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07:46:24

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社區是國家結構最基層的社會單元,是城鄉的細胞,社會的基礎加強社區管理,搞好社區工作,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質、生活素質,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這一理念已越來越凝聚成為從高層到民衆的共識,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提供歸屬感的精神家園)1

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社區是國家結構最基層的社會單元,是城鄉的細胞,社會的基礎。加強社區管理,搞好社區工作,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質、生活素質,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這一理念已越來越凝聚成為從高層到民衆的共識。

在人們的固有概念中,社區往往指的是城市社區,但事實上,這個詞從誕生之初起,就并無城鄉分野。

1881年,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于首先使用“社區”這一名詞,指“由具有共同的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的社會團體或共同體”。而第一次給“社區”定義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社區不僅僅是“占據在一塊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彙集”“也是組織制度的彙集”。

根據這些定義,一個村落、一條街道、一個縣、一個市,都是規模不等的社區。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社區就是具體的小社會,是大社會不同程度的縮影,彙集在一起,就構成了整個社會。

而且不難看出,社區的概念中最為核心的不是區域範疇,而是文化維系力和内部歸屬感——多項研究也證明,柔性的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要遠勝于硬性的行政規劃。所以,對于居民而言,社區不僅僅是一個門牌号、一個居住地,還是一個提供歸屬感、認同感和參與感的精神家園。這意味着,每個生活于斯的人,在享受到安全穩定的環境、良好的社會化服務、及時的救助保護、便捷的生活條件的基礎之上,能夠形成相互幫助、相互照應的親密情感聯系,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這種親密的情感聯系在社會原子化危機被屢屢提及的今天,顯得彌足珍貴。從某種意義上說,社區正是對抗這一危機的一劑“良藥”。

在劇烈的社會轉型變遷時期,社會紐帶松弛,人群不再“抱團”,開始從各種共同體中被“解放”出來,成為遊離的單個原子,社會整體呈現“碎片化”狀态,帶來的是人際關系疏離、個人與公共世界疏離、規範失靈及社會道德水準下降。最明顯的表現是,由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構成的熟人社會,已逐漸被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對陌生人心存恐懼的陌生人社會所取代。許多人都感慨,曾幾何時,“一家煮肉十家香,一盤餃子整院嘗”的人情溫暖樸實年代已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警惕冷漠。

要結束原子化、邊緣化、碎片化狀态,重構社會信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有效組織,增強有效聯結。同整個大社會相比,社區則具體可感,易于把握,也因此最适宜承擔起這一責任。

而随着城鄉管理的日益現代化、規範化、細緻化,社區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并被提升到國家政策的層面,發展迅速。民政部最新發布的《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40.7萬個,社區服務中心(站)覆蓋率25.5%,分别比2016年增加了2.1萬個和1.1%。值得關注的是,這兩組數據均涵蓋城鎮與農村,體現了我國城鄉社區協同發展的思路。

可以說,正是通過調整、強化社區自治組織和其他社區組織的模式,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整合社區功能,發展社區事業,改善社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延展了管理治理手臂,把社區與整個國家的社會生活融為了一體。社區建設的成果直接反映在民衆個體的感受上,就是人情濃了,鄰裡親了,心靈近了,住得踏實了,生活有味兒了,日子更有奔頭了。而這些,就是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随着社區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或許有一天,人們更樂于稱自己是“社區人”,而不是哪裡人。因為一個高品質和諧宜居的生活社區,既是閃亮的名片,更是美好的精神家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