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幹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全長約5464公裡,中國第二長河,僅次于長江。
中華的古文明,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那麼黃河的源頭在哪兒?
我們先看黃河三個重要的節點:積石峽、瑪多黃河橋、瑪湧灘地。
一、積石峽
積石峽得名于積石山,這座山位于青海與甘肅交界地,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也是中國第一級地勢與第二級地勢的分界線。
積石山附近地勢徒然下降,水力資源豐富,于是因地制宜修建積石峽水電站。電站位于青海省循化縣,下遊不遠處就是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在漢朝之前,中原文明的實際控制範圍還不能到達這裡,但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止于積石山和積石峽。
二、瑪多黃河橋
瑪多黃河公路大橋(瑪多黃河橋),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瑪多黃河橋是1966年修建的,是黃河幹流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有“黃河第一橋的“美譽。後來開通的國道G214,也在這裡修建了大橋。這幾座橋肩并肩,它們的上遊就是黃河源區。
黃河源區有兩個重要的湖泊,紮陵湖與鄂陵湖,并稱“黃河源頭的姐妹湖”。兩湖面積合計達到1154平方公裡,約為半個太湖大小。蓄水量約153億立方米,約為太湖的三倍,接近洞庭湖的水量。
鄂陵湖古稱柏海,藏語意為藍色長湖,是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641年(唐朝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松贊幹布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迎接,唐朝封他為驸馬都尉、西海郡王。
紮陵湖古稱茶靈海,藏語意為白色長湖。黃河從紮陵湖西南部注入,因攜帶大量泥沙入湖,河口很大的範圍呈灰白色。河水經過紮陵湖的過濾,到鄂陵湖才呈現藍色。
三、瑪湧灘地
瑪湧灘地位于卡日曲與約古宗列曲的交彙處,距紮陵湖不遠。無論是卡日曲還是約古宗列曲,都有多支分叉的幹流在此交彙,形成難得一見的灘地景象。
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加深,我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就是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兩條河到底誰更長,由于支流衆多,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并沒有定論。直到2008年科考隊運用先進技術全面測量,才算完全破解這個謎題。
瑪曲有兩個源頭,瑪曲本身和支流約古宗列曲。由于這兩個源頭得長度也有争議,有時候我們也把約古宗列曲當做支流,瑪曲當做幹流。
從瑪湧灘地至約古宗列曲源頭長128436.3米,至瑪曲源頭長123056.8米。約古宗列曲更長,但兩河交彙的下遊仍然延續過去的叫法,稱為瑪曲。
卡日曲有兩條支流,其中同名的卡日曲支流長142270.3米,另一條支流名為尕日阿強咯曲一分為二,棒咯曲長145824.7米,拉浪情曲再次一分為二,拉哈湧曲長157187.4米,那紮隴查河長164979.4米。
結果出來了,瑪曲最長128436.3米,卡日曲最長164979.4米,卡日曲成為黃河的源頭。
以上是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确定卡日曲為黃河源頭,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瑪曲與卡日曲的水流量。
瑪湧灘地交彙點,瑪曲流量10.97立方米/秒,卡日曲流量21.04立方米/秒。卡日曲的支流比較多,進一步确立黃河源頭的地位。
綜上所述,卡日曲比瑪曲長,水流量更多,成為黃河源頭。
最後我們按照從上遊到下遊的順序,再來梳理黃河的名稱:那紮隴查河-拉浪情曲-尕日阿強咯曲-卡日曲-黃河。
以上地圖選自《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地圖集》,實體書請點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書店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