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的一本書叫《鈍感力》,書中對鈍感力的解釋是這樣的:“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還有一種新的解釋是這樣的:“鈍感力”不等于遲鈍,它強調的是對困遇的一種耐力,是厚着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
接觸到本書,也讓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想起自己曾經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人,缺乏鈍感力,會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耿耿于懷,太過在乎别人的看法,因此變得自卑、沒有安全感。
做任何事情都擔心做得不夠好,不夠自信,害怕與人相處,時常對自己的想法産生懷疑。所以做很多事情,都喜歡獨來獨往,隻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會變得自在和真實。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裡面寫到:“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周國平先生寫的這段話,我也曾經深有體會,并且很多時候,也這麼做了。
可是,當我意識到太敏感會影響成長,也會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時,也在努力做出一些改變,漸漸收起玻璃心,盡量讓自己變得不那麼敏感,對任何人和事都不要太介懷,把心放寬,學會從容與淡定。
因為在性格的另一面,我也知道世界應該是多姿多彩的,這幅畫應該讓更多有趣的人一起來完成。
不能過度敏感,因為這樣會傷害到他人,但細微的敏感能夠更敏銳地感知外部世界,更深切的體會人情冷暖,更容易與人産生共鳴,情感上能夠清晰的感知喜怒哀樂,對生活的體會也更深刻。
這是一件不錯的事情。所以,不要否定自己。
走的路多了,見的人多了,生命也漸漸有了鈍感力。
鈍感力是敏感力的反義詞,百度上是這麼解釋的:鈍感是人的動作活動反應慢度的标尺,是用來描述人活動速率的。鈍感系數越高則對外部反應越遲鈍,同時其敏感度也會越低,人的思維隻有鈍感系數與敏感系數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較為理性的思維,否則反之。
不管是在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擁有鈍感力的人,都懂得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納,去理解。即使生活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更有耐力與命運對抗。
就像書中所說:“鈍感力是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才能,隻有具備這種鈍感力,靈活和敏銳才會成為真正的才能,成就你精彩的人生。”
敏感力和鈍感力都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能力,而敏感更多是感性,頓感更多的是理性,兩種力量都不能缺失,也不能過度,保持在适當的範圍,行走的時候才會更加堅定和快樂。
也因為欠缺,所以一直在努力。
謝謝你,看到最後。
希望我們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浮生拾凡|原創
想看更多内容,請點擊了解更多;
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