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不愛吃羊肉?暖暖農曆九月,入秋,天氣轉涼,家裡隔三岔五地炖羊肉打牙祭,美其名曰“補冬”,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九月不愛吃羊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暖暖
農曆九月,入秋,天氣轉涼,家裡隔三岔五地炖羊肉打牙祭,美其名曰“補冬”。
閩南人家最常見的羊肉做法當屬羊肉煲。用砂鍋焖熟的羊肉,一揭蓋,香氣撲鼻。您仔細嗅嗅,除了傳統的八角、桂皮等調味料,在閩南,做羊肉煲還少不了一味當地特産——龍眼幹,提鮮去腥,别有風味。
涮羊肉也是家常的吃法。鍋底口味多樣,任君選擇,薄如紙片的羊肉片在滾燙的鍋底翻上幾滾,撈出蘸醬即可入口,吃得是熱氣騰騰。老北京的羊蠍子近年來也大舉進軍閩南市場,古香古色的京味裝潢加上地道的老北京口味,擁趸衆多。随着宅家人士日益增多,各商家又陸續推出各種真空包裝的成品、半成品羊蠍子快手菜,在家也可大快朵頤,快樂翻倍。
說起吃羊肉,自然少不了一提蒙古族的吃法。手把羊原汁原味,大口吃肉的豪爽令人記憶深刻,不過最令我念念不忘的還屬冰煮羊。
不知是否因見識淺薄,在其他地區我未曾見過如此做法,直到2019年秋季到内蒙古旅遊時才初次嘗試。隻見電磁爐上架着一口再簡單不過的黃銅鍋子,裡面盛的不是慣常的湯湯水水,而是晶瑩剔透的冰塊,點綴着少許綠蔥、黃姜和枸杞,下鍋的羊肉也不同于慣常涮火鍋的薄片,而是切成大塊的厚實肉塊。聽老闆介紹,冰煮羊的吃法還有一個傳說,說是當年成吉思汗在貝加爾湖一帶征戰,條件艱苦,天寒地凍,沒有水源供給。于是,成吉思汗就命令士兵就地取冰鑿碎,放進頭盔加入羊肉,生火煮化冰的同時也就煮熟了羊肉。一試之後,衆人發現冰煮羊的口感非但不差,還更加鮮美,這一吃法就此傳開。
聽罷傳說,衆人已是食指大動,黃銅鍋裡适時傳來水沸的聲音,大家忙不叠舉筷嘗試。果然,在冰塊中凍過又與冰同煮的羊肉,肉質緊實,汁水飽滿,久煮不柴。草原羊肉鮮而不膻,即使不加任何蘸醬,撒點鹽巴都十分出彩。燙完肉,再加點時蔬、菌類、豆腐皮之類的燙上幾滾,舀上一大碗湯,喝下身心舒暢,實在是人間美味。
汪曾祺老先生說羊肉要秋天吃才好,大概到農曆九月,羊上了膘才肥。筆者深以為是。北方的羊九月上膘,南方呢,大抵還得晚上個把月。上了膘的肥羊從秋日開始吃,一直可以吃到來年開春。雖說“肉食者鄙”,但古人造字就知魚羊鮮,一碗熱氣騰騰、鮮香四溢的羊肉在手,哪還管得了他鄙不鄙,隻想着心甘情願做羊肉美食的“俘虜”了。
來源: 廈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