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的四個層面:
吵架的本質就是驢唇不對馬嘴
我是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的創始人盧悅,在做過十多年咨詢,積累了上萬小時的咨詢時間以後,我發現,人生之所以艱難,是因為我們有太多誤解。
要想知道一對夫妻的關系,隻要坐在他們的車後座,就知道了。
一次,我就“不幸”成了這樣的“觀察者”。
我的一對夫妻朋友明和麗帶着我去一個地方。
路上,妻子說:前面是綠燈。
丈夫沒好氣地怼了一句:是你開車,還是我開車?
當場氣氛尴尬。
我沒話找話地誇麗的廚藝不錯,上次她親自下廚,做的飯菜讓我現在還回味無窮。
明說:你們都是北方人,所以就比較對胃口,我是蘇州人,很渴望吃家鄉菜,可惜偌大的北京,沒有一個正宗的蘇州飯館!
麗冷笑:你看,我老公有多難伺候,你多努力,在他嘴裡也說不出半句好來。
一路無話,氣氛尴尬。
其實夫妻之間經常會發生這種“擦槍走火”的事情,就在你措不及防的時候,對方就悄無聲息地給了你一刀。
可最悲催的在于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對方會忽然之間火冒三丈,你到底說了些什麼,就不知不覺地得罪了别人。
我有一個朋友,業務能力出色,但多年來一直都沒有被提拔。她很苦惱,覺得公司領導一定不公平。
看到一個比她入職晚的同事都被提拔了,她實在忍不住了,就找領導算賬:我樣樣都比他強,為什麼被提拔的不是我?
領導說:你隻有一個短闆。那就做什麼都對事不對人。如果你要自己單幹是可以的,但領導是做事的,還是做人的?
此時,她有兩個選擇:
第一,繼續肯定自己,覺得搞人際關系的,都是“偷奸耍滑”的。
第二,要反思一下:如果自己想要更進一步,就要學會搞定人。
有一個學心理的朋友也有類似痛苦的“領悟”,她學了很多溝通的方法,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
她覺得自己已“脫胎換骨”了,但是遇到一個惡婆婆,一切就“原形畢露”。
一切都從她跟婆婆的一句話開始:婆婆喜歡在路邊攤給孫子買糖吃,她覺得這不幹淨就試圖規勸,說有電視方面的報道說路邊攤的食物不幹淨,對孩子有傷害。
婆婆聽了無話。
丈夫回家後,去了婆婆房間,然後就如一頭暴怒的獅子闖進來,劈頭就問:你是不是瞧不起我媽?她辛苦幫咱們帶孩子,多不容易,她是土一點兒,但你有資格看不起她?你對老人能不能有一點兒基本的尊重?
她很委屈:“我沒做什麼啊,她對我有意見可以當面跟我說啊?為什麼要在背後說?”
老公更怒了:你覺得她是在誣陷你?你覺得她做事不光明正大?你有沒有想過她為什麼不能當面跟你說?
那一瞬間,什麼“非暴力溝通”,什麼“我字句開頭”的溝通技巧全都被她丢到九霄雲外了。
夫妻爆吵了一頓後,發現婆婆在打包,原來她要回老家了。
丈夫的反應:都是你氣走我媽的。
妻子的反應:你是在使苦肉計嗎?
一場無休止的撕逼大幕,就這樣拉起。
上面這三個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雞同鴨講”。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就算是我們緊緊相擁,但卻好像活在完全平行的兩個世界裡。
我們之間有一層無形的空氣牆,把彼此隔開。
有人說,為什麼我們吵架的時候聲音會那麼大?
因為我們的心相距太遠,所以才用喊。
可就算是喊,我們還是無法聽見。
人和人之間,讓彼此懂得,就真的這麼難嗎?
五種溝通者類型,你是哪種傾聽者?
其實,一點兒也不難。
我們彼此無法理解,隻是因為我們内心有噪音。
這個噪音,俗稱“内心戲”。
所謂“内心戲”就是,我們每個人面對外界聲音,都有不同的“解讀傾向”,
一般有4種:
拿文章開頭說的那對“路怒症”夫妻來舉例:
每個人都會在這四種層面上各有側重。
所以我們就可以由此分出四種溝通者類型:
1.“事實型”的溝通者
舉個例子,當我們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能把人整死的男女溝通僵局:
女人:你還愛我嗎?
男人:是這樣,你知道,我們必須要給“愛”先下一個定義,因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女人:我隻是想知道,你對我有什麼感覺?
男人:既然這樣,感覺,可以是說是一種随着時間變化的現象,對此沒有普遍的說法……
女人:那你對我沒有感覺了嗎?
很明顯,男人是在事實層面,女人完全在關系層面。
男人越是想澄清事實——他越是認真探讨,女人越是失望,因為女人明顯是 “關系型”溝通者,她想要的不是對愛的理論探讨,她要的很簡單就是堅定地看着她的眼睛說:我愛你,至死方休。
可是這個男人聽到的隻是事實,他在此時“就事論事”,結果就隻有一個:死的很慘。
2.“自我宣稱型”溝通者
爸爸回家,看到玩具散落了一地,就罵小孩:這裡怎麼跟豬圈一樣?還有這裡的垃圾,你這個髒鬼!
孩子沒到5歲的話,一般用“關系型耳朵”來聽。他會覺得自己很差,有罪惡感。
我們的自我概念就是小時候關系消息的産物。
但年紀比較大的孩子也許會認為:我爸爸一定是因為在公司受了氣,才會把火撒在我身上,爸爸好可憐,他一定一整天都不順!因為有事實層面的依據:我昨天把家裡搞得比今天還亂,爸爸下班以後還很開心地和我一起玩。
聽起來是不是很通情達理?
其實不然,如果一個人在溝通中總是過度強調“自我的感覺”,那麼很容易出現“聖母型”和“巨嬰型”的人。
比如一個人跟我抱怨都快過勞死了,原來他總是情不自禁地為同事“補鍋”:他是新來的同事,還不懂,我就多幫他吧;她最近和老公關系正不好,我搭把手吧;她大姨媽來了,女同志正煩躁呢,我就大人不記小人過吧。這麼折騰下來,他能不累壞了嗎?
3. “關系型”溝通者
在文章開頭,我們舉的那個“惡婆婆”就是典型的“關系型”溝通者。
兒媳婦是比較粗線條的“事實型”溝通者,她覺得隻是和婆婆探讨孩子衛生習慣的問題。
就像是讨論今天下雨要不要打傘這樣的事兒一樣“沒有任何其他意思”。
但是她不知道,在“關系型”溝通者的世界裡,所有的關系都是和“你怎麼看待我”有關系。
婆婆會這麼想:你是嫌我買的東西髒,還是嫌棄我髒啊?你是不是瞧不起我這個鄉下人啊?
兒媳婦不明白為什麼婆婆心裡不爽為什麼不和她說,她還是不明白,“關系型”的人很多時候不想撕逼,因為如果一旦撕逼失敗,那不是會收到更多的“否定”嗎?
4.“訴求型”溝通者
那麼那個“媽寶男”丈夫呢?
他是妥妥的“訴求型”溝通者。
他當然知道問題的根本所在,在于他媽有些自卑,他媳婦太“直脾氣”。
其實他真正的憤怒在于對妻子的失望:我當初娶媳婦的時候就想找一個高情商的女人,因為我知道我媽不好對付,我希望有一個可以hold住我媽的女人給我幫忙,沒想到,你非但不能幫我解憂,反而給我添亂。
所以,在這樣的人的眼裡,結果重于一切。
說白了,太過極端的“訴求型”溝通者,會非常功利化。
他們不管事實,不管你怎麼想,也不在乎關系,就要一個結果。
如果你對他太好,他會想,你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企圖。
如果你對他不好,他會想,我要你何用?
隻顧事實層面,你就會活成一個呆子。
隻顧自我宣稱層面,你就會總是意氣用事。
隻顧關系層面,你就會活在别人的眼光裡,永遠沒有穩定的自尊心。
隻顧訴求層面,你和别人的關系就隻能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有句話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把這四種溝通模式整合起來,讓你擁有兩雙耳朵,四張嘴,可以聽得懂,說得明。
可怕的不是不相愛,而是到死都不懂彼此。
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你得罪人了,自己還不知道。
真正的溝通者,是可以降低内心的噪音,可以拓展自己的收聽頻道,首先聽懂自己的内心,然後才能更好地從4個維度去真正懂得他人所需,否則我們都是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說自話。
你隻有完全跳出自己的套路和那些雞湯式的庸俗套路,學會如何在真正懂得人心的層面上,和他人“活在真實的世界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