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到了,博雅雲課堂在這裡提前祝小朋友大朋友們中秋節快樂!
說到中秋節,大家首先會想到月餅、團圓、賞月等,那麼,今天我們就說說月亮,都說正月十五的月亮圓又圓,那麼你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嗎?
不知道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
月相的變化
什麼是月相?月相變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是靠反射太陽光才發光,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在天文學上叫月相。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地球又帶着月球繞太陽公轉,所以,月球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會向着地球,有時會背着地球,有時會部分向着地球,而且這部分有時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就是月相變化。
月相變化的周期被稱為“朔望月”,一個朔望月大約為29.53日。
我國農曆就是以朔望月為月的計量單位,大月30日,小月29日。
那什麼是“朔”,什麼是“望”?别着急,我們下面會講到。
我們先來看,在一個朔望月内,月相是怎樣變化的?
月相會經曆由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滿月→虧凸月→下弦月→殘月→新月的周期性變化過程。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月球被照亮的半球背對着地球,這時我們看不見月球,這一月相叫新月,也叫做“朔”,即農曆的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被照亮的部分逐漸轉向地球,農曆初三前後,傍晚時分在西邊的天空,我們會看到一鈎彎月,這一月相叫“娥眉月”。
到了初八前後,我們所看到的就變為半個月球了,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過後,月球一天天豐滿起來,農曆十二前後,我們可以看見大部分的亮月面,這一月相叫“盈凸月”。
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時,月球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從地球上看去,整個亮月面向着地球,這一月相叫“滿月”或“望月”。
滿月在黃昏時由東方升起,黎明時向西方沉落。
滿月過後,月球被照亮的部分逐漸背離地球,月球日漸“消瘦”。
農曆十八前後,我們就隻能看到大部分亮月面了,這一月相叫“虧凸月”。
而到了農曆的二十三前後,我們又隻能看到半個月球了,這一月相叫“下弦月”。
再過四五天,農曆二十八前後,月球又變成一個娥眉形月牙,這一月相叫做“殘月”。
殘月通常出現在黎明時東方的天空。
一兩天後,月球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回到新月的位置。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複始地變化的。
現在,你知道什麼是“朔”,什麼是“望”了吧。
滿月在黃昏時由東方升起,黎明時向西方沉落。
殘月通常出現在黎明時東方的天空。
月相的這種變化規律,有一個口訣可以方便我們記憶:“上上西西、下下東東”。
意思是說:上弦月出現在農曆上半月的上半夜,亮月面朝西,位于西半面天空;
下弦月出現在農曆下半月的下半夜,亮月面朝東,位于東半面天空。
同學們,古人的詠月詩中也描繪了月亮的形狀。
詩人筆下,新月如玉鈎,“夜來江上如鈎月,時有驚魚擲浪聲”,又如彎弓,“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滿月則如玉盤,“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美不勝收的古詩詞裡,包含着古人對宇宙萬物的觀察。
阿諾提問
根據在文章中學習到的月相知識,判斷下面的詩句都寫了哪些月相?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首詩的月相是:
A. 上弦月
B. 滿月
C. 下弦月
D. 娥眉月
請在屏幕下方留言,回答對問題的讀者,将獲得《跟着丁老師學天文》課程300元優惠券1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