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安晚報
導語
與孫卓等很多尋親成功的故事一樣,一段跨度長達34年的痛苦故事也迎來了令人欣慰的結尾。今年7月,在公安機關的幫助下,38歲的福建人肖水華找到了生活在安徽旌德縣的親生父母舒國平夫婦。相認的那一刻,意味着新生活的開始。
在抱頭痛哭的短暫團聚之後,大開大合的情緒正慢慢回落。在過去的五個月裡,分隔兩地的一家人也努力着慢慢走近。舒國平期待,兒子能夠盡早回家,他想給他蓋房娶妻。
01
34年前 拾荒人拐走小兒子
還有五十多天就要過年了。一天勞作之後,69歲的老漢舒國平坐在了小院裡。他點着一根煙,滿是心事。一周前,老二舒穎打來電話,原本元旦就可以回來的他,為了工廠裡的一筆年終獎,決定再拖一陣子。舒老漢嘴裡不住地說着“好”,高興之情依然溢于言表。電話裡兒子還透露,他想以後回來就不走了,“好好!”挂掉電話,他激動地搓着手。自五個月前認親的短暫相見,他感到盼了34年的那個兒越來越真實了。可是很快,壓在心頭良久的另一個問題又冒出來,“地皮很緊,大隊不批,還沒給老二做房子可咋辦?”
親友們在村裡挂了歡迎回家的橫幅。
如果不是34年前的那場被拐,38歲的福建人肖水華也許早就跟哥哥弟弟一樣,在旌德縣旌陽鎮才養村民組的老家蓋了房子、成了家。1987年的一天,村裡來了一個拾荒人,村民舒國平程新蓮一家看他可憐,就收留了他。沒想到,這也成了夫妻倆噩夢的開始。當年,留在家中由奶奶看護的4歲小兒子舒穎就被這名拾荒人拐走,從此杳無音信。
平靜的生活被掐斷了。舒家夫妻倆報了警,并開始了漫長的找尋。四川、重慶、蕪湖、廬江……電視裡播放哪裡有孩子尋親的,看着像自己幺兒,一家人就好像有了盼頭,舒國平會帶着家裡的積蓄走一趟,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歸。
精神受到刺激的程新蓮終日以淚洗面,“不能把一輩子都搭進去了。”在家人的極力勸說下,幾年之後,她東躲西藏生下了老三舒磊。也許是有了心理陰影,下地幹活、上街賣菜,她都會用一根繩子牢牢地把年幼的老三綁在背上。
新孩子的出現依然彌補不了夫妻間的裂痕。一到過年,兩口子拌嘴了,心裡委屈了,就會反複提及。因為舒穎喜歡吃年糕,家裡每年都會打年糕,年夜飯桌上,也會給舒穎留個位置。
02
認親之後 兒子隔天就走了
“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兒子找回來。”兒子的丢失在舒家甚至在整個村裡都不是一個秘密,它像一個傷口被反複撕開,每一次都牽動着全家人的神經。如今,而立之年的舒磊幾乎可以回憶起二哥丢失的每個細節,以及外出打工的鄉親們給父親帶話的場景,這些訴說伴随了他的整個成長。
舒磊說,多年來他親眼目睹了父母的煎熬和痛楚。“尤其是我爸,他這麼大年紀本來可以不那麼賣力幹活的,但一直都幹,想着我二哥哪天回來了,給他攢點錢。”這些年,他與大哥都已蓋房成家,對于農村老人來說,就算是完成了任務。可是舒老漢放不下來,69歲的他仍在外面打小工,種樹、搬水泥。
跨越34年的找尋在今年7月27日迎來了團圓的結局。通過技術比對核查,由公安部确認,舒國平夫婦的DNA無容差比中福建省三明市男子肖水華,就是舒穎。當天,舒家盼了34年的兒子,從千裡之外的福建三明市回到了旌德老家。在認親儀式現場,一家人抱頭痛哭。連村莊外鄉的人都湧了過來,叔叔嬸嬸們站在門外陪着抹眼淚。誇一家人長得像,歎老舒家終于求得圓滿。
被拐34年後,肖水華再次回到旌德,家人們都很激動。
舒磊目睹二哥撲到母親懷裡的全過程,聽到他改了口,一句“爸爸媽媽”叫得熱烈真切,這一幕非常動容。家裡的親戚像對待孩子一樣,紛紛給這個離家三十多年的男人包了紅包。但僅住了一天,第二天中午,肖水華就決定坐高鐵返程了。“他說養父出車禍了,很多事情還沒有處理好。”
03
心懷虧欠 老漢想蓋房彌補
認親就是一家人了。舒磊加上了二哥的微信,還把他拉進了“相親相愛”的家人微信群。“開始他有點放不開,但是漸漸他就會群裡說話,叫叔叔、嬸嬸。”母親精神受刺激後,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但是二哥的生日卻記得真切。舒磊和大哥把那個日期告訴他,并在群裡給他發了生日紅包,獲得了家人的祝福,他說了“謝謝”,是很感動的那種。
聊天中舒磊得知二哥這些年的經曆。他被拾荒人賣到了一戶福建人家,那家上面有幾個姐姐,為了養一個男孩,就把他留了下來。可是之後,那對夫婦又生了一個自己的兒子。二哥告訴他,家裡有個姐姐對他不錯,爺爺也疼他。他初中畢業就沒讀下去了,如今在廠裡上班,還沒有成家。
“按理說,他都這麼大年紀了,沒自己房子也沒個積蓄。”舒磊心裡揣測,二哥在那邊生活得并沒有他說得好。在鄭州做點小生意的舒磊闖蕩江湖多年,很多事情他看得很開也很現實。“你說如果他在那邊很好,也結婚有小孩了,不願意回來,那我們就當個走個親戚走走也蠻好,可是現在呢?”于是他熱絡地邀請二哥來年到自己的廠裡幫忙,二哥同意了。
現實的不完美也加劇舒老漢内心的虧欠。兒子失而複得,他更有動力做工了,也開始頻繁地跑村大隊,到處找人,他想給老二蓋個房子。每次遭到拒絕,氣不過的舒老漢就會說,“戶口本上老二的名字這麼多年都在,他沒丢,房子早就給他蓋好了。”
“農村建房子肯定便宜點,但我家那邊屬于開發區,不準建房子,可是再買我爸也拿不出來錢了。”舒磊很理解父親的心情,一邊是多年的思念以及對人販子和買家的恨意不知如何追究,一邊是兒子人生過半、丢失的三十年得去彌補。認親結束,眼下老人積攢多年的情緒有了一個最直接的出口:他想給老二搞個窩、說個媳婦,這輩子就沒什麼遺憾了。
04
知道身世 了卻心中願望
回到福建打工的肖水華,對自己在舒家的名字舒穎已經不再陌生。他問弟弟後面那個字是哪個“yin”,然後認真地記了下來。肖水華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拐賣的。“街坊鄰居說閑話嘛,我還半信半疑的,後來養父母也就跟我說了。”
當時養父還給了他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他和一個年紀較大人的合影。照片上還寫了一個地址,在安徽無為。“人生在世,總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親生父母在哪對吧?”長大後的肖水華曾多次尋找親人,但因為地址不對等原因,一直沒能找到。一氣之下,他撕掉了那張合影,也沒有保留下那個人販子的模樣。
自2009年起,公安部建立打拐DNA庫,采集失蹤孩子家長的DNA,并規定來曆不明兒童上戶口時須将DNA入庫。想知道自己身世的肖水華,也去采了血。今年五月份,養父告訴他,隔天民警要來找他了解情況,“他說,你就實話實說吧。”第二天,肖水華知道了自己身世。“肯定是高興的。”他回憶起當時的心情。
等所有手續安排好,認親要到兩個月之後。7月27日,肖水華在時隔34年後,重新投入了母親程新蓮的懷抱。他哭了。但不能做過多的停留。在認親之前,肖水華的養父突然遭遇車禍去世了,認親的隔天,他就要回去送養父一程。“我養母家這邊沒要求我這麼做,但這事是不需要說的 。”于是肖水華匆匆離開了旌德,又踏上了返程。
05
血脈相連 以後想孝順二老
和很多尋親成功的家庭一樣,在知道身世之後,肖水華内心也有過片刻波瀾,關于應不應該回歸原生家庭,應不應該恨養父母。不過這是個邏輯很難自洽的命題。他應該恨養父母,買賣同罪他們剝奪了親生父母的幸福;他不應該恨養父母,因為自己沒有吃過太多苦,隻幹過一點農活。和那些被人販子斷手斷腳的孩子比,自己有飯吃有衣穿,家裡的有個姐姐還非常疼他。
不過更多時候,這個自稱沒讀過太多書的中年男人不會去想這個問題,也不知道怎麼去描述心裡的那種感受。
34年後的團聚,一家人合影。
認親之後,倒是弄明白了一件事情,這讓肖水華的心裡舒服很多。“小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是被賣掉的,那個年代家裡窮沒飯吃,但也不怪他們。”痛苦來臨的時候,肖水華會在暗夜裡祈禱,隻希望爸媽過得好,也會隔空和他們對話。“就想跟他們說,我現在自己賺錢自己花,也挺好的。”認親的當天,肖水華又提起了這件事情,當舒家人告訴他,“就是沒飯吃也不會把你賣了。”聽到這,肖水華心裡一下子釋然了。
在福建工廠裡做工的他平時會給老爸和哥哥弟弟打電話,得知老爸有給他蓋房子的計劃,他很感動。“沒有房子我也要來住一段時間,畢竟我們是血脈相連的。”對于即将到來的農曆新年,肖水華告訴記者自己還沒想好怎麼過,“回去肯定要回去的,如果過年不來,正月也會去的,畢竟我還有(福建的)老媽要照顧下。”
深感命運無常的肖水華還是感到了慶幸,親生父母都還在、還年輕。“以後就準備賺一點錢給他們二老。”他計劃到。
采訪手記:
被拐家庭實現真正“團圓”需要社會合力
如同電影《親愛的》原型孫海洋找回了失散14年的兒子,肖水華的認親現場同樣讓人落淚。
近年來,在公安機關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拐賣兒童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現行案件多為兒童走失或離家出走類案事件,公安部今年最新數據顯示,備受關注的盜搶拐賣兒童犯罪年發案數降至20起左右,且基本實現快偵快破。
但案件告破并不意味着圓滿結束,對于更多被拐兒童而言,其實認親隻是開始。生活習慣的差異、多年情感的斷裂、以及和被收養家庭建立的感情……都讓回歸原生家庭之路充滿了阻礙,也讓被拐兒童與原生家庭之間面臨着情感與法理的考驗。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個人、家庭成員以及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幫助他們彌合心理受到的創傷,現實遇到問題,并給他們抉擇的空間。
當然,所有這些痛苦都來源于拐賣兒童的犯罪的發生。“天下無拐”才能從源頭上破解問題的根源。記者了解到,對于走失或被拐兒童,當前,公安部正在開展“團圓”行動,安徽16個地市全部設置了“團圓行動”免費采血點并将各采血點的位置及責任民警的聯絡方式公布。希望更多被拐兒童能夠盡快回家,實現真正“團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黃雨杉 記者 陳牧
血濃于水,親情可貴
願每個家庭團團圓圓!
願天下無拐!
來源: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