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為什麼現在節日越來越多

為什麼現在節日越來越多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4 05:10:19

為什麼現在節日越來越多?“5·20”“5·21”“5·27”,僅5月下旬,就有三個與愛有關的“諧音日”而進入6月,商家大玩“諧音梗”,血拼“6·16”“6·18”,以各種花式促銷吸引消費,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現在節日越來越多?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為什麼現在節日越來越多(諧音節日VS傳統節日)1

為什麼現在節日越來越多

“5·20”“5·21”“5·27”,僅5月下旬,就有三個與愛有關的“諧音日”。而進入6月,商家大玩“諧音梗”,血拼“6·16”“6·18”,以各種花式促銷吸引消費。

近年來,衆多商家借諧音打造了很多“數字節日”,衍生出了“諧音節日經濟”。在火熱“諧音節日”的襯托下,傳統節日卻顯得相對平淡,值得深思。

“諧音節日”是互聯網背景下誕生的産物,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創新過節形式,匹配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為年輕人量身定制,氣氛火熱不言而喻。年輕人“諧音節日”的過法基本分兩步,第一步購物、送禮、發紅包,第二步将第一步的成果展示在社交平台上。看似簡單的過“節”方式,不僅讓個人心理得到滿足,情感得到慰藉,同時也迅速帶動了電商消費,産生了經濟效益。

然而,也有部分年輕人被越來越多憑空生造的“諧音節日”折騰得苦不堪言。有年輕人吐槽,起初,感覺“諧音節日”好玩新鮮,可随着越來越多“諧音節日”的“誕生”,購買禮物越來越頻繁,腰包漸漸“空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直言“節日之痛不可承受”。

反觀一些傳統節日,雖然有着與生俱來的豐富節日内涵,但過節氣氛不夠濃郁,甚至有些重大節日被年輕人稱為“催婚”“催育”的日子。傳統節日“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本應有熱鬧的節日氛圍,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卻以“逃避”的姿态過節。

“諧音節日”雖然熱鬧,但不得不承認在商業運作下,越來越充斥着物欲金錢的味道。本應是給緊張忙碌的生活工作添一劑調味品,卻變了味道。總結各類“諧音節日”,大多都與“愛”相關,體現了大家對情感寄托的迫切需求,但最終都歸于花錢、消費。對此,應理性對待,不可盲目跟風。

傳統節日該怎麼過,也需要深刻反省。豐富的内涵及曆史文化的根本不能變,但過節的形式可以根據時代的變化而有所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節日就是要大過特過、熱鬧起來。

首先,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引導和宣傳。線下要在學校、社區等地适度舉辦弘揚傳統節日的各類活動,讓傳統節日氛圍在群衆心底紮根。線上要利用好社交平台進行宣傳引導。近年來,利用網絡開展的各類傳統節日宣傳活動此起彼伏,但也凸顯出“内容平台不匹配”“不同平台内容同質化”等短闆。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各類社交平台的調研,充分掌握平台調性,了解年輕人喜好,力求“好馬配好鞍”,做到精準投放。改變“說教”式的宣傳引導方式,創新形式,變被動宣傳引導為主動參與互動。

其次,要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不能讓“諧音節日”成為不良商家哄擡物價、擾亂行業秩序的“良機”,也不能讓不同的傳統節日在線下市場被營銷為相同的“購物節”。節假日打折促銷無可厚非,但節日市場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賦予傳統節日新元素、新活力。各部門要形成合力規範“節日經濟”,形成良性長效循環模式,避免“節日經濟”粗放式發展、野蠻生長。

最重要的是,弘揚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使命和責任,共同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過節文化勢在必行。傳統節日的生命力要靠創新來延續,“諧音節日”的燥熱要靠理性來降溫。讓我們從科學、文明、理性過節做起,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半月談評論員 馬莎 張文靜)

來源:“半月談”微信公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