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蕭,天高月圓。身居外地的我因為難以回家,經常在睡夢中神遊故鄉。閉眼入靜,就能把眼前的場景視之為無物,腦海中即刻湧現出泰山的巍峨與運河的靈秀。
故鄉的山河,美在四季。春夏秋冬,各有風韻。春有百花盛開,夏有涼風拂面;秋有明月照,冬有雪花飄。
由于生性不喜歡嘈雜、喧嚣的生活環境,在四季之中我最喜歡色彩斑斓的秋天與令人神往的秋韻,還有那秋風之中的一片片落葉。
我時常感歎,人的一生多麼像那秋風中的落葉。當春天的嫩芽初發之時,不被衆人矚目,隻能用淡淡的綠衣點綴著屬于自己的春天。無論經曆過多少痛苦與憂傷,生命中仍會擁有短暫而溫馨的快樂。
夏天的枝茂葉盛雖然轟轟烈烈,卻總是好景不長,當華發滿頭之日,就已經走入了人生的秋天。不管俗世中的人們怎樣恐懼不安,總有走到人生盡頭的那一天。
隻有洞察到生命本質的人才能感悟到生有何歡,死又何懼?如果能帶着一顆清淡如水的心境,悄然如秋風中的落葉,輕投大地的懷抱,那才是一種無比潇灑的精神境界。
深秋的落葉之美
在深秋的季節觀賞落葉,使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戰國時代的壯士荊轲。短短兩句的《易水歌》中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風蕭蕭這三個字自然帶給聽者一片高秋之意。盡管荊轲刺秦王的結局是身死而事敗,然而後人們仍然都在贊美着荊轲的勇敢與壯烈。
這個事例提示人們不可以成敗論英雄,一如秋風中的落葉,隻要它葉落歸根,就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俗世中的成敗榮辱根本不值得一提。
曆代的文人墨客們中也有許多人欣賞秋風中的落葉。
唐代詩仙李白在《長幹行》中寫到:“門前遲行迹,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顔老。”八句詩寫盡了親人别後的相思離愁。
蘇轼在《送别》一詩中也寫到了秋風落葉:“昂頭問客幾時歸,客道秋風落葉飛。系馬綠楊開口笑,傍山依約見斜晖。”
宋代:歐陽修《玉樓春·别後不知君遠近》也寫了: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唐代:杜甫《登高》寫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由此可見,在古人的心目中悲秋與離别是息息相關的。
秋色之美
我喜歡在甯靜的秋夜神遊四海,伫立在茫茫的宇宙天體之中,欣賞秋月普照天地的美麗景色。
我也喜歡一個人徜徉在落葉漫舞的林蔭小道,獨自去感受喧嚣夏日之後的清新與甯靜。
漫漫寒冬前的短暫芳香與秋風中的落葉同在,至于漫天冰雪中的寒冷,就與落葉無關了。
俗人在花好月圓之夜以美酒佳肴為趣,我在秋高氣爽之日卻經常以打坐修行為樂。頭頂高闊的天空,腳踏平坦的大地,秋風秋雨所帶來微微的涼意反而讓我更加振作。
禅定中我去了一個虛幻的世界,隻見道路崎岖,古木參天,一個帶着假面具的阿修羅兇神惡煞地敲打着我的頭顱,她咬牙切齒,不停地罵着粗鄙不雅的髒話,面具上卻呈現着笑容。
我極力想看清她的真面目,卻怎麼也看不清楚,隻看到那一張一和的嘴中有一口各種材料做成的假牙,奇醜無比,猙獰可畏。我努力使自己騰空而起,擺脫了阿修羅的糾纏與束縛。
飛越了高山大嶺,漫過了荒島滄海,降落在在一座翠綠蔥蔥的青山之上。迎面走過來一位身着唐裝的仙人,笑容可掬地向我合十之後,遞過來一杯香氣四溢的武夷岩茶,讓我品嘗。我接過茶杯一飲而盡,頓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我恍然醒悟,此人就是中國曆史上的茶神陸羽,他所著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學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後人為了紀念他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神”。
打坐中出定之後的我,從此愛上了武夷岩茶。在深秋月圓之夜,經常以茶代酒,仰望長空。有時秋雨連綿,道路泥濘,我就泡上一杯茶臨窗聽雨,其樂無窮。
中國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認為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雲流水般的抒發自如,透露出一種沁人心脾的新意,這不就是秋之落葉的高潔與潇灑的神韻嗎?
秋葉之高潔,使人欽佩;秋葉之潇灑,讓人感慨;
秋風中的落葉像一幅美麗的畫卷令人贊美不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