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骥才俗世奇人作品?馮骥才的小說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形成獨具特色的“津門小說系列”,以其特色的“奇人”、奇巧的情節、獨特的視角,以及極富“津”味的語言赢得了衆多讀者的贊譽,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馮骥才俗世奇人作品?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馮骥才的小說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形成獨具特色的“津門小說系列”,以其特色的“奇人”、奇巧的情節、獨特的視角,以及極富“津”味的語言赢得了衆多讀者的贊譽。
馮骥才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些各具特色的市井奇人,作者通過發掘他們身上的“奇”來展示天津衛特色的市井社會。
在馮骥才的作品中,無論是拔牙的、抹牆的、偷盜的、釣魚的、賣古玩的、做小吃的,還是為人算命的、替人打官司的等等各個行業、各個階層都能在這方土地上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生存空間。在他的作品中,就是要試圖挖掘出清末民初天津衛這個地方的各色市井“奇人”,然後将其所發生的故事一一講述給讀者。
在情節設置上,馮骥才善于創設奇巧、充滿懸念的故事情節,并對所述故事進行深刻的剖析,進而揭示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束縛與戕害,以及在封建傳統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時人們的思考。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每個故事的背後都蘊涵着一個深刻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大主題。
例如,《神鞭》中傻二的辮子,看似與其他人的沒什麼兩樣,但是作者卻賦予它神奇的魔力。這條神奇莫測、如光似電、随心所欲的辮子,成為戰勝敵人最有力的武器。一個個市井怪才、武林高手,連續敗在他的“神鞭”之下。洋人來的時候,傻二懵懵懂懂地參加了義和團,在一次激戰當中,傻二的辮子被洋人的槍給打斷了,這如同斷了傻二的精氣神兒,消沉了一段日子後,傻二毅然決定剪掉辮子,練習神槍。這種情節的安排本身是離奇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但這恰恰揭示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嬗變過程中人性的變遷,傻二消沉後的崛起足以體現那種“積極”的人生追求。
另外,在馮骥才的作品中,我們較少會看到很宏大的叙事結構,作者擅長以小故事、微情節取勝;每個小的故事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奇人、奇事”,加在一起,即是一種細節化的宏大精神主題。
人有了能耐,脾氣也怪了。蘇大夫有個格色的規矩,凡來瞧病,無論貧富親疏,必得先拿七塊銀元碼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則決不搭理。這叫嘛規矩?他就這規矩!人家罵他認錢不認人,能耐就值七塊,因故得個挨貶的綽号叫做:蘇七塊。當面稱他蘇大夫,背後叫他蘇七塊,誰也不知他的大名蘇金散了。(《蘇七塊》)
在《俗世奇人》系列故事中,蘇七塊能夠以讓病人絲毫感覺不到疼痛的速度為病人接好斷骨,但是蘇七塊也有着自己不可破的規矩——接骨不管窮人富人一律七塊大洋,哪怕窮人借錢看病他再還回去,這個規矩也是要守的。刷子李刷牆的動作簡直就是藝術家的表演,可是幹完活身上的黑衣卻沒有一星白點。同時,刷子李也有着自己的習慣,他刷完一面牆必須得抽上一袋煙,喝上一碗茶。“文混混”劉道元為了想看看别人對他的交情,上演了一出“活出殡”的鬧劇,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也感到世态炎涼……這些離奇的情節,再配上這些手藝人高超的本領以及他們身上獨特的個性,就使得馮骥才的故事越來越奇、越來越神。
值得肯定的是,馮骥才在構建這些奇特的故事情節時,并沒有忘記通過他的故事讓讀者領悟一些生活中真實的道理,同時把人物身上最閃光的人性展現在讀者面前。
— END —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