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稻盛和夫有過當面交流的人,往往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稻盛和夫太平常了,就像世俗中随處可見的一個老頭,平平無奇。
而且我們看稻盛和夫的書和演講,内容也都是老生常談,都是先賢說過的道理。
其實,這種“平常”,本身就不平常。
要知道日本是有強烈等級意識的國度,上位者強調威儀,很注重自身的威嚴,所以有人說日本人的特點是,“知小禮而無大義,畏威而不懷德”。
稻盛和夫作為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創辦人,其成就是衆人所望塵莫及的,但稻盛和夫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毫無霸氣可言呢?
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隻是常 。
其實稻盛和夫從年輕時候就改變了自己的思想,他的追求跟大衆不一樣,或者說稻盛和夫跟普通人的思想維度不一樣。
在《幹法》《活法》等著作中,稻盛和夫重點談及了自己的人生觀,他畢生拷問的兩個問題就是:
人為什麼而活?作為人,何為正确?
如果我們想明白了這兩個問題,那世上的大多數書都可以不看了,人生的大多數迷霧也就消散了。
人活着是為了什麼呢?我經常聽一些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特别是在酒後,大家似乎都變成了哲學家。
據我觀察,30歲以下的朋友很少考慮這個問題,基本都是40歲左右的朋友喜歡琢磨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是一個人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這證明一個人開始追求人生的意義,想着去安排自己的整個人生。
但遺憾的是,大家似乎隻是問一問,想一想,并沒有真正認真地去“悟道”。思想已經有了萌動,但行為還是一切如常,仍然欲望如熾,執迷于名利權情。
這就錯失了人生重要轉變的契機,非常遺憾。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能知行合一,就沒有真正的改變。
稻盛和夫的哲學理念為什麼在中國企業界有那麼大的影響?
對此,稻盛和夫說得明白,“正是繼承了‘追求聖人之道’這一優秀傳統的現代的中國人,對于拙著《活法》所闡述的觀點,才會有更寬闊、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稻盛和夫說他從27歲到79歲的幾十年裡,一直在獨自思考“人生該是這樣的吧”,從而逐步形成了他的人生觀,并堅決遵循這個人生觀,走出了他的人生之路。
“人生是什麼?對這個問題,是知還是不知,是懂還是不懂,人生的态度、人生的道路将會完全不同。”
提出正确的問題就等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對于人生根本問題的拷問,會促使人自我反省,并最終定義自己的人生。
在這個充滿不确定性的世界上,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莫測的,誰也說不準未來怎麼樣,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事。人生就是忽喜忽憂,有悲觀有樂觀,苦樂糾纏。
“在命運的安排下,在人生的進程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情,那時候,就要盡可能想好事、做好事。我就想這樣去度過人生。”
真的想明白了,就會像稻盛和夫一樣平淡如初,吃飯睡覺,言談交際,跟常人一樣。但因為他心境清澈純粹,少有雜念纏繞,不生妄想,所以稻盛和夫能夠視生死如戲,把種種遭遇都看作對靈魂的磨砺。
你怎麼想,怎麼行動,你的人生就自成因果。積善行,思利他。稻盛和夫的“活法”,才是他留下的寶貴财富!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仍然熠熠生輝,永存世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