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木棉花 詩友原作
羊城三月木棉紅,一樹濃裝醉客瞳。
偉岸身姿存浩氣,頂天立地做英雄。
木棉花,廣州市花。樹長得很高大,花色血紅。又因是英雄的化身,又名英雄花。詩友解釋說,因客居廣州,所以用了醉客曈。
其實,這首七絕要表達的意思挺好的,取木棉是英雄樹為意,立意很正。但是這種立意雖正,如處理不好卻很容易落入俗套。原作就是寫得過于直接了,尤其後兩句,變成了說明文的感覺,很像我以前多篇文章所說的口号體。詩詞是感性與浪漫的文字,最忌諱的就是呼喊口号,這樣很容易變成老幹體的。
詩詞文字需要有一些發散性思維去寫,或者說感性思維。這樣才能使文字具有詩意的浪漫。同樣的意思,換個說法,才可令讀者更能感同身受,更具感觸。
一開始寫東西,思維都比較僵化,這就需要去多揣摩别人的好句子,然後模仿來寫。慢慢練習多了,就會感性起來,而不似僵硬的喊口号。口号喊得再響,那也是虛的,是自說自話。
原作首句平鋪直叙,點明了地點、時間和事物,故此雖覺泛泛,但尚可接受,此句作為起句,可以不動。
但第二句的"一樹濃裝醉客瞳",則可修改提高,為何?因為此句看似寫木棉吸引客人,但是未能具體描寫木棉形象,為何能吸引客人。“一樹濃裝醉”這五個字都是作者主觀的說教,字詞的描寫過于籠統與概念。“一樹濃裝”究竟是怎麼樣的?讀者不知道呀,這個描寫的範圍太廣了,讀者腦海裡形成不了鮮明的畫面。如此也就難以使“醉客瞳”令人信服。
第二句可改為“染日烘雲熠客瞳”,讀者會感覺改後的句子形象很多,因為“染日烘雲”就是具體很多的客觀描摹,是呈現木棉畫面給讀者去感受的。有“染日烘雲”的襯托,然後“熠客瞳”才不會覺得突兀,不至于成為無根之萍而蒼白無力。
原作的三四句,作者的意圖是要表達木棉樹猶如英雄,但其采取直愣愣地下斷語方式,我說你是英雄,那你就是英雄的感覺。能換一種說法嗎?使木棉成為英雄是一種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不是作者主觀冠以它為英雄。
第三句的“偉岸身姿”不要,這也是一種過于概念的寫法,替換為“花火莽然”,這也是承接第二句的“染日烘雲”。“花火莽然”會如何?原來這樣似血如火的花啊,生出浩氣。其中蘊藏着浩然正氣呢。“花火莽然”比“偉岸身姿”更能令讀者腦海中産生鮮明印象,也是對為何有浩氣的一種支撐,不至于感覺浩氣突兀。
既然此花可以生出浩氣,那麼順理成章引出第四句。很自然就可以得出”此身原不遜英雄“的結論,我這木棉花的樹木本身呢,本來就存在有浩然正氣的,所以不遜于英雄呢。這種寫法就比原作的”做英雄“來的有味道。自身原本就不遜英雄的,何必做要頂天立地做英雄呢。改後的句子就比原句的意味更深長。
調整後的七絕如下,是否更具意象畫面呢?而且句與句的銜接過渡也很自然,一環扣一環,步步逼近,最後引出不遜英雄,這樣就不會落入做英雄的俗套。
七絕 木棉花火
羊城三月木棉紅,染日烘雲熠客瞳。
花火莽然生浩氣,此身原不遜英雄。
修改後的這首七絕,其實立意與原作區别不大,骨子裡都是贊美木棉為英雄樹木。但是改後的相對曲折而有韻味。起碼更雅緻蘊藉,更像詩詞了,而不是由幾句大白話組合。何謂出新,在普羅大衆都知道的意思上,反過來說即可出新意,這是一種常見的詩詞手法,可以好好借鑒的。
其實改詩詞難不難?我說改詩詞比寫詩詞更難。因為改詩詞需要了解作者的意圖,盡量在作者的意圖範圍内動手腳修整,礙手礙腳地方太多。但是在看别人詩詞文字的時候,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文字觸覺鍛煉。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想寫好詩詞,要先學會看詩詞,要學會能覺察到自己文字的不足之處,這樣自己才能自我琢磨與修改。不會讀,怎麼會改?不會改,詩詞怎麼會進步?
故此,學會讀詩詞與分析詩詞,是提高詩詞創作水平的必經階段,隻有先突破這裡, 才能談進步。
#原創詩詞##詩詞##唐詩宋詞##詩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