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眉是胡須和眉毛的統稱。胡須,俗稱胡子,長胡子是男子第二性征的一個表現;當然,這是在青春期之後,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激發出來的。男孩子在11歲以前體内雄激素很少,男女之間體征上差别不是很大。胡子是個總名稱,細分起來,嘴上面的叫“髭”,在面頰兩邊的叫“髯”,在下巴底下的才叫“須”,但習慣上也并不認真區分。
古時男人都是留胡須的,漢樂府詩《陌上桑》有這樣詩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這是說挑擔子的行人,見到美女羅敷,都會放下擔子,捋着胡須欣賞美女,另一則也趁機歇歇腳。男人都非常珍愛自己的胡須,随着人的年齡增長,頭發就變白了,很多人不但頭發,眉毛和胡須也都白了,這被稱之為“皓首”,“皓”字其實還是白的意思,現代話講是白胡子老頭。《資治通鑒》記載:更始元年,反對王莽的起義軍多達十幾萬,王莽的新朝危如累卵,滅亡近在旦夕:“王莽欲自示外安,乃染其須發”。王莽不但染發,胡子也染了,這王莽大概就是“白胡子老頭”;不看這樣的記載,真想不到漢朝就開始染發、染胡子。晉朝以後也有染須發的記載,南朝宋代詩人何長瑜寫詩嘲笑朋友陸展:“陸展染白發,欲以媚側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複出。”這首詩是嘲笑陸展染發是為了讨好小老婆,自此以後染發就被看成輕浮、讨女性歡心的行為,這把人愛美之情貶為不正經了。到了唐朝染須發的現象大約更為普遍,唐詩中多次出現染胡須詩句,劉禹錫的“近來時世輕先輩,好染髭須事後生。”和司空圖的“髭須強染三分折,弦管遙聽一半悲。”由此看,染發、染胡子是有曆史淵源的,隻是沒見到把白眉毛也染了的曆史記載,可是再仔細一想,人把白頭發、白胡子染黑了,也不可能再留下白眉毛。
古時被閹割得太監是不長胡須的,這是因為缺乏雄性激素,東漢末年宦官專權,袁紹誅殺宦官,兵士沖進宮裡,見到沒有胡須宦官就殺,被殺的兩千多人,但其中也有不是宦官因沒長胡子被錯殺的,可見沒有胡須也有很大危害。男人胡子樣式很多,雖說有的刻意修飾,但大部分人都是原生态,有絡腮胡、山羊胡、八字胡、魚尾胡等。曆史上留下了很多有關胡須的故事,最被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關羽了,關羽長須飄飄被漢獻帝稱之為“美髯公”。而張飛的胡子就為張飛形象的展現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水浒》裡的李逵為性格展現也是離不開胡子;諸葛亮的胡子則襯托老謀深算、飄飄欲仙的形象。不難想象,假如這些人都沒了胡子,他們的藝術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又會是什麼樣?
據說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的王妃,因為路易七世剃掉了胡須而與之離婚,改嫁給了蓄着一副漂亮胡子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作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兩國為此争奪了300年,這就是著名的“胡子大戰”。本人對外國曆史一竅不通,感覺這樣一場戰争肯定有深刻的政治原因,而說成是因為胡子而戰争,實在有點牽強。在我國東北地區,占山為王的土匪就被稱為“胡子”,這大約在深山密林中,剃頭刮臉很不方便,土匪們都是留着胡子,這成為好百姓和土匪的明顯區别,“胡子”也就成為土匪的代稱了。
用胡須作為成語的句子很多,也很形象地表達了人的情感,像“吹胡子瞪眼”,人生氣了瞪眼就行了,不知為什麼還得把胡子吹起來,真是看不出眉眼高低來。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則表示辦事沒重點,大事小事一起抓。其他像虎口拔須、溜須拍馬等也很形象。胡須在京劇中也占重要位置,行話叫“髯口”,又稱“口面”,它是代表劇中人物年齡、性别、性格的一種不可少的化裝裝飾物。
女同胞很願意說的一句話:“巾帼不讓須眉”,這是自古就流傳的一句話,女人不比男人差。在封建時代,女子很少受到教育,大多不識字,隻能從事撫養孩子和做一些家務;巾帼不讓須眉這樣的事情雖然有,但終究是少數,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情況。現代社會男女都一樣,婦女能頂半邊天,從奧運金牌數量看,女運動員得金牌數量,一點也不比男運動員少,“巾帼不讓須眉”已經越來越現實,“巾帼”代表女人,“須眉”代表男人。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絲制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帼,因巾帼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帼英雄”,後人又把“巾帼”作為婦女的尊稱。為什麼要稱男子為須眉呢?有一種解釋是:古時男子以須眉濃密秀麗為美,而隻有男子的須眉才濃密,所以将須眉作為男子的代稱。但是,須是男子所獨有,眉毛則是男女皆有的;原來,古代婦女有剃眉的習慣,剃去眉毛後再畫眉。漢代劉熙所著《釋名》中說:“黛,代也;天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而畫的眉畢竟不是真的,看起來有而實際上無,現代女子一般都把自己的眉毛剃成細細的柳狀,然後再用眉筆描得黑黑的。我國女子畫眉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了,《楚辭·大招》裡就有“粉白黛黑,施芳澤之”的詩句,說明那時婦女就抹粉、畫眉、擦胭脂了。到了漢魏六朝時期,以黛畫眉相當普遍,有的女人眉毛天生淡得幾乎看不出來,也不得不畫眉,畫眉也稱“掃眉”,唐詩有:“淡掃蛾眉朝至尊”。這樣說來眉也可視為男子獨有之物,男子被稱為須眉,道理就在這裡。
“舉案齊眉”也是人們常用的一句成語,當然,這個成語不是講得眉毛,而是東漢梁鴻與孟光的故事,孟光每次為梁鴻上飯,都用托盤高高舉過眉頭,以示對梁鴻的尊敬,作為成語是夫妻恩愛、相敬如賓的意思。眉毛的故事盡人皆知的大約是“張敞畫眉”。《漢書》裡有段記載,京兆尹張敞和妻子情深,妻子化妝時,他經常為妻子把筆畫眉,被長安人笑為‘張京兆眉怃’,後來漢宣帝親自過問這件事,張敞對曰:“臣聞閨房之内,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京兆尹是漢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于市長;而閨房内男女之事又豈止是畫眉?張敞的回答既巧妙又在情理之中,從此又多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古代女子眉毛共有十種: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嶽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雲眉;十曰倒暈眉。女子喜歡選用那種形式的眉毛,我們無從知曉,白居易曾有描寫遠山眉的詩句:“婵娟兩鬓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除了這十種眉,還有很多描寫美女眉毛的,如:“嘴不點而含丹,眉不畫而橫翠”,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裡美女是:“眉如翠羽,肌如白雪。”這就把眉毛形容為“橫翠”及“翠羽”,可見畫眉樣式繁多。眉翠含颦,靥紅展笑,描寫美女是必定描寫眉毛,王熙鳳的眉毛是這樣的:“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林黛玉的眉毛是這樣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罥煙眉,似飄渺的一縷青煙挂在眉際,這樣的眉毛在現實中的确少有,而且隻有美女才有,是眉毛中的上品,要辨别是否罥煙眉,得把其人的眉毛和人的整個形貌風格聯系起來考察。就像林黛玉的眉毛和她的傾城之美是一個整體一樣,在不具備美人體态的女人臉上,是找不到這種眉毛的。
眉毛對女人來說太重要了,連小女孩也會受到大人影響,李商隐《無題》中寫一個小女孩學大人畫眉的稚态:“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而我四歲的小孫女,已經時不時在鏡前自我陶醉了。有時出門前,孫女也學大人化妝,用她的玩具化妝盒,描眼眉、抹口紅、撲胭脂、塗指甲等,一道工序也不少,然後才出門,令人忍俊不禁。按李商隐詩中女孩照鏡子的年齡,與現代女孩照鏡子的年齡差别很大,這是因為古時鏡子都是銅鏡,尺寸也很小,估計價格很高,不是家家都能配備的,受條件限制,到八歲才“偷照鏡”也在情理之中。女子愛美之心是天生的,所以女子在《南朝子夜吳歌》就說:“雙眉畫未成,那能就郎抱。”不難想象一個“眉眼盈盈”的女子,是多麼讓男子心旌搖曳。但是,世界很多地方的婦女是以無眉毛為美,像亞馬遜地區部落的婦女,她們就把眉毛甚至睫毛都去掉,以為這樣最美。意大利名畫《蒙娜麗莎》中的蒙娜麗莎,不但沒有眉毛,連睫毛也沒有,但卻是世界公認的美女,這隻是審美角度及觀點不同而已。
人的眉毛不但能強調面貌,增加人的吸引力,還能傳達豐富的情感,唐詩有:“裝罷底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眉毛的變化豐富多彩,心理學家指出,眉毛可有20 多種動态,分别表示不同心态。柳眉倒豎表示憤怒,柳眉表示是女子,這是形容女子憤怒,眉毛本來是橫着,不難想象,一個女子眉毛倒豎着是什麼樣子。揚眉劍出鞘則形容男子漢氣概,是一種豪邁;橫眉冷對表示敵意,魯迅有“橫眉冷對千夫指”名句。擠眉弄眼表示戲谑;低眉順眼表示順從;揚眉吐氣表示暢快;眉頭舒展表示寬慰;喜上眉梢表示愉悅。對眉、眼的描寫還可以展現一個人的性格,《紅樓夢》裡探春是:“俊眼修眉,顧盼神飛。”而賈寶玉:“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眉梢居然能展示風流。眉頭緊鎖,表示内心憂慮,李清照《一剪梅》裡說“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娥眉”表示美女,屈原的《離騷》裡有“衆女嫉餘之峨眉兮”的詞句,可見用“蛾眉”表示美女,也是有淵源的。《長恨歌》裡楊貴妃被唐玄宗處死,但詩句卻是“宛轉蛾眉馬前死”,沒有慘烈的描述,“宛轉”二字就把美人臨死前哀怨纏綿的樣子淋漓盡緻的展現出來。
《紅樓夢》裡描寫賈寶玉“眉如墨畫”,形容男人一般都是濃眉大眼。通過眉毛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黃帝内經》有雲:“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也。” 這是從醫學角度來看待人的一些生理現象,眉毛粗長、濃密、潤澤,反映了足太陽經血氣旺盛;如眉毛稀短、細淡、脫落,則是足太陽經血氣不足的象征。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顔,美須髯”。這是說漢高祖劉邦長相像龍一樣,胡須很美。而光武帝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意思是:光武帝身高七尺三寸,胡須、眉毛都很美,有着大大的嘴巴,高高的鼻梁,飽滿的額角;這也是美男子的形象。可見人的發、須、眉這些長在人頭部的毛發,多次被曆史記載、描述,足見這些東西對人的重要性。
須眉的故事何止千萬,本文不過略述一、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