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文義解釋這篇文義很簡單,之前已經多次說過,越是簡單的文義,理解其真正的含義越困難,所謂熟視無睹,就是這個意思。同時因為其簡單易懂,讓人很難深入去研究和解讀。本系列前面的文章還向大家解釋過,中國古代哲學著作,都是按照金字塔結構來寫的,第一篇開宗明義,點明全書的主旨,明白人讀了第一篇之後,後面的内容就已經全部概括。後面各篇都是給讀不明白的人的進一步解釋,随着解釋的深入,文章内容就越來越淺顯,越來越具體化。《中庸》也是遵循這個原則,開篇從抽象概念诠釋什麼是中庸,為什麼要中庸,之後各篇逐步引用具體實例,從家國天下角度解讀中庸。到了這篇,進一步具體到貼近普通人生活的人文倫理角度,對中庸的特點進一步解釋,以期通過貼近生活實例的運用,幫助學生體會中庸。從這個角度不得不說,孔老夫子用心良苦,其在為學生傳道授業時,考慮到各種學生的不同基礎,盡可能用适合學生的方式為學生解惑。閑言少叙,步入正題。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辟”,通假字,通“譬”,就是譬如,比如的意思。“迩”,近距離的意思。“卑”表示低處。君子的大道,就像遠行一樣,必定是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一樣,必定從低處開始。文義意思簡單明了,引申意義豐富。這一篇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個是對道的解讀方面,這一篇是對于道的“大無外”與“小無内”的進一步說明君子的大道,必定是如遠行般,由近及遠,由低到高,貫穿于事物的完整階段。君子的大道,不是所謂精英階層的高大上的玩意,而是由無到有的“無”,“有”生于“無”,這個“有”既包含了“遠”,也包含了“迩”;既包含了“高”也包含了“卑”。因此去感悟這個大道,不僅僅是從《中庸》前面章節所說的治國平天下去理解,同時也要從修身、齊家方面去理解,這個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個方面是對于普通人如何修身悟道的建議。對于開始修身悟道的人來說,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既然沒有“誠則明”的悟性,那麼便可由生活中的點滴開始,通過“明則誠”的努力,達到覺知。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這句話出自《詩經·常棣》,是周人宴會兄弟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意思是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鼓、瑟、琴合奏一樣。“既”,最早字形見于商代甲骨文 。“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坐在食器(皀)前扭頭的樣子,表示吃飽了。本意即吃完飯。“耽”,原意耳大垂也,本義為沉溺、入迷、遲延。“兄弟既翕,和樂且耽”,表示兄弟吃飽了關系融洽的在一起,和順、快樂而且沉溺、入迷在這氣氛當中。“宜爾室家,樂爾妻帑”,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上一句說了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要從修身齊家開始,那麼修身齊家的标準,不是大富大貴,也不是金銀滿屋。這一句孔子引用《詩經》以妻子兒女為例,說明這種小事的中庸,就如鼓、瑟、琴的合奏一樣和諧、自然,那樣渾然天成,不假一物。這種和諧的琴瑟和鳴,就如同喜怒哀樂之未發一樣,要用心去體會這樣的感覺,這就是你生活中發而皆中的感覺。當你聽一首喜歡的樂曲時,那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可以說是中庸的一種體現,這一刻所有世俗的東西,包括你的肉體,都離你遠去,這一刻隻有靈魂與你相伴。這種中庸還體現在,兄弟之間,兄弟吃過飯,滿足了基礎的生活需求,無欲無求和睦的沉溺在這種感覺中,無為而清淨,少了世俗的紛争,不因外物的好壞,改變内心的境遇,真正的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時才能在确定的因果之中,尋求不确定的靈魂自由。這種狀态能夠治國平天下,因此,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就更加不是問題。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同樣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第一個層面是本意,達到上面的專改,家庭美滿妻兒幸福,父母會多麼的順意和滿足。這個層面的含義同樣讓人體會了孔子的用心良苦,《中庸》和《論語》一樣,本質是聖人治學,教導人們修身悟道,感悟人生,針對不同的人群,孔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前面通過理學的說教,向起點較高的人群,曉之以理。針對基礎較弱的人們,孔子動之以情。按照本篇的做法,雖然你可能無法理解,深層次道的“大無外”與“小無内”,但是你卻可以收獲“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同時也可以做到父母其順,隻要你堅信的做下去,雖然眼前隻有一個宜爾室家,樂爾妻帑,父母其順的小目标,隻要你堅定理想,“誠則明”最終也能達到理想的彼岸。這個理想的彼岸也就是孔子這一句話的第二個深層次的含義,小家能齊,大國就必定可治,天下能平,最終明了大道也不困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