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講“帝都”北京,“魔都”上海。“魔都”幾乎成為上海的代名詞。那為什麼将上海稱作“魔都”呢?這就要從一個日本人說起了。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日本,有一個熱愛中國的文人,他甚至将中國比作戀人,此人就是村松梢風。
村松梢風生于1889年,逝于1961年,出生在靜岡縣的一個地主家庭。村松當過教員、記者,也曾辦過雜志,但是直到28歲時仍籍籍無名。1917年,他将小說《琴姬物語》投寄到《中央公論》雜志,沒想到得到了總編輯的賞識。從此,村松跻身于文壇。而将上海稱之為“魔都”的說法也正出自于村松的筆端。
1923年,村松梢風來到上海,作為“用腳寫作”的作家,村松此行是為了尋找新的寫作素材,當然也受到了芥川龍之介的影響。芥川于1921年即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訪華之旅,回國後,芥川在報上發表了《上海遊記》等遊記,許多日本人因此認識了上海,村松正是其中之一。
在上海,村松結識了許多“新文學”的作家,與郭沫若、郁達夫、田漢等人來往密切。他還結識了“青年紳士”朱福昌,在朱福昌的引導下,村松遊遍了上海。在他的筆下,滬上餐館、妓院、茶館、戲園等都有所提及,并且被描繪得十分生動有趣。聞名上海灘的“大世界”,在他看來,則“反映了全中國的傳統,又體現了中國的衆相世态”。
在上海感受到的複雜而奇特的感覺,松村将之集中濃縮在“魔都”這個詞彙裡。回到日本後,村松将《不可思議的都市“上海”》發表在1923年8月号的《中央公論》上,第二年,又将幾篇記述上海的文字與《不可思議的都市“上海”》合集出版。
并且自創“魔都”一詞,用以新作書名。在村松看來,“魔都”的“魔”同時表示了“摩登”與“魔鬼”的意思。這正是目前所知的“魔都”最早來源。《魔都》出版後,這一詞彙在日本逐漸被接受。如1986年出版了《上海魔都文學》,1995年出版了《魔都上海 十萬日本人》等作。
“魔都”一詞引入中國,則到了20世紀末。這個詞首先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熊月之先生主編的《上海通史》收錄了《魔都》一書。1998年,徐靜波教授在日任教期間,研讀《魔都》并着手翻譯。另外,王向遠教授在所著《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中稱,“魔都”成為了日本語中“上海的代名詞”。
近十年,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魔都”一詞也由學術界轉移至大衆,迅速變成了人們的日常用語,成為了上海的代名詞,并形成了一種關于上海的新的城市認同。
參考文獻:《“魔都”一詞的前世今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