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今年節前A股上演了一批上市公司業績暴雷,業績比慘模式,各種節操碎一地的預虧理由,這背後就源于商譽減值集中預提核銷。而在年報預批滾滾雷聲中,調整近一年的A股反而在這種氛圍中見底2440點,之後開啟一輪上漲行情。資本市場沒有新事物,恐懼的另一面對應就是貪婪,市場投資是情緒和認知的博弈,股市都有強烈的反饋效應,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因為商譽減值導緻企業業績大虧、股價暴跌的案例比比皆是,以至于資本市場一時間談商譽色變!這裡我們就談談什麼是商譽減值?以及如何理性分析商譽減值的影響?
商譽:是一種無形資産,指公司收購資産時支付對價與标的淨資産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
舉個簡單例子,A公司收購B公司,B企業淨資産公允價值為5億,但A公司花了8億買了B公司,那麼就需要确認8-5=3億的商譽。如果這些商譽給上市公司創造的價值遠超3億,那上市公司就賺到了,這些商譽就是優質商譽;相反若這些商譽不值3億,就牽涉到商譽減值。
商譽計提指對企業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确認相應的減值損失。
今年1月份會計準則咨詢委員大部分同意,将商譽進行攤銷,而不是減值。攤銷就是像固定資産折舊一樣,以時間推進固定攤銷。比如6億商譽,攤銷3年,一年就固定産生2個億的費用,因為以前商譽都是減值的,減值這個事是可減值,也可不減的,但如果攤銷那每年固定得産生費用,會讓利潤減少,大部分上市公司不太樂意,所以一窩蜂的都趕緊一把全計提了!
商譽是企業并購行為自然而然産生的結果,由于近幾年上市公司通過快速收購資産和自身的估值,而并購的資産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導緻商譽減值問題集中爆發,上市公司通過并購擴大市場份額,整合上下遊産業鍊,提升核心競争力是沒有問題,一味否認商譽等同于否認并購,問題核心在于商譽付出是否合理,即上市公司是否為收購付出了不合理的高價;收購時有沒有利益輸送,是否為了炒作股價而收購,是否收購與主業無關公司或行業?
以時間看A股商譽規模從2013年提速,14-15年進入快速增長期,而創業闆商譽規模變遷略滞後于全市場,在2015年達到增速高峰,時間上吻合外延并購高發期。随着A股商譽規模不斷擴大,其對淨資産占比也迅速攀升,2018年是并購三年業績承諾集中到期的一年,進而暴露了減值的風險敞口,商譽規模占淨資産比重從2011年的1.01%上升到2017年的4.00%;創業闆商譽規模由2011年的1.20%迅速攀升到19.4%。
商譽在過去六年内實現了超過8倍的規模增長,從2013年一季報的1323億元到2018年一季報1.23萬億元,年增速高達56%。2017年商譽減值情況大幅惡化于前一年,也是風險釋放較充分的一年,從曆史數據看,連續兩年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案例占總案例的比重不超過50%,這其中連續兩年計提且後一年計提數大于前一年的案例占比不到30%。
以創業闆為例,數據估算,商譽減值損失對創業闆2018年淨利潤增速影響在4.5%-11.0%之間,對創業闆指成分股2019年淨利潤增速影響在1.4%-8.4%之間。
商譽減值本身沒什麼可怕的,并不是公司基本面出了重大變化,是典型的非現金支出,并不是真正的虧損,這個減值不影響現金流,不影響公司價值,隻是會計上進行了一個調整。與其擔心商譽減值的問題,不如多了解公司的現金流,如果公司依然能夠産生大量的現金流,而市值不貴,商譽多少就沒什麼需要擔心的,但那些不認真做好主業,業績持續虧損,出現欺詐違規、靠編故事的垃圾股一定要規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