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節氣
一年中,共包括24個節氣,相鄰節氣之間,間隔大約15天。二十四節氣的口訣如下:
春 雨 驚 春 清 谷 天(春分3月21);
夏 滿 芒 夏 暑 相 連(夏至6月22);
秋 處 露 秋 寒 霜 降 (秋分9月23);
冬 雪 雪 冬 小 大 寒(冬至12月22)。
圖1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時間表
(2)三大階梯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分别為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 柴達木盆地,海拔>4000m)、第二級階梯(其他三大高原 三大盆地,海拔1000m~2000m)、第三級階梯(三大平原,海拔<500m)。三級階梯以多條山脈為分界線,如下圖所示。
圖2 我國的三大階梯分布圖
圖3 例題
答案:B、A、C
精講精析:(1)分析降水量分布圖。降水圖像呈現長方形,①底部表示的是時間: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②左側表示緯度:25°N~45°N;③右側表示降水量,顔色越深降水越豐沛。
(2)分析降水的時間、區域特點。春分-夏至之間、夏至-秋分之間,都間隔了五個節氣。分别是:春分(3.21)-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9.23)。相鄰的兩個節氣,時間大約間隔半個月(15天左右)。因此在清明時,30°N以南降水較多(選項A錯)。5月起(立夏)降水突然向北部延伸(選項B對)。35°N以南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會受到伏旱的影響(選項C錯),以北的地區則降水較少,秋高氣爽(選項D錯)。
(3)分析該地區的區位特征。該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應該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東部季風區位于地勢的二、三級階梯(選項A對),絕大部分河流流向海洋,屬于外流區(選項B錯)。東部降水主要受季風氣候的影響,而季風氣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選項C錯)。該地區單從降水分析,南部的降水更加的豐沛,适宜農業和經濟的發展,人口密度可能更大(選項D錯)。
(4)分析芒種-小暑期間(6月~7月)的氣候與晝夜長短。芒種-夏至-小暑,也就是說該段時間,恰好為夏至的前後。此時正值盛夏,我國南北方氣溫都很高,南北方氣溫差異較小(選項A錯)。此時塔裡木河的蒸發增大,但同時高山冰雪融水也增大,因此不會出現斷流(選項B錯)。此時位于夏至前後,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京在上海的北邊,因此北京的白晝更長(選項C對)。夏至前後,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以南地區會出現極夜,不适宜科考(選項D錯)。
極晝、極夜
随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全球的極晝、極夜區域也會發生變化。①春分-夏至-秋分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極點及其周圍出現極晝;②秋分-冬至-春分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極點及其附近出現極夜。③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以北全部為極晝;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極圈以北全部為極夜。
圖4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極晝極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