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始終是戲?戲好,因為青春——第七屆中國校園戲劇節、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邀請展綜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戲始終是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戲好,因為青春
——第七屆中國校園戲劇節、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邀請展綜述
11月17日至12月2日,由中國劇協、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聯、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校園戲劇節、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邀請展在廣東深圳舉辦。活動期間線上線下共有24台劇目上演,其中,15台由全國各高校戲劇團體創演,9台由北京、浙江、深圳、香港、澳門、台灣的職業戲劇團體創作。
15台校園劇目均體現了創演者身在學海、心在家國的見識與情懷,對曆史與當下、社會與人、理想與現實、生命與生活投以熱切、赤誠的關注、思索;在表達上,不僅融入了對海内外舞台藝術廣泛認知、充分學習的成果,也流淌着校園生活中生長出來的創意與時尚。
革命曆史題材劇目包括話劇《雷經天》《大江歌罷》,詩劇《逐日百年》,兒童劇《小英雄雨來》,作品圍繞建黨百年主題,以當代青春對标百年前的青春,與劇中人物完成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并表達了不同時代的青年共同的責任擔當;創作者從自身專業背景出發,開掘與衆不同的視角和表達。如作為開幕演出的華東政法大學話劇《雷經天》,回望1937年陝甘甯邊區法治建設重要一頁—— “黃克功案件”,以大學課堂上師生的争論為表現形式,表達了對法理、人性、正義等法治議題的當代叩問與思考。
當代題材劇目包括話劇《雪落無聲》《家長會》《失落的天堂》《蔡龍雲》,舞劇《心亮了》,音樂劇《镌·刻》,面具戲《昨天》,作品直面現實、探究人性,并進行藝術化表達。如武漢市藝術學校的《家長會》 ,通過對一場試卷洩露風波衆口不一的言說,描繪家長、孩子各自的成長經曆與心靈軌迹,由此引發青少年成長、家庭教育、代溝等問題的探讨。河南科技學院的《心亮了》展現了不屈不撓的生命之美,同時融入太行文化、非遺傳統,并作出具有現代藝術特征的舞台演繹。沈陽大學的《镌·刻》講述校園中的抗疫故事,勾畫師生的逆行身影,折射災難面前一代代共産黨人的責任與擔當。河北傳媒學院的《昨天》,直視老年群體的生命困境。
傳承經典的作品包括潮劇《桃花扇》,話劇《永遠的保爾》《哈姆雷特》《青春之歌》,在持守經典的同時,也作出了當代的、青春的诠釋,煥發了經典不朽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話劇《哈姆雷特》由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2017級西藏班演出,擔任西藏班教學并執導這部作品的話劇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認為,莎士比亞戲劇特别是《哈姆雷特》,至今仍有着極強的藝術價值與生命能量,能激發出同學們的舞台表現力,讓他們通過角色體悟到人性的複雜多面,以憐憫的視角關懷生命。
9台職業戲劇團體作品多從當代社會現實和都市生活出發,以人的生存境遇和内心體驗為表現對象,嵌入與内容相适應的邏輯結構中,并創造出與表達意圖相契合的舞台樣式,傳遞了各自迥異的都市氣息與城市精神,呈現了青年戲劇工作者基于獨特地域特征、人文環境、生命經曆而生發的感悟、哲思與藝術探索。
來自北京的樹新風劇團話劇《水流下來》,通過講述父親臨終與兒子的沖突、溝通與和解,勾勒出父子關系中隐秘的紋理。深圳市守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音樂劇《深圳生活故事》,通過呈現深圳“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百态,發掘“深漂”群體不為人知的奮鬥故事。香港話劇團話劇《最後晚餐》讓觀衆與一對不堪重負、意圖輕生的城市底層母子共同咀嚼生活之痛。澳門小城實驗劇團話劇《九聲》由樂師的演奏與演員的表演共同展現城市叢林中的衆生遊走,關注存在、身份認同等精神課題。台灣戲劇人賴聲川在上海創辦的上劇場話劇《圓環物語》,以台北小吃夜市“建成圓環”的變遷為背景,以“圓環”隐喻了城市生存現狀和現代社會中人與人複雜多變的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婺劇《白蛇傳》作為閉幕演出上演。作品一方面傳承并精進四功五法,提升技藝難度以滿足人物塑造和舞台表達需要,凸顯婺劇表現力極強的“文戲武做”傳統;另一方面對傳統文本作出貼合當代審美的調整,以“許白”重歸于好收束全劇,演繹了一曲堅貞愛情的頌揚之歌。
作者:岸青青
來源: 《中國藝術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