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個話題被吵上了熱搜。
人民教育出版社回應稱,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沒有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雖然“斯”與“是”都表示“這”的意思。
随後有網友找到1961年、1982年、1991年、1994年、2001年、2006年和2016年人教社版本,發現全部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口無憑,人教社證據在握,無法辯駁。
我在網上看到一本不知哪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上面寫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除此之外,有網友聲稱蘇教版中學語文教科書所寫也是“斯人,這個我沒看到,不好判斷定奪。目前可以确定,“斯人”是極少部分乃至個别現象,寫作“是人”是長期而普遍存在。
從宋朝朱熹所著的《孟子集注》四庫全書刻本,到漢朝趙岐所著的《孟子注疏解經》明代刻本、清朝焦循所著《孟子正義》,再到近代楊伯峻先生的本子《孟子譯注》,至古到今,所能看到的傳統版本無一例外為“是人”,“斯人”毫無疑問是誤傳誤用。
所以事實面前,大家不應該在教科書上為“是人”還是“斯人”上過多争論糾纏,因為這已不是問題了。真正的問題是,如果一直以來都是“是人”,就不該出現數億人毫不動搖地堅稱是“斯人”的這一現象,我們應該追問造成這種記憶偏差的原因是什麼,這才是值得去探讨的方面。
關于這一“記憶偏差”現象的解釋,目前有兩大觀點。
第一個是曼德拉效應。曼德拉于1994至1999年間擔任南非總統,由于對世界和平做出了極大貢獻,他因此在199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在獄中度過27年,直到1990年出獄,2013年走完了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很多人記憶中認為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在獄中去世,甚至有人還記得當年在電視上看到過他的葬禮,這種記憶偏差就是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的成因是什麼,目前沒有科學的解釋,從心理學視角來看,人的記憶會受到所聽、所想、所見和過往生活經驗的影響。拿從“是人”到“斯人”的偏差而論,人們會受到影視和文藝作品影響,假如在聽到看到時還有深刻的畫面聯想,這種記憶就會進一步加深。
此外,“斯”和“斯人”的用法在古文中較為常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導緻記憶偏好和重置。帶“斯人”又較有影響的詩句有很多,如:
杜甫詩中“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李白詩中“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白居易詩中“斯人古亦稀,何況今之代 ”;杜牧詩中“爾來十三歲,斯人未曾忘”;蘇轼詩中“斯人定何人,遊戲得自在”。還有範仲淹名篇《嶽陽樓記》中一句“微斯人,吾誰與歸”,同樣令人記憶深刻。
帶“斯”的名句也有不少,比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生于斯,長于斯”。個個都耳熟能詳。
我特意檢索了下,在唐宋文學中“斯人”出現率極高,唐宋八大家的詞章作品中,每人筆下都有使用“斯人”一詞的情況出現。“斯人”大量出現在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高使用率和高曝光率自然能加深在讀者頭腦中的印象,乃至“念念不忘”導緻“曼德拉現象”也不是沒有可能。
第二個是平行宇宙現象。平行宇宙理論的産生來自于量子力學的啟發,因為量子是不确定的,每次觀察都處在不同狀态,而宇宙中物質都由量子構成,科學家就推測宇宙可能也不是一個,存在多重宇宙的可能。當然,科學發展到今天,平行宇宙理論還隻是一個假說,尚沒有得到證實,留有無限的可想象空間。
有數據統計,從網上讨論來看,堅持認為當年所學語文課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數大概占據95%,僅5%的人認為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就很奇怪了。“斯人”是深藏于大腦中的記憶,“是人”卻是教科書上的白紙黑字,涉及幾代人的幾億人一同出現了記憶偏差,這就為平行宇宙理論假說提供了又一“證據”。
按平行時空觀點,人們的記憶并沒有偏差,隻是從一個宇宙時空到了另一個宇宙時空,人的記憶還是那個記憶,隻是不同時空的文字訊息發生了改變,導緻大腦記憶與教科書形成了沖突。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些理論來做支撐,但都未經過科學驗證,停留在概念和假說階段。不知你對平行時空有何看法,在你的記憶中,“斯人”還是“是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