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苗族喪葬禮儀的特色風俗

苗族喪葬禮儀的特色風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16 18:02:15

苗族在喪葬儀式中,所吹奏的蘆笙曲很多,要幾天幾夜不間斷地吹奏,但蘆笙的曲調有嚴格的要求,什麼時間吹什麼曲調,吹什麼内容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亂吹。即使是同一曲調,死者性别不同,吹奏時間不同,來祭吊的人身份不同,内容也會有所差别。比如,同是供飯的蘆笙曲,中午飯和晚飯在吹奏的過程中,提名和指代是有區别的,若指代不明,亡魂将無所是從。

苗族喪葬禮儀的特色風俗(傳統文化儀式中)1

在所有的喪葬蘆笙曲中最主要的,也是必須要吹的曲調有:《斷氣蘆笙曲》(Ghenx dot bangt)、《供飯蘆笙曲》(Ghenx lais maod)、《交物接物蘆笙曲》(Ghenx jaob zhax)、《尋宗親蘆笙曲》( Muab njex ghenx)、《出門蘆笙曲》(Ghenx deuf drongx)。每首蘆笙曲都由三大部分組成:序曲(前奏)、主體詞曲、尾調曲。三部分都是古音古語,在傳授的過程中均以吟唱的方式呈現,特别是序曲和尾調曲,基本上是哼唱,很少有人能說明白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斷氣蘆笙曲(Ghenxdot bangt)

死者斷氣之後,子女為其梳妝打扮(穿麻布衣服、裙子或褲子、草鞋)完畢,要請指路師(相當于老磨)唱《指路歌》為其指路,指路結束後方能入棺。入棺後要請蘆笙手為其吹《斷氣蘆笙曲》。

《斷氣蘆笙曲》除了序曲和尾調之外,分為十三段32小節。前五段和第十二段為3節段,其餘的為2節段。

前三段在死者斷氣的地方吹,呼叫死者起來聽蘆笙、聽木鼓、收拾準備自己需要的東西。後十段在死者的棺前吹,主要追述死者生前的美德、死後的凄涼情景、向死者講述生老病死的緣由及道理、告訴死者子女為他準備了那些物件,最後告訴他,安安心心離開,子女們會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讓世間的人們永遠記住他,讓陰間的死鬼快速喜歡他,一路上将有漂亮的公雞為其引路,美麗的孔雀伴其左右。

《斷氣蘆笙曲》内容感傷,吹奏起來聲音低沉,整個場景籠罩着凄涼的氛圍,吹奏者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旁邊的人也會潸然淚下。現擇其部分段落簡要介紹如下:

第七段采用問答的方式,講述阿媽(姑且認為死者是母親)死後,睹物思人的情景:

第1節:阿媽呀!您死了之後,會遺下什麼呢?阿媽呀,您死了之後,會遺下您那心愛的麻絲和布匹,您那心愛的麻絲和布匹呀,将會無人照理,長期挂在屋檐角,日曬雨淋,會随着您的離去慢慢地發黴、腐爛。面對此景,您叫我如何不傷心!不知要到哪一天我才能将您放下!

第2節:阿媽呀!您死了之後,會留下那樣呢?阿媽呀,您死了之後,會留下您那疼惜的編布機,您那疼惜的編布機呀,将會無人照看,長期放在堂屋邊,風吹雨打,會随着您的離去慢慢地消蝕、生菌。目睹此物,您叫我如何不傷悲!不知要到哪一年我才會将您忘記!

這兩節内容上互補,結構上重章疊句,用古音吟唱甚是感人,更何況是用低沉的蘆笙奏出,再加上呼天搶地的凄涼的尾調,聽後,誰會不淚濕衣襟!

第九段主要是向死者講述死亡的緣由:

第1節主要講玉帝不仁,為了轄制人間,先派癞蛤蟆來丈量人間的面積,癞蛤蟆生在人間,留念人間,它深知玉帝的用心,所以三天三夜隻丈量了三尺,它向玉帝複命時說,天上廣闊,人間狹窄,玉帝不必在意人間。

第2節主要講玉帝不慈,他不相信癞蛤蟆的話,又派黑老鷹(鷹王)來丈量人間的面積,黑老鷹翺翔于天空,當然希望天空更加寬廣,于是它三天丈了三萬裡,三夜丈了三萬裡,它向玉帝複命時說,人間繁華,地廣物博,如果人間的人不死,将會給上天帶來災難。

玉帝聽到黑老鷹的回複後非常生氣,于是就狠狠鞭打了癞蛤蟆,癞蛤蟆臨死時告訴世間的人說,玉帝絕對不會放過人間,從此之後,世間的人們也将會和他一樣,有生有死。

第十一段主要講述死者死後的人間現狀:哭聲遍地,草木凋零。陰陽兩隔,無法對話,世間的人為他準備了竹卦,他有什麼未了的心願、要求,可以通過竹卦告訴世間的人們,同時世間的人們也會通過竹卦把子孫兒女、寨鄰老幼、親戚朋友帶來的東西交給他,希望他記着帶走,同時不要忘了感恩,要保佑他們有吃有穿,幸福安康!

第十二段主要是對死者的寬慰:告慰死者,既然無力回天,那就安心的離去,子女們會去精心準備,給他洗臉、穿衣,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讓世間的人們永遠記住他,陰間的鬼魂快速喜歡他。

《斷氣蘆笙曲》内容豐富,情感動人,幾千年以來,苗族同胞靠口耳相傳留存到現在,可以說它是死者和生者的一種心靈追求、一種精神寄托。從上面所選的段落來看,它反映出了苗族人民的一些意識形态:

1、對生死的認識。苗民認為之所以會死,那是因為上天不仁慈。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種認識無疑是狹隘的、唯心的,可放在幾千年前确是可以理解的,至少從中可以看出,苗族同胞也是善于探索的。此種認識正好與老子《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相契合。

2、重情、善感。苗族一直是大家公認的重情重義、很容易被感動的民族。從上述分析的第七段就可以看出,他們心思缜密,情感細膩,很會懂得感恩。

3、孝敬、善良。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善良是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從第十一段、第十二段可以看出,自古以來苗族同胞一直都在擁有這兩樣寶貴的東西。

(二)、《供飯蘆笙曲》(Ghenxlais maod)

每當把飯煮熟,都要讓死者先吃,待死者吃完後,人們才可以吃。這時就要吹供飯蘆笙曲,告訴死者,子女已經将飯菜煮熟,酒水倒好,該吃飯喝酒了。

供飯曲根據吃飯的時間段不同分為中午飯蘆笙曲、下午飯蘆笙曲、晚飯蘆笙曲和宵夜蘆笙曲。中午飯蘆笙曲一般安排在早上11點左右,下午飯蘆笙曲一般安排在下午4點左右,晚飯蘆笙曲一般安排在晚上7點左右,宵夜蘆笙曲一般安排在晚上11點左右。四個時段的蘆笙曲整體曲調一樣,内容也基本相同,隻是在吹奏的過程中要向死者提明,否則死者會無所是從。

供飯蘆笙曲共有五大段,前四段每段3節,都是三音收尾,第五段要分男性和女性,若是男性有9節,女性則為7節。

第一段:向死者提明,現在是什麼時間,子女已為死者煮熟了飯菜,倒好了酒水,請死者來享用。三個小節的内容基本相同,隻是尾音收音不同。

第二段:采用問答方式,先問子女準備的飯菜、酒水死者是否已得享用,然後再模拟死者的口吻進行回答,說子女的飯菜酒水均已享用。三個小節的内容基本相同,仍是尾音收音不同。需要強調的是,每小節結束後,除了要加尾調之外,還要在尾調之後加上一個表示強調的尾曲(在前面尾調曲部分已有介紹)。

第三段:仍然采用問答方式,先問寨鄰老幼、親戚朋友帶來的金銀(香和紙)死者是否都收到,然後再模拟死者的口吻進行回答,說寨鄰老幼、親戚朋友帶來的金銀均已收到。三個小節的内容基本相同,仍是尾音收音不同。

第四段:回轉蘆笙。如果死者已經回答子女的飯菜、酒水均已享用,寨鄰老幼、親戚朋友帶來的金銀均已收到,那麼,蘆笙師吹奏的任務也就完成了。這時,他就要告訴死者,既然他已吃飽酒飯、收到金銀,蘆笙師就要與他告别了。他要回去替死者感謝那些為他準備飯菜、酒水的子女,去感謝那些為他送金銀的寨鄰老幼、親戚朋友。三個小節的内容基本相同,仍還是尾音收音不同。

最後一段:安慰死者。采用問答的方式,先問要回轉什麼樣的蘆笙,要回轉什麼樣的鼓聲,然後回答,要回轉給他送飯菜、送金銀的蘆笙,要回轉回轉給他送飯菜、送金銀的鼓聲。接着再問,我們将要留下什麼?我們将要留下他。最後寬慰他,老人呀,不要害怕,不要擔心,來聽蘆笙吧!/來聽鼓聲吧!/來作準備吧!最後一段需要轉木鼓,若死者是男性,就要轉9圈,正3圈,反3圈,再正3圈,若死者是女性,就要轉7圈,正3圈,反3圈,再正1圈。

《供飯蘆笙曲》反映出了苗族人民“死者為大”、“百善孝為先”的樸素的心理意識。

(三)、《出門曲》(Ghenx deuf drongx)

《出門曲》内容甚是凄涼,基本上是三句一叩首,吹奏者往往是含淚吹奏,吹奏完畢,大多淚濕衣襟。該曲分為十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比較長,第一大段若死者為男性則有9節,女性有7節;第二段有三節;第三段有5節,且每一節都比較長;其餘七段均為兩節。

首先:勸死者喝酒、吃肉。死者即将離去,子女甚是不舍,擔心死者在去的路上會挨饑受餓,所以,蘆笙手要反反複複地勸死者喝酒吃肉。内容基本相同,三音反複吹奏。

中間部分:指引死者出門,告訴死者,死者即将離開這個家,他将會遇到種種困難。每走一步都要遇到各路神靈的質問,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迷惑,他該如何回答,如何去辨認,才能順利達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找到祖公祖婆。告訴完畢,采用問答方式,問死者離開後将要留下什麼?将要留下他為之辛苦一輩子的家!/留下和他一起成長的親兄親弟!/留下他所生養的可憐的兒女!/留下和他一起勞作的姐妹!

最後:講他離開家門之後,将一個人孤零零地與潮濕的土地相抱,與冰冷的山石相擁。從此之後,他将像天地日月一樣永久!永久——離開他的親人!

《出門曲》反映出了苗族先民善良的心理,追溯祖先的強烈願望。

除了上述重點介紹的三種之外,喪葬儀式中還必須要吹的蘆笙曲調還有《交物接物蘆笙曲》和《尋宗親蘆笙曲》。《交物接物蘆笙曲》和《供飯蘆笙曲》結構差不多,都是五大段,除了前兩段内容完全不同之外,後面三段基本上相同。《尋宗親蘆笙曲》是喪葬儀式中最為繁雜的。該蘆笙曲一般是在死者出門前的前一天晚上吹奏,它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至少有四個人,多的甚至有七、八個人。它其實就是認親戚,答謝親朋好友,對在這件喪事當中操心勞累的親(堂)兄弟、異性寨老、有血緣關系的親戚朋友的感謝儀式。把各路親戚聚在一起,把他們帶來的歌師、蘆笙手聚在一起,唱唱歌、吹吹笙,加深情感,彼此感謝。此儀式至少需要三個小時才能完成,有時甚至需要五、六個小時。該儀式體現出了苗族同胞的熱情好客、團結互助、恭謙禮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