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專區出來走走路?3月21日是“國際兒歌日”,這個早在1976年就确立的國際性節日,國内卻少有人知,而在度過“國際兒歌日”的時候,另一個被我們忽視已久的問題也随之而來,那就是:兒歌去哪兒啦?,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兒歌專區出來走走路?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3月21日是“國際兒歌日”,這個早在1976年就确立的國際性節日,國内卻少有人知,而在度過“國際兒歌日”的時候,另一個被我們忽視已久的問題也随之而來,那就是:兒歌去哪兒啦?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這首《小燕子》的兒歌,從1957年開始傳唱,已經65年了,當年唱歌的孩子都過了退休的年齡,這首歌依然還是經典。其他,諸如《兩隻老虎》《小白兔》《數鴨子》等耳熟能詳的兒歌也都歲數不小了。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經典流傳的同時,很少有新兒歌能夠插上翅膀,伴随孩子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
兒歌去哪兒了?是孩子不喜歡嗎?肯定不是。雖說當下的孩子有電視機、遊戲機、電腦、手機相伴,娛樂和教育方式都大為豐富,但天性使然,他們對于兒歌還是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國産動畫片一播出,很多孩子都會随着音樂哼唱。是沒人創作了嗎?也不是。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兒童文學人才和音樂人才的數量早就翻了幾番,小學幼兒園的音樂老師也基本都是科班畢業,寫詞譜曲都不在話下。是沒有傳播的渠道嗎?顯然更不是。現在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非常之多,兒童才藝比拼更是香饽饽,再加上抖音等視頻媒體加持,隻要有好的作品,一夜之間就能紅遍全網。
《一分錢》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經久不衰,如今的孩子雖然還在哼唱,但“一分錢”差不多變成了孩子眼裡的老古董,這也折射了目前中國兒歌青黃不接的現狀。要走出低迷,讓兒歌回歸,政府部門應該出台鼓勵措施,大力獎掖優秀兒歌作品;創作者需要沉下去,寫到孩子的心裡去,不要套路化、标語話的東西;家庭和學校教育中要減少成人化的表演,留住孩子的童真。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兒歌是一代人最為深刻的記憶,希望全社會都能關注,共同喚醒孩子們多姿多彩的童年。
(胡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