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句話有兩個解釋:一是說孔子不說話了,因為怕用力分散影響集中精神。二是說孔子不談論鬼神一類的事情。
前者沒什麼潛台詞,就是孔子做事情非常專注,後者有,潛台詞是孔子覺得鬼神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又不能給人民創造福利,咱們要以人為本,多幹實事,不談這些東西。
放到現在的語境裡,就是老師天天唠叨,看啥網絡小說啊,好好學習才是正途!
人是社會性動物,喜歡關注自己的生活,同時對着旁人的生活擁有着旺盛的好奇心。
尤其是鬼怪這種一聽就能刺激腎上腺素的東西。
因此,志怪靈異故事自古以來就十分吃香,從開啟神怪故事先河的《山海經》起,緊随其後的《夷堅志》《淮南子》《幽明錄》《古鏡記》《搜神記》《閱微草堂筆記》加之各種野史等等等等,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市井文化日新月異,唯獨八卦之魂熊熊燃燒。
而對于鬼怪的解讀,則一緻認為是人死後的産物,是非現實的存在,形象或兇惡,或柔弱,或如同生人一樣有喜怒哀樂,形象有千變萬化。
而關于鬼的經典故事中,總離不開鬼打牆,鬼上身,百鬼夜行,陰兵借道。
好的,繞了這麼久的故事,我們終于又回到了陰兵借道上來。
陰兵借道,顧名思義,就是本來與陽間相悖的鬼魂,突然大規模地出現。
在坊間的傳說中,這種鬼魂大規模的出現并不需要受到陽間的許可,作為亡靈鬼魂,一向隻能躲藏在陰氣極盛之地,唯獨在此時此刻,顯得理直氣壯,甚至有點飛揚跋扈。
而且非常著名的陰兵借道的事件,大多出現在近代:
故宮靈異事件,雲南陸良縣的"驚馬槽"和唐山大地震的時候都有過陰兵借道的傳聞。
微博上有很多關于現場人員的親身講述長圖,繪聲繪色,加之年代相近,看下來言辭鑿鑿,令人汗流直下,心有戚戚。
然而這麼多陰兵借道的新聞,大緻都能歸分為三個類型:
1.天災人禍的産物;
2.天地造物的神奇;
3.天氣異常的地域。
由此得來他們的成因,也就有迹可循了。
于是在坊間傳聞裡面,有這麼三條來曆:
第一類的"陰兵借道"來源于古戰場的軍隊,在戰死之後,其怨氣不散,并且因為當地獨特的地形天氣,得以存留。而他們的思維又一直停留在打仗的時候,并不能認識到已經身亡的事實。而這種形成很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種狀态要維持下去,地勢絕不能變,所以所在之處,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譬如甘肅與陝西的一些大山深處,偶爾會被人發現"陰兵借道",當地人稱之為"山響"。
還有大名鼎鼎的雲南陸良縣的"驚馬槽"。(專家對驚馬槽的現象作出了解釋:驚馬槽地形兩壁狹窄,形狀酷似酒瓶。驚馬槽出現的怪聲其實是一個物理現象,在力學上叫共振,在聲學上叫共鳴。風吹進驚馬槽後,産生的結果與吹酒瓶的情況完全一樣,也就是說風聲在這裡被放大了)
第二類的"陰兵借道"則是來源于很大的天災或者人禍,一般大規模死亡的地方,都會滋生很多的冤魂亡靈,長久呆在一個地方,會對陽間秩序有不好的影響。而這個時候陽間專管靈異事件的城隍土地,就會通知閻王,需要過來解決一下,這時地府便會派出勾魂使,由于亡靈鬼魂過多,于是勾魂使手下的鬼兵也不能少,如此看起來就是一支浩浩蕩蕩的軍隊。由于地府派出的人要來收的是滞留人間的鬼魂,所以也隻能走陽間路,雖然都是走的夜路,但是被陽氣旺盛的人撞到,也就顯了形體。譬如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有人描述過遇見"陰兵借道"的傳聞。
第三類"陰兵借道"就有點玄乎了。戰争,不僅發生在陽間,鬼界也會發生戰争,傳說關羽死後因業,堕入鬼道,也成一王,四處征戰。因為打仗人手不夠,到處去借,趕來支援的鬼兵便在行軍途中,難免會遇到陽間的生人,倘若擋道,便會被帶走魂魄,一同去往冥界。所以坊間也有說法,遇到"陰兵借道",須伏于地,不妄看,不回頭,才能不熄了那頭頂雙肩的三盞陽火。
以上說得都很玄,是坊間流傳很久的說法,不過陰兵借道從何而來,依舊沒有誰能給出一個蓋棺定論。但是在古籍的查閱中,能發現陰兵借道的曆史倒是非常久遠。
貞元二十三年,(按貞元無二十三年,下雲帝在東京,疑貞字為開字之誤。)夏六月, 帝在東京。百姓相驚以鬼兵,皆奔走不知所在,或自沖擊破傷。其鬼兵初過于洛水之南,坊 市喧喧,漸至水北。聞其過時,空中如數千萬騎甲兵,人馬嘈嘈有聲,俄而過盡。每夜過, 至于再,至于三。帝惡之,使巫祝禳厭,每夜于洛水濱設飲食。嘗讀《北齊書》。亦有此事。天寶(寶字原空缺,據黃本補。)中,晉陽雲有鬼兵,百姓竟擊銅鐵以畏之,皆不久喪 也。(出《紀聞》)
這段故事出自宋代李肪的《太平廣記》篇目名字為"洛陽鬼兵"。
譯文:唐貞元二十三年,夏曆六月,皇帝在東都洛陽,百姓因傳說有鬼兵而相互驚駭,都不知逃跑到哪裡去了,有的自相沖撞擊傷。那些鬼兵剛從洛水之南
坊 市喧喧,漸至水北。聞其過時,空中如數千萬騎甲兵,人馬嘈嘈有聲,俄而過盡。每夜過, 至于再,至于三。帝惡之,使巫祝禳厭,每夜于洛水濱設飲食。嘗讀《北齊書》。亦有此 事。天寶(寶字原空缺,據黃本補。)中,晉陽雲有鬼兵,百姓竟擊銅鐵以畏之,皆不久喪 也。(出《紀聞》)
這段故事出自宋代李肪的《太平廣記》篇目名字為"洛陽鬼兵"。
譯文:唐貞元二十三年,夏曆六月,皇帝在東都洛陽,百姓因傳說有鬼兵而相互驚駭,都不知逃跑到哪裡去了,有的自相沖撞擊傷。那些鬼兵剛從洛水之南經過,街市喧鬧,漸漸到了洛 水以北。聽到鬼兵經過的時候,天空中象有幾千萬穿着铠甲的騎兵,人馬嘈嘈聲不斷,不久 全都過去了。每當黑夜過去,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皇帝非常厭惡這件事,派巫師向鬼 神祝禱以消除災禍,每夜晚就在洛水邊擺設飲食。皇帝曾經讀過北齊的書,書上也記有這樣 的事。天寶年間,晉陽說有鬼兵,百姓争着擊打銅鐵來吓唬鬼兵,不久就全喪命了。
此外在《北齊書》和元朝的《南村辍耕錄》等等都有過陰兵借道的記載,而在這些關于"陰兵借道"的傳說中,有兩個傳說最有名,說得也是有鼻子有眼的。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兩個有名的冤家——秦始皇和項羽。
據野史記載,西楚霸王項羽燒了以華美精緻聞名的阿房宮,大火三月連綿不絕。完了他還不滿意,便率領十萬兵馬盜掘秦始皇陵。當晚就奔赴至骊山腳下,剛準備有所動作,便感覺地動山搖。項羽作為一個飲血沙場多年的軍人,這點動靜當然阻礙不了他的意志,随即命令繼續行軍,然而說時遲那時快,就在這時,一道驚雷落下,地面開了一條大縫,十萬大軍面前唰的出現了一支秦軍隊伍,手執利器,身披大秦铠甲,模樣好不威風,然而再細一觀察,便發現這支秦軍面目模糊陰森,一看就不是活人!十萬将士吓得紛紛逃跑,大呼道:"秦始皇的陰兵從地底下鑽出來了,趕緊逃命啊!"軍心潰散,項羽沒奈何,隻好放棄闖陵。
于是呢,民間傳聞秦始皇陵前有一支守陵軍,而秦始皇本身就是陰間鬼王轉世,妄動其陵,必承其罪。所以這麼些年了秦始皇陵才能逃過盜墓賊的追蹤,得以享受永世安甯。
但事實上,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呢?随着文物考古及曆史研究的發展,史學界及考古學界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直争論不休,這裡篇幅限制,就不細談了。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大家應該并不熟悉。但他有兩個名氣很大的親戚——山陰公主劉楚玉和暴虐的少年君王劉子業。
他就是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劉彧,史稱宋明帝。
這個皇帝的人生發迹之路實在是很神奇,他剛剛謀反篡位,那位少年君王劉子業雖然昏庸,他坐上這個位子也沒有多少人服氣。劉宋王朝的諸王和握有重兵的大臣就紛紛起兵反抗朝廷。
然而不管有多少叛亂,他都一一鎮壓,從未有過敗績。
而這些全都歸功于劉彧手下一支隻有三千人的神秘的軍隊,他們戰無不勝,刀槍不入,進攻時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叫,被稱為"鬼兵",他們的的首領是已死了130多年的前朝東晉名将蘇峻。于是平叛成功後,劉彧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指揮官"蘇峻寫表彰诏書,加封蘇峻為骠騎大将軍。
世間真有以死人為軍的秘術嗎?
民間另有說法:據說這位"指揮官"蘇峻的确應該是劉彧的大功臣,卻并非
是統帥三千"鬼兵"之功,因為蘇峻的确是死的透透的了。這來源于蘇峻死前籌謀的一個"啞兵營"計劃,"啞兵營"算得上我們現在的特種兵,當時蘇峻秘密籌措了"啞兵營"所有的裝備,卻因為英年早逝,沒能來得及實現計劃,被一百多年後的劉彧撿了漏,劉彧便立即利用這些裝備組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軍隊:先是用重金(白銀三百兩)招募了一批貧家子弟。所有參軍的人,必須服啞藥緻聾緻啞,用鍋灰塗臉,内穿用白藤編織的"衣膽",外着蘇峻遺留下來的東晉軍服,使人以為是死而複生的東晉軍隊。因白藤柔軟而堅韌,可防箭矢,故被人誤認為這些"鬼兵"刀槍不入。作戰時這些人每人口含"奪魂哨"一枚,"奪魂哨"發出的音凄厲悲涼如鬼哭。作戰的對方聽見之後吓得心膽俱裂,軍心潰散。
劉彧坐穩江山後,怕"鬼兵"之事洩露,便将"鬼兵"全體官兵溺死。
然而真相終究難以掩蓋,曾經為他籌謀"鬼兵"的功臣落了個兔死狗烹的結局,實在寒心,于是在死前說出了真相。
如此,在民間漸漸流傳開了宋明帝号令"鬼兵"三千,毒殺功臣的傳說。
陰兵借道并非中國獨有,許多國家都有着類似的傳聞。譬如北歐一帶的國家中所流傳的"狂獵",同樣是亡魂的出現,他們一般會成群結隊地出現在地面或者天穹,烈馬和獵犬為其開路,瘋狂地追逐獵物,并且還有入人夢境奪取靈魂的設定。
至于墨西哥的亡靈節則顯得親切很多,這裡應當被稱為一個很溫暖的節日,同樣是亡靈回歸,人們卻并不反感,并且熱烈歡迎,人們會将過世親人的骨骸洗淨,萬壽菊的金黃花瓣蔓延全城,人們打扮成骷髅模樣,亡靈到了此處,也不會覺得困窘,真是"鬼性化"的安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