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藝
圖/來源網絡,與文無關,侵删
-
《三國》裡,關羽的隕落引來無數看客的歎息。
這樣的結果,其實早就埋在了他的性格裡。
自視甚高,看不起同時代的士大夫,還得罪了同僚和東吳。
麥城逃命的緊急關頭,仍然不接受建議,狂妄的以為自己能沖破東吳的包圍圈。
最終,自己身死是小,丢得荊州,破壞了蜀漢多年的籌謀。
若是他能夠明辨時局,接受現實,又怎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寫道:真正的強大不是忘記,而是接受。
現實裡,有太多的意想不到、世事無常;也有太多的看不過眼,卻又無力改變。
以一己之力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不如全盤接受,在現實中充實自己,讓自己的力量更加強大。
接受生活,不抗拒摔打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發布了一張特殊的悼念照片,沒有使用傳統的黑白色。
鄒競院士,一生緻力于感光材料和彩色膠卷事業,彩色,就是對她最好的悼念。
但是最初,院士的夢想并不在這裡。
以居裡夫人為偶像,18歲時的她,高考志願都是與“化學化工”相關。
沒想到,因為太優秀,高中的母校将鄒競推選為了“留蘇預備生”。
她隻能遠赴蘇聯,學習電影膠片制造及洗印加工專業。
畢業回國後,鄒競進入了正在籌建的保定電影膠片廠。
嘗過生活的艱苦,跨過科研的困境,中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彩色膠卷。
生活,從來不是,我們要什麼就給什麼。
不如先接住生活給你的,扛下摔打、認真對待,才能等到機會,收獲我們想要的。
2010年,鄒競開始全職到天津大學任教,這期間,她将自己的專業與夢想結合在了一起。
不僅創立了新的研究方向,還引領了天津大學化工學科在高端功能化學品領域的快速發展。
從化學轉向膠片,再從膠片走向化學,鄒競院士接住了生活的打擊,再回生活以絢麗。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
既然生活不順意,痛苦無濟于事,直面才有更多可能。
新東方轉直播上熱搜,有網友心疼,有網友可惜,我卻是佩服。
佩服他們,能夠直面生活,并迅速的作出反應,在直播界,也逐漸的有了好評。
董宇輝在直播間說過:厄運來的時候你沒有躲,所以在好運來的時候,才能和你撞個滿懷。
吃過了該吃的苦,就能享受該享的福。
不要害怕生活的重拳出擊,也不要抗拒摔打的滿身泥濘。
就像甯靜的一句台詞:“人生的坎,踏過去了,就會成為赢家的踏腳石。”
生活給的,都是你該得的。
經曆摔打,才能堅韌有力。
接受生活的難,才能奔向生活的甜。
接受等待,不與時間較勁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感覺節奏太快,就是感歎時間不夠用。
如果你去過制陶工坊,匠人們最常和你說的話,卻是“等一等”。
制陶的工序繁多,從被選為陶土開始,曆經磨難不說,還需要懂得時間的藝術。
“等土幹、等火旺、等陶涼。”
隻有時間“等”足了,才有成器的可能。
制陶如塑人,每個人都需要學學陶土的精神。
學會不與時間較勁,享受等待的價值。
王陽明,因為創立心學,而被稱為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
但是,他少時遊曆邊塞,看到邊疆戰事不停,心中曾種下的,是一顆踏平草寇的種子。
十幾歲,熱血沸騰的寫了一本防禦政策的奏折,卻被父親狠狠斥責,未能面聖。
二十幾歲,考取進士,進入官場,得以有機會親自上疏,卻沒想到,言之有物的陳言,杳無回音。
三十幾歲,朝堂動蕩,在所有人都避鋒芒的時候,身為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冒死進谏,卻被廷仗貶谪。
從少年起,一有機會就研習兵法,希望有一天能披甲上陣,人到中年仍然沒有得碰兵事。
他雖抑郁但并未放棄,依然關注軍務、等待時機。
這一等,又是十年。
正德十一年,四十五的王陽明才被舉薦,總攬贛南、閩西一帶的軍務。
一年之内,因平叛有功,連升三級。
不久後,甯王叛亂,他更是憑借臨時湊齊的兩三萬人,隻用了35天,就獲得大捷。
幾十年的研習準備,使得每一次的戰事,他都能夠切中要理,速戰速決。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等待,并不意味着停止,而是積累。
不着急于時間的長短,隻專注與目标的距離。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煉,熬得住方成大器。”
等得起,才熬得住。
《時間的禮物》裡說:世間的一切都有标價,除了時間,一秒就是一秒,沒有讨價還價的餘地。
節奏快了、時間不夠用了,其實是你一直試圖在與時間講價,不滿時間沒有眷顧你。
當我們隻顧抱怨的時候,古人卻早已經告訴我們,如何與時間融合。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行而不辍,未來可期。
接受剛剛好,不貪戀完美
網上有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們所經曆的、所擁有的,其實剛剛好。
“月盈則虧,過滿則溢”,九分的普通,總好過貪求的完美。
《無問西東》裡,章子怡飾演的王敏佳,漂亮、開朗,最後卻遭到毀容,離開了北京。
她可憐老師整日被師母毆打,于是和同學寫了一封匿名信,希望幫助老師。
沒想到,成為了自己悲劇的導火索。
小學時的王敏佳,在一衆同學中,被選中獻花,
這一直是她心中的驕傲。
工作的間隙,她拿着獻花的照片,給自己塑造了一個幸運兒的形象,貪戀着來自周圍或羨慕、或嫉妒、或贊賞的眼光。
當師母拿着她寫的匿名信找來的時,工作單位迅速對她展開了調查。
這才知曉,照片裡的小女孩,根本就不是她。
因為太緊張,導緻生病,王敏佳并沒有出席獻花現場,但她卻一直不肯接受這樣的結果。
騙自己,也騙别人。
被戳穿後,她不僅被當衆批評,再加上師母冤枉她勾引老師,引起了公憤,還遭到衆人毆打。
美貌、工作、故事,都沒有了。
為了童年的遺憾,貪求完美的她,受到了懲罰。
王敏佳親手為自己刻了墓碑,帶着一身的傷痛,躲到了鄉村。
令人唏噓的結局,也是注定的結局。
陳鵬在她的墓前說:“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不如把精力放到現在,去改變未來。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不完美,剛剛好。
接受剛剛好,是一種心境,是一種淡然。
在《七分剛剛好》這本書裡,作者講述了自己開店的經曆。
她把小店的關門時間定到下午4點。
在她的概念裡,如果付出滿分的精力來做事,隻會讓自己更累。
七分的生活,剛剛好。
《擺渡人》裡有句話: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
接受自己的剛剛好,才能遇到屬于自己的路。
隻有真實的,才是自己的。
寫在最後
盧思浩寫過:成長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揚镳,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折,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
有的人,事與願違時,常常沉浸在悲傷裡,自怨自艾;
而有的人,卻說服自己接受現實的不同,及時調整,跟上現狀,找到繼續前行的方向。
優秀的人,都會是後者。
不會因為個人的情緒喜好,來決定做事的品質。
接受一切,做好一切。
楊绛先生說過: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願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曆過學會接受的鍛煉後,得到成長,讓自己更強大。
接受,才有成功的可能;
但不接受,就隻有放棄。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