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法》一書中,稻盛和夫提出了“利他本來就是經商的原點”的觀點,他表示:“求利之心是人開展事業和各種活動的原動力。
因此,大家都想賺錢,這種‘欲望’無可厚非。但這種欲望不可停留在單純利己的範圍之内,也要考慮别人,要把單純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層次上。
這種利他的精神最終仍會惠及自己,擴大自己的利益。”
他不是說說而已,事實上,他也的确那麼做了。日本航空公司創建于1951年,總部位于東京,曾是亞洲規模最大,全球規模第三的航空公司,跨進世界500強企業的行列,這樣龐大的商業帝國,卻在2010年瀕臨破産。
之所以會遭遇這樣的巨變,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日航公司内部體制和經營原因導緻的人心渙散,而日美航線搭乘率銳減和高速鐵路“新幹線”的興起無疑也給日航公司雪上加霜。
如此的内外壓力導緻日航公司在2010年一月破産,截至破産時,日航及旗下公司共負債256.5億美元,是日本曆史上除金融行業外最大的破産案。
眼看着日航巨艦一點點沉入海底,在這危難之際,業内很多企業家斷然拒絕趟這池渾水,當時的首相鴻山由紀夫親自登門邀請稻盛和夫來拯救日航。
那個時候,稻盛先生已經78歲高齡了,他退出了公司管理事務,正在潛心研究佛法,開始安度晚年,幾乎所有人都為他捏了把汗,但沒想到,稻盛先生欣然答應,而且不取分文酬勞,不帶任何團隊。
身為一個在航空業領域完完全全的門外漢,誰能想到他用他的經營思想和管理模式,竟然真的将日航起死回生。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剛到日航,就在給日航幹部開會的會議上提出“要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并将之作為日航的企業目的,他認為,要想改變日航,就要先改變員工的思維方式。
因此他展開了一場“思維的洗禮”,對日航的全體員工進行培訓,親力親為,以稻盛經營哲學為依據,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們的思想。
慢慢的,日航的員工被這位他們眼中和藹的老人所打動,整個日航的風氣都變了,每個人都開始産生利他之心,幹部會考慮員工,員工也會考慮企業,而利他之心的出現,也意味着稻盛先生對日航的整改進入第二步——導入阿米巴經營,建立分部門、分航線、分航班的能看清收支情況的系統,讓全員都産生共識,實現成本最小化,收入最大化。
除此之外,在對員工利他之心的培養上,稻盛先生也一直繼續着,提出三條為社會為世人的大義,讓日航的員工認識到重建日航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社會和世人,因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重建日航注入了巨大的動力。
稻盛先生自己也以身作則,全心投入到日航的重建中,也正是他這樣無私地奉獻,讓每個員工從内心深處煥發出重建日航的決心與信心。
因為稻盛先生的經營和管理,日航的員工們在意識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也成功地讓日航公司起死回生,用了14個月,就達成了任何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日航重新盈利并穩步發展。就算是稻盛先生離開日航,日航也能繼續健康地發展了。
利他本來就是經商的原點
中國古語曾說“幹什麼事都要設身處地的替對方想一想。生意上更是要如此,讓别人有利,别人才會與你接近,别人有利了,也才會與你繼續把生意做下去,這才是互利共赢。”
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也提出相同的主張“真正的商人應考慮人我雙赢”。意思是商人從商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對方得利、自己也獲利,實現雙赢,這就是“自利利他”的精髓。
這些都能體現出利他本就是經商的原點,而後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利他又進一步的升華。
回顧西方資本主義的曆史,初期的資本主義旗手都是虔誠的基督教新教徒,這些新教徒貫徹基督教的“愛周圍的人”,遵循嚴格的倫理規範,尊重勞動,把通過産業活動獲得的利潤用于社會發展,這也正是利他初期的體現。換句話說,初期資本主義的倫理規範就是為世人為社會謀福利、做貢獻的利他精神。
“利他”之心就是為世人和社會盡力
将一個虧損破産的企業變成世界一流的航空企業,這是世界企業經營史上的空前奇迹。稻盛先生曾經在面對破産的日航時說過,他會接手日航主要考慮到兩個問題,一是日航公司的破産會對整個日本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另外也意味着會有三萬多的日航員工失業。
盡管他對于航空業和服務員完全不了解,但是因為這兩個問題,他最終答應接手日航。決定放手一搏,從沒有想過成功還是失敗,而是必須要努力做好。
稻盛先生平淡地回應世人:“為社會、為世人做貢獻,是人最高貴的行為。這是我一輩子踐行的人生觀。”
“利他”之心,在佛教的意思就是“與人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則是愛。再講的樸實一點,就是“為世人和社會盡力”。一個經營者在經營公司的過程中,應該具備這樣的思想。
稻盛先生也曾說過“隻有徹底抛棄私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無論一個企業做的有多麼大的規模,積累了多少财富,個人的思想境界最為重要,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敬天愛人。
“敬天”就是尊重自然、尊重科學、尊重法律和尊重客觀規律;“愛人”就是辦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要造福人類,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要至善,要利他,要從“自我本位”轉向“他人本位”,以“他人”為主體。利他者自利,為他人盡心盡力的行為,最後福報一定會回報到自己身上。
下面這段話來自于稻盛先生在《活法》,對心性而言有很大的精神開啟能量,影響了很多人: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不論你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當生命結束之時,所有的一切都隻能留在世界上,唯有靈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
用努力來彌補“利他”的不足
在競争激烈的商業社會,稻盛先生的“利他而非利己”可謂是獨樹一幟,也給世人帶來了不一樣的啟示。利己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核心,美國經濟學家也表示,社會就是由強烈的欲望推動的,現在大部分公司也都是利己之心多于利他之心。
但稻盛先生仍然認為,經營者應該追求利他之心,不管是面對員工還是客戶,都要保持一顆善良、簡單的心。隻有這樣,公司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在身邊的競争者都利己的情況下,也依舊要保持“利他之心”,若是有所差距,那就付出超過其他人成倍的努力,别人做到一,你就做到十,這樣就可以彌補利他的“不足”。
在稻盛先生的京瓷規模還不大的時候,員工福利尚未完善,大學畢業的新員工常常抱怨:“期初把公司想的太好,而實際上福利待遇不健全,工資也不高。”
針對這些牢騷,稻盛先生就跟新同事們講:“現在公司确實還小,設備不夠,制度也不健全,我們要把企業做好,工資福利也要大幅提升,但這必須靠你們自己的辛勤勞動,不是靠别人的幫助,必須用自己雙手創造。”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是稻盛和夫先生在87歲高齡時寫下的新作,是他一生集大成之作,也是他的封山之作!
在書中,稻盛先生這樣寫道: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
這就是我在八十多年的人生中證得的至上智慧,也是度過美好人生的究竟秘訣。
這樣一個心懷“利他心”老人的一生智慧,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品讀。
在利他的道路上,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是全體員工和領導者共同的努力,隻有每個人都懂得了為身邊人服務,為團隊和企業做貢獻,堅定自己的信念,這個公司才能真正實現利他,取得成功。
要經營好一個企業,我們内心一定要具備“利他之心”,能為社會解決問題的企業,才能成為一家卓越的,基業長青的企業。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曆着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