默契地演繹着二重唱。
走近看,原來他們手裡都有一本厚厚的歌譜。
人群内還有數位老者演奏着樂器為大衆伴奏。我發現每個城市叫人民公園的地方都一群這樣的紅歌愛好者。身處他們之中,很容易就被他們激昂的歌聲帶動,情不自禁地熱血澎湃起來。
但離他們不遠的地方,就有人不為所動,悠悠閑的獨自發呆,偶爾吸一口手上的香煙,然後慢悠悠地味出陣陣煙霧。
另一邊廂,是一群耍太極的人。
而且不乏年輕人,從他們專注的神情和身體姿态可以看出已經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
公園真是個彙聚了人間百态的地方,小時候最喜歡光顧的路邊攤,這裡還是一樣。
油炸食品、臭豆腐味道秀刺激,但很受小朋友們歡迎。
周末了,老倆口帶着放假的小孫子逛公園是多麼惬意。
這個周末人民公園正好有菊花展。
長焦鏡頭加獨腳架拍花的老法師樂在其中,驕傲地向圍觀的大媽展示自己剛才的作品。
如果說剛才那些你都特别熟悉,沒什麼新意。那下面這這位用茶壺作武器來練功的老人家絕對會讓人眼前一亮,不約而同的贊同這很 成都 啊?
如果說有什麼是 成都 人的标配,除了火鍋、麻将,就是喝茶了。朋友推薦我們要在人民公園的茶館内好好休憩,喝一杯蓋碗茶,看看周圍的人。
麻将大都在居民樓裡,火鍋大都在街上或商場裡,而公園最常見的就是茶館了。它甚至成為午後老 成都 人的标配,一種惬意的符号。
一碗蓋碗茶,獨自一人,或三五老友,聊天聊地聊人生。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和我們 廣東 的茶樓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找個角落的位置,每人點了一杯茶,加上一包花生瓜子,休閑的唱茶時光便開始了。服務員給我們兩個盆子,老 成都 告訴我們,一個用來裝零食,另一個是用來裝撥出來的花生殼之類的垃圾。每桌一個熱水壺,喝完杯中茶,便可以自己添水再泡。這麼我們東南沿海喝的工夫茶有點不同,少了諸多講究,但這種自斟自飲更顯惬意,我反而很喜歡,對于我來說,喝茶除了喝茶的本事,更多是喝的是一份自在心情。
采耳這項 成都 茶館獨有的服務,把惬意發揮到極緻。茶館裡捶背、采耳的民間手藝人肩上挎着一個小箱子,裡面是他們的家夥器具,通常這樣的師傅都是采耳、捶背一起做,當然也可以分開。采耳的過程感覺很輕巧,采耳師傅小心翼翼,原本讓人很緊張的事,沒想到客人在采耳的時候居然打起了呼噜。難道采耳真有那麼舒服嗎?
如果想看看老 成都 人是怎麼生活的,人民公園可以一逛。據說這裡的廣場舞是 成都 最權威的,别的公園的大媽都會來這裡觀摩學習。我去的時間沒對上,沒看到。想必也是 成都 的一朵奇葩。
1.2 東郊記憶
創意園對于年輕人,就像公園于老人。真的是無時無刻,創意園裡都很多年輕人。
成都 的東郊記憶,可以說是 成都 最有名的創意園了。這裡前身是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 成都 國營紅光電子管廠(代号773廠)。
2009年, 成都 市利用東郊老工業區中的原 成都 紅光電子管廠舊址,将部分工業特色鮮明的廠區作為工業文明遺址予以保留,欲與文化創意産業結合,打造成音樂産業基地。但始終不愠不火。
2010年底,東郊記憶再度開始改造,為完整保留計劃經濟時代工業建築的特色,同時把各種構造複雜的廠房改造為商業用建築,項目聘請了國内知名設計師劉家琨做項目總設計師,并彙集了國内知名建築師對園區内部分單體建築進行專項設計。
現在的東郊記憶成為集合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園區。成為 成都 網紅的新聚集地。甚至很多外地朋友也特地要來此打卡。
我也慕名而來,但我這次不是來這裡拍模特的。隻是到處逛逛,看看 成都 人的生活。
舊廠房的外牆被畫上時尚的巨幅塗鴉。
舊時代的高大煙囪依然被保留。
也許是因為内部還在裝修,原本生産車間的操作台被移到了戶外擺放。
這裡有很多懷舊元素,很多影視、攝影團隊喜歡來這裡拍攝。
當然還有很多淘寶、微商等拍産品的。走在裡面,到處都能看到正在拍照的人。無論是商業,或是自娛自樂。
整個東郊記憶的區域很大,但還不是完全都開放的。我也隻是随便逛逛,并沒有特别細地逛齊每一條街。
這裡很多懷舊的元素,修舊如舊,很有感覺。例如這生鏽的報亭、旁邊舊款的電車。
這裡既然是音樂公園,自然也少不了音樂。一邊是彈着吉它拍抖音玩直播的年輕人,一邊是一群自娛自樂的老人家。
我更傾向于拍拍這群退休老人的生活,或許他們年輕時就在這個地方奮鬥工作,年老後還能在這片土地上彈彈琴唱唱小曲,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生活?
1.3 文殊院
文殊院真是個要重點推薦的地方。它的名氣沒有武候祠、杜甫草堂、寬窄巷子這類地方那麼大,正因如此,沒有大批旅遊團來此,反倒是個可以拍點好照片的地方。
武候祠的紅牆竹影很有名,但我在文殊院找到的紅牆樹影卻也别有韻昧。
也許下午來這裡特别合适,斜陽的角度把古樹、石雕的影子投射在文殊院古樸的紅牆上.
如此有東方韻味的地方,無怪乎文殊院成為 成都 本地漢服愛好者約拍的一個有名的地方。
文殊院有悠久的曆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又改回信相寺。
明朝末年,信相寺毀于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曆劫尚存。
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師來到信相院荒廢的遺址,栖身于兩株古杉之間,秉持禅修,結茅而居。不久之後,禅師修持卓異,在禅定中顯現火光瑞相,老百姓覺得神奇而不可思議,認為他是“文殊 菩薩 ”現世。由于百姓對慈笃禅師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立支持,遂更名為文殊院。至清末,文殊院已經成為長江沿岸四大禅林之首。
領取三支免費香,燒完香許下心願,再排個隊摸“福”,這是大多數 成都 人都知道的文殊院參觀流程。不像一些收高價門票燒高價香的寺廟。文殊院不是以賺錢為主要目的。這是我心目中寺院的樣子。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進山門往裡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與東西兩側的鐘樓、齋堂、廊房等建築渾然一體,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禅、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房舍為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鬥拱雕飾玲珑。
文殊院文物荟萃,寶物衆多。寺内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 緬甸 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寺内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禦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 印度 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 日本 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等佛教文物。
文殊院是我見過的保存比較完好的寺廟,全木質結構,不像很多寺廟要麼翻修要麼才重建沒多久,看似威嚴大氣,卻沒有一點曆史厚重感。也許這也是很多人願意來文殊院的原因吧,至上是我愛它的原因之一。
文殊院現存建築乃典型 川西 平原古建風格,全木質建築,原汁原味非常的有年代感,六重正殿依次正對山門的中軸線上,氣勢恢宏、巍峨壯觀。
無論春夏秋冬,文殊院的涼亭下總是聚集了老年人。看看報紙,聊聊最近的稀奇事,幾十年的老街坊,多的是一份你一說我便懂的心領神會。
文殊院的安靜閑适不僅吸引了老年人,也有很多 成都 人喜歡周末一家大小來這裡逛逛。
甚至不少外國人也慕名而來。
文殊院在 成都 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直挺高,為什麼?院内供奉的文殊 菩薩 是智慧之神,很多人說這裡很靈,尤其是求子和求高中所以一直香火很盛。
不管他們求什麼,都希望他們心想事成。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不過我還是對文殊院有非常的好感,因為這裡沒有那些騙你燒香解簽的勾當。我也相信人是需要有信念支撐的,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信仰能讓人堅持信念,最終達到自己期望的理想境地。
中國 人受佛教文化的影響深遠,不管是否是信徒,走進寺院裡,都還是想燒燒香,拜一拜,為自己和家人祈願,如果是家裡有什麼變故的人,會更加笃信,虔誠的跪拜廟裡的每一尊佛,願佛主保佑!但大家一定要記住,佛教教義是不支持佛教弟子占蔔算卦,所以正規的寺廟都是沒有求簽解簽的,避免上當受騙!
轉到文殊院後面,這邊比起前幾進的空間要甯靜許多。香客大都集中在前面,而後面更盡一個秘境之地。
斜陽把樹葉映照得金黃
其實我來的時候,銀杏樹還沒有黃透,但在側逆光的映照之下顯得通透明亮,煞是好看。
陽光穿過窗戶,投射出斑駁的色彩,此刻的心情很是甯靜。
透過兩重窗戶,看見一位女模特正在擺拍。
兩位老法師圍繞女模特拍了足足一下午,甚至還用上了離機閃光燈。
我也就遠遠蹭拍了幾張。
文殊院最深處的文殊閣,同時還是空林佛教圖書館,是文殊院開設的以收藏佛教經典為主,兼及文史哲圖書刊的專業圖書館。 成都 的朋友告訴我,這裡為佛教感興趣的市民提供服務,隻要持身份證登記就可以在這裡借閱書刊。
在藏經樓,收藏了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禦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寺内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禦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
文殊閣内打坐冥想的人們。
文殊院真是個讓人心境甯靜的地方。人們在這裡,就像這裡的鳥兒一樣悠然自在。
成都 景點各不同,卻哪裡都有喝茶的,文殊院旁同樣也有一個喝茶的地方,15元一碗茶,花生瓜子投币自取,當然也可以自帶食物,随便你坐到什麼時候,如果天氣好,很多 成都 人一早就會來,在文殊院燒燒香,就到這裡喝茶,中午去附近吃個飯,下午繼續喝起。
如果僅僅是普通的茶館,還不足以引起我的興趣,這個禅意十足之處,也是個讓都市人回歸甯靜的地方。
除了喝茶侃大山,這裡還可以讓你靜下心來,學習一種未接觸過的樂器,又或者練練書法。
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很容易回到一個心無雜念,接近于入定的狀态。
來到這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成都 的慢生活,絕不是膚淺的一個“懶”可以概括的。這裡是個讓人脫離浮華,找回自我的一個地方。
成都 除了市井的一面,更有雅緻的一面,而它們共同的一點就是“閑”。
1.4 武候祠武侯祠可以說是 成都 最有名的景點之一了。所以哪怕我不是周末去,也同樣遊人如織。要想在中軸線拍張少人的照片是不可能的了。還有網紅的竹影紅牆拍張無人的照片也要守好久。
武候祠又叫漢昭烈廟。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 中國 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迹博物館。我來這裡主要是想拍裡面的竹影紅牆。它曾出現在很多宣傳 成都 的畫面中,成為 成都 的一個ICON。
大門口的 石獅 曆經滄桑,早已斑駁。
裡面遊人頗多,隻好拍拍這裡的牌匾、石碑等。這些在書法愛好者眼中都是珍品。
有名的《前出師表》
偶爾人群散去,能拍到幾些挺有韻味的照片。
武侯祠後有一座 三義 廟,它是 清康 熙初年由 四川 提督鄭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毀,三年後重建,道光二十二年又曾全面修葺。現在所見建築和匾聯主要是道光年間的遺存。其建築為混合結構,四朝五殿,規模宏大。後漸坍圮,僅存少量建築尚完好。1998年,因城建需要由提督街遷建到武侯祠内的。
我盡量避開人群,想找一處甯靜之所。
紅牆邊的盆景園,我似乎接近自己要找的感覺了。
從武侯祠通往劉備的“惠陵”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相信每一個來武侯祠遊客都不會錯過這著名的紅牆竹影!其實我來武侯祠就是沖着這段紅牆竹影而來。
可惜我遇上了陰天,竹影無處可尋,紅牆亦顯得暗淡。
但另一端紅牆似乎被重新刷過,顔色又鮮豔很多。
這段 成都 的網紅牆,幾乎無時無刻都很多人。如果你看好一個構圖,真的要蹲守很久才能拍一張無人或者少人的照片。
其實這裡很适合拍些古裝的照片,可惜,今天缺個模特。
惠陵前的神道,兩旁是守陵的神獸。
除了翠竹,金黃的銀杏和紅牆的搭配也是非常協調。
整個武侯祠景區還是挺大的,除了最出名的幾個地方,其實還有很多空間等着你自己去現。
成都 随處可見的茶館,在武侯祠也不例外。
1.5 黃龍溪古鎮成都 人周末或假期會去哪玩? 成都 的朋友建議我有空可以去 黃龍溪 古鎮看看,他說,我們平時就喜歡帶着小孩子到那邊逛逛,特别夏天時,小孩子在淺溪裡玩水,大人在岸邊的茶館喝茶聊天,安逸哦。
黃龍溪 靠外面的一段其實是 新建 的仿古城,但人流特别多。
仿古城是華僑城集團建設的一個商業景點。
網紅的拉面哥在教徒弟,女徒弟似乎不太能掌握個中精妙。
拉面哥看不過眼,親自出手示範。果然大師一出手就技驚四座。
招牌的妖娆笑容
對面不遠有梨園,可以看川劇變臉,也可以租戲服拍照。
古鎮的銀杏已經變成金黃色。
街角有歌手在演唱,唱着一首慢悠悠的民謠。
走到 黃龍溪 的小河邊,這裡夏天是小孩子們戲水的勝地,大人就在岸邊喝着茶。秋冬季就沒那麼往日那麼熱鬧了。
環繞着 黃龍溪 古鎮的河叫府河,是岷江的支流。河裡有快艇、畫舫等供遊客乘坐,但我不是很感興趣。
我甯願在古鎮裡随便逛逛,走着走着便到了真正的老街,和剛才經過 新建 的仿古街不同,這裡更加狹窄,店面也更小,更有年代感。
老街鋪的青石闆路久經滄桑,已經不是那麼平整。
小飯館挂着特色的臘肉香腸等,各種食材、青菜也擺好了。不過現在不是飯點,沒有客人上門。
店主正圍觀着隔壁鄰居在打麻将。麻将也算是慢 成都 的一個代表吧。
老街上有複原的當鋪。
這裡展示着舊時的場景。
前行不遠還有一座複建的城樓,隻是實在太新,一看就知道不原本的古迹。
城門内有老人在叫賣花環。
老街這邊比起剛才人頭湧湧的商業街要有感覺得多,很有生活氣息。
除了遊客,這裡還是以本地居民為主。
來到 鎮江 寺旁,我們不想再逛了,就在旁邊的茶館坐下。
想不到這還是間有點故事的茶館,曾經有不少電視劇是在此取景的。
找個靠河邊的位置坐下,每人點一杯蓋碗茶。
雖說不是什麼好茶葉,但喝的是一份自在的心情,也就沒有諸多挑剔了。
隔壁 鎮江 寺的大師過來茶館和掌櫃唠嗑,順手抓拍了一張背影。
天色漸暗,不少商戶開始收店了,這種用木闆一塊塊拼回去的門,真的很有舊時的味道。
這種生活氣息正是古鎮依舊活着的源泉。
從老街出來,穿過小河又回到了新街。
黃昏已至,夜幕即将降臨,街上的人少了很多,下午這裡可是人頭湧湧,想拍張照片都無從下手的。
随着人群散去,古鎮漸漸甯靜下來。其實這才是古鎮本來應有的一面。
第二章 吃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一定要從當地的飲食開始,特别是 成都 這個地方,川菜是其最有名的一個ICON。一說起 成都 ,十個人有八個都會馬上想起紅彤彤的川菜和火辣辣的滋味。特别是當下川菜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回到 成都 尋源,吃一口正宗的川菜更是我心中的一個願望。如果說有一些地方,隻是為了吃也值得一去的,那麼 成都 肯定是其中一個代表。
2.1 成都吃客(緻民路店)
還沒來 成都 就聽說過 成都 吃客的名号了,點評網上2017、2018年必吃榜餐廳, 成都 川菜熱門榜榜首。這是家什麼樣的餐廳呢?我到 成都 第一時間直奔這裡,緻民路是條生活氣息很濃的街道,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條食街了。 成都 吃客在二樓,但一樓的門面坐滿了等位的客人,果然誇張。看來要追逐這種名店,排隊是必備的儀式。說來真巧,我第一次來 成都 ,住的青旅就在 成都 吃客的隔壁。就是從這裡開始,我開啟自己多年的旅行生活的。
進店就看到收銀台後用木牌子把菜名一個個挂出來,倒是很有舊時的感覺,但這家店是比較新派的裝修風格,是現在很時興的新中式風格。
來這裡的大都是小情侶或者閨蜜聚會,倒是我們兩個大男人坐一桌比較少見。看着鄰桌正在大快朵頤,我也趕緊下單點菜。
這裡上菜很快,不一會兒我們點的都上齊了。
最先上的絕情蛙,一上來的就是個大挑戰,據說是道辣哭 四川 人的菜。和我一起來的小張本來就是個不吃愛吃辣的 成都 人,看着紅彤彤的一盆,已經望而卻步。小米辣、泡椒、野山椒剁碎之後搭配牛蛙成了這道絕情蛙。果然厲害,小張不吃,是我一個人把它幹完的,辣得肚子冒火,但卻十分開胃。
烤冒火腦花,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誇張。但經過剛才絕情蛙的考驗,這就不算什麼了。這份烤腦花像芝士一樣滑膩,綿綿的,又像脊髓,很贊!在 成都 ,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腦花這種美味。 四川 人愛腦花,吃出了百般花樣。串串冒菜店的冒腦花、街邊的鹵腦花、燒烤攤上的烤腦花、大排檔下的爆炒腦花,還有煎腦花、腦花面等系列。
這個是每桌必點的雀巢掌中寶,完全是靠誇張的造型取勝啊。花盆上的樹杈上架着個鳥巢,鳥巢裡甚至還有蛋。這是多麼吸睛的一道菜啊。實際它隻是茶香雞中寶。也是我們抱着好奇心理跟風點的一道菜。
除了辣,這裡還有些創新的川菜讓人很驚豔, 比如 這道裸奔坨坨蝦。泡在滾燙的熱油中拿出來,一上桌就聞到撲鼻的香味。想是這熱油内必定内有乾坤混合了各種香油和香料,才能這麼香。為什麼叫裸奔呢?因為蝦殼和蝦線都給你剝掉了。你隻需要優雅地把它放進嘴裡就可以了。我想它一定是為我這種平時懶剝蝦殼的人而準備的。
紙上焗鮮鮑,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奢華的方便面之一,鮑魚和蟹柳,在新鮮花椒和小米椒的調配下,讓人食指大動。這才是方便面廣告裡面那些動人的配菜嘛。終于在 成都 吃上了一回,難怪讓我感動涕零,我發誓,不是因為被辣才流淚的。
吃完一堆辣的,再吃一小碗紅糖豆花,這才是 中國 人講究的中和吧?總之我來 成都 這幾天,每頓都要吃上一道甜品,感覺特别舒服。
2.2 馬路邊邊麻辣燙(緻民路店)
昨天晚上在 成都 吃客門前排隊,發現了旁邊這家馬路邊邊麻辣燙同樣很火,也是排隊排得裡外三層。于是決定第二天中午和幾個朋友過來試一下。
這是間裝修很有年代感的店,從桌椅、牆上的畫像、店面的布置,甚至用的鍋和搪瓷碗碟、用來裝串的小笸籮,都讓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感覺。
店内的過道也被布置得很像街頭小攤的感覺。但其實裡面有空調,整個環境還是挺舒服的。
複古的街頭元素随處可見。
開放式的冰櫃裡有各種串串,客人可以自選喜歡的品種,結算是按串串的竹簽來計算,一根簽算五毛錢,素菜類大都是是一根簽,一些比較貴的食材是同時有兩根或者三根簽子的。
平時火鍋吃的鴨腸、毛肚等,這裡也不可缺少。
我沒有細數有多少種,随便一看都有近百種吧。
串串的品種多到讓人有點選擇困難吧?但價格都比較實惠,所以一次性把所有東西都拿了,一樣樣地試,不試過,哪知哪個才是真愛呢?
這是招牌上推薦的幹碟,但我習慣加點湯,也就變成了原湯碟了。
别看着一鍋紅湯,其實不太辣。喜歡辣的朋友根據自己口味再蘸碟裡的辣椒面和調料。
除了串串、冒菜外,還有這些涼拌的小菜可以點,看着紅彤彤的,但是比起串串來,這個其實并沒有那種辣。兔腰子、蛤蛎、百葉、小土豆,最爽的紅糖冰粉也得來一碗,想吃主食那就來一碗白米飯,配着串串和冒菜真是吃到撐!
開心花甲,這種經典的街頭小吃,是這裡不可錯過的。
除了吃的,喝的也不少有啤酒、白酒,還有店家自制的米酒、苦荞茶,極具特色,但我這個 廣東 人還是堅定地支持喝了多年的王老吉,沒法子,吃香喝辣最怕上火。
2.3 如在蜀老火鍋(玉林店)在 成都 是必須要吃火鍋的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吃火鍋等于沒來 四川 。當地的朋友推薦了這家在 玉林 路的如在蜀老火鍋。說這是一家讓一切回到簡單,讓火鍋回到火鍋的火鍋店。
晚餐時間很多人,我們等了一個小時才等到大桌啊。可見人氣是相當之旺。這間店面裝修融入了草堂元素,就好像真的是在杜甫草堂吃火鍋。讓人不管從味道還是感官都深切體會到什麼是老 成都 。整個如在蜀的廚房都明擋呈現,讓大家看到整個配菜,打鍋的全部過程,而所有的小吃,冒菜等也在大廳的展示台進行操作,讓大家近距離的看到每一道小吃的制作過程,除了讓大家吃的安心,也能向外地的朋友傳播 成都 本土的美食文化。
特地叫了個奔弛鍋,就是分成了三種口味:麻辣、酸湯、清湯。我最喜歡老火鍋牛油鍋底,辣度适中底味醇厚,鍋底裡面有豆芽和手工現磨的豆花,鍋底自帶的這兩樣東西就足夠驚豔味蕾了!另外兩個是為了不太難吃辣的朋友準備的。結果出乎意料的結果是一個 成都 人直接隻吃清湯,另一個 四川 人也被辣得不行,半路放棄,剩下兩個 廣東 人和一個 山東 人自此至終吃麻辣鍋。真是颠覆了大家的傳統印象。
毛肚是這裡的招牌, 成都 人教了,筷子夾着一塊毛肚放紅油鍋裡七上八下就是毛肚最完美、最爽脆的狀态了,燙老了口感就會變澀了。
鵝腸,也是我最至愛,同樣很講火候,煮老了就不好吃了,所以要吃到好吃的鵝腸,除了鵝腸本身要新鮮,千萬不能偷懶一起下鍋,而是吃多少放多少,而且不易一下子放太多。鍋裡的溫度如果不夠,煮久了就不好吃了。
雪花肥牛已經算是火鍋的标配了吧?無論是什麼樣的火鍋,肥牛是必不可少的。
黃喉是 成都 人吃火鍋必點的東西之一,爽脆爽脆的,很有嚼頭。
耗兒魚, 成都 人很喜歡吃的。我倒覺得中規中矩,還是喜歡海鮮火鍋時才吃魚。
嫩肉片,應該是特别腌制過的,真的特别嫩。
去骨鴨掌,這也是我的至愛。
魚子蝦滑,很受歡迎,一下鍋大家就搶完了。
腰片,切得很薄,冰鎮上桌,很新鮮。
五香肥腸,肥腸提前鹵制過的,超級軟,下鍋之後五香味混合火鍋的辣,吃起來回味十足
坨坨牛肉也是提前鹵好的,放鍋裡一燙馬上可以吃。同樣很不錯。
這裡叫豆皮,和我們平時吃的腐竹差不多。
吃貨的心比肚子還要寬,不知不覺點了一大桌。大家堅持要來張大合影才開動。 成都 逛吃之旅中重要的标志——老火鍋。
對于我來說,吃完辣永遠不能缺少一碗冰鎮的甜品,實在巴适。沒有冰粉,那就來一碗桂花冰湯圓。解辣真的一流。
2.4 集漁泰式海鮮火鍋(太古裡店)在 四川 一路吃了十幾天川菜,突然很想轉一轉口味。 成都 的朋友們紛紛推薦太古裡這家集漁泰式海鮮火鍋。沒來之前,我心裡一直懷疑,在 四川 吃泰餐?還是海鮮火鍋?真的靠譜嗎?但親身去到就能感受到這裡的與衆不同,無論是餐廳環境,無微不至的服務,還是食物的品質都征服了挑剔的我。
我們中午剛到的時候,還沒開始營業,不過門前已經大排長龍了。實在讓我大吃一驚,而且是規定了人齊了才能入席。果然有性格。進到餐廳内,發現整個環境布置得十分舒服。以綠色為主色調的設計,讓人有置身于熱帶雨林中的感覺。
我們來得早,選了個靠落地窗的位置。光線好,方便我拍照嘛。
火鍋還在準備中,我們先來一些餐前小吃。
讓人不敢相信的是,小吃品種多到有點吓人,炸雞柳、奶油堅果餅幹球、雪糕、泰式 沙拉 、炸蝦片
我們點了泰式椰香香茅鍋底,看看這堆香料和新鮮椰子就知道是多麼正宗了。
據說湯底用的是鲫魚原湯,小哥很講究地幫我們把來自 泰國 的香茅、青檸、南姜等各種香料一樣樣加進鍋裡,而且告訴我們椰汁要一點點加,不可以一次性全加了。這樣才能一直保持濃濃的椰香味。看着眼前這些,早已經食指大動。
六種口味的蘸碟擺在面前,分别是經典傳統泰式醬、秘制川香小米辣醬、川香幹碟、招牌檸檬薄荷、香辣海鮮醬、濃香花生醬。我個人最愛的是傳統泰式和檸檬薄荷。
既然是泰式海鮮火鍋,當然要有所要求了。不僅要鮮活,而且要活得夠活力。坐了4.5小時飛機,從 泰國 來 成都 的虎蝦,一下飛機,就來到這裡等候食客的寵幸,還有那會動的鮑魚左扭扭右扭扭,為下鍋做着熱身運動。
那隻被繩子綁住依然想爬來爬去的青蟹,這些 泰國 進口的肥美的生蚝和扇貝,個個都是大塊頭,在餐桌上依舊不改生猛本色。還沒下鍋,那充滿生命力的Q彈已經在我腦海中浮現。
套餐配的肥牛卷和素菜拼盤,真的很齊全,我能想到的都在這裡了。
芒果糯米飯,每次去 泰國 都很喜歡吃的,想不到在這裡也能吃到這麼正宗的。椰香味十足。
我們三人分别點了三款充滿熱帶氣息的冰飲。邊吃泰式海鮮火鍋,邊喝冰飲,真是爽!
泰國 特色椰子奶凍
還有這個熔岩爆漿珍珠蛋糕都是餐後甜品。
來看看這滿滿一桌,是不是瞬間感覺幸福感滿滿呢?
這裡最讓我驚豔的不是他們新鮮生猛的海鮮和正宗的 泰國 風味,而是他們竟然能把泰式的微笑服務也搬來了。
不僅僅點餐送菜,現場調湯底、燙煮、撈菜、換骨碟。
最難得的是,帥氣的小哥幫我們把蝦殼剝開,鮑魚也去殼,并且擺得十分好看,再放回桌子給我們享用。
甚至連處理好的蟹都還能擺回一個很好看的形狀。
吃完火鍋,再吃水果和甜品,真是滿足得不得了。真的被這家泰式集漁海鮮火鍋徹底征服了,無論是食品出品還是服務。回到了 廣東 也在找他們的店。
2.5 醉西昌(鴻運店)涼山 州的火盆燒烤是很有特色的,自從第一次試了之後便印象深刻。小張告訴我, 成都 也有做火盆燒烤做很正宗的店,叫做 西昌 。我這種絞肉機一聽就決定要去試一下。正好在 成都 最後一晚,幾位玩得好的朋友一起出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選了這家。
在小張帶領下,我們一行人來到這家位于 天台 上的餐廳。
前台的妹子很漂亮,忍不住給她拍一張。
每桌都有玻璃罩抽油煙機,所以無論人氣有多旺,總能保持清新舒适的環境,這真的很重要。
這裡有專人負責烤肉,我們隻管聊天吃肉喝酒,這種感覺特别好。
這裡最有名的要數這種竹簽大串了,其實來到 成都 多少經過改良,沒在大 涼山 那麼粗犷了。但同樣很大。
到底有多大?看看這張照片就知道了。大桌都要擺不下了。
幹濕碟都配齊,巴适。
涼拌的大 涼山 坨坨肉,也許是怕我們餓了,先上這個讓大家填填肚子。
西昌 豬小腸,在我們 廣東 叫竹腸。我的至愛,尤其是像這樣腌好再烤,真的香得不得了。但其實也挺膩的。吃了幾塊之後,戰鬥力就減弱了,趕緊叫啤酒解膩。
牛舌,腌得很入味,烤完之後口感也很特别。
酸菜五花肉,燒烤怎麼可以沒五花肉呢,烤完之後蘸醬配生菜,和 韓國 烤肉差不多。
蛋糕紙杯鹌鹑蛋,當然用的是錫紙,比我們平時吃的錫紙烤雞蛋要精緻一些。
軟炸酥肉平菇,很像 日本 菜中的天婦羅。可以一試。
西昌 邛海 醉蝦,服務員說是用醋泡的,開車的朋友也可以放心吃。真的很新鮮,我打工蓋子的時候,有一條還跳了出來。
蒜香排骨,肉食動物至愛。
據說是來自大 涼山 的水煮小洋芋,就是我們 廣東 人叫的馬鈴薯。當主食吃,如果想香口一些,還可以放在火盆上烤一下再吃。
包漿豆腐,這是道讓我感覺很有驚喜的菜。外酥内嫩,很喜歡。
除了烤肉還可以烤瓜果蔬菜類, 比如 這個小白瓜。
韭菜就不用多介紹了,燒烤界的元老,去哪都能吃到。 成都 這個底蘊深厚的城市,當然不是我一次半次旅行能了解得透徹的,尤其是百菜百味的川菜,隻能算得上是有粗淺的印象。但這次旅行開啟了我了解川菜的一扇大門,希望更多 成都 土著能給我介紹更多的地道美食。歡迎給我留言哦。
第三章 住這次為了方便出行,都選在春熙路附近。住了兩家,一家是公寓式酒店,一家是民宿,各有特色。
雖然前台不起眼,甚至沒前台,但公寓裡的布置一般都比較溫馨,而且價格實惠。我現在城市出行幾乎會優先考慮。
另一家是INS風的民宿,服務沒酒店那麼多,不過家電齊全,自助洗衣煮飯都可以。
房子的布置盡顯主人品味。
小擺設布置得很有愛
第四章 行
成都 是西南地區的區域中心,各地飛往 成都 的航班很多,基本也不貴。高鐵也有不少選擇。自駕的話 成都 也算是西南地區高速公路網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總之,隻要你願意,無論用什麼方式,去 成都 都是很方便的。如果沒有車子的話, 成都 市内交通可以選擇地鐵或者公交。地鐵可以手機支付了,但如果想更方便,可以買一張天府通公交卡哦,公交車和地鐵都通用。
第五章 聽關于 成都 的音樂不少,一般人應該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趙雷的《 成都 》,但 成都 人肯定不贊同。歌詞表述的一個文藝清新的氛圍顯然不是 成都 的特質。 成都 人民可能更喜歡《老子明天不上班》、《這才是 成都 》這種川普說唱。還有一首川普洗腦神曲《胖娃兒上 成都 》也是不可錯過。而那些 成都 打拼的外鄉人,也許改編翻唱自好妹妹樂隊的《一個人的 北京 》的《一個人的 成都 》更能打動他們的心。還有當年為5·12大地震而創作的《I love this city》也能給人以别樣的感動。總之,這次我是把它們全帶上了。去 成都 的時候,大家不妨聽聽哪首才是你心目中的 成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