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是一座怎樣的文明城市?
在這裡,
一個個口袋公園串起詩意生活,
一次次城市“微更新”激活“小确幸”,
一張張生動臉龐映照着
文明的内在氣質。
人民群衆的“幸福清單”,就是文明創建的“責任清單”。近年來,張家港把“順應民心”作為解題思路,以“繡花功夫”推進文化創建,讓城市品位有新展現,城市品質有新提升,城市顔值有新高度,逐步實現了“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的飛躍。
創新現場:
下足“繡花功夫” 釋放“文明紅利”
最近,一段記錄萬紅小學南廣場蛻變的視頻在朋友圈刷屏。從空中俯瞰,圍繞廣場的一條藍色慢行步道點綴着星月彩繪,蜿蜒前伸。就是這條步道,串聯起便民化服務設施,構建起多樣化休閑空間,往日“黑白灰”的老廣場搖身一變,成為了新地标。
這樣的蛻變源于一場“海綿手術”。萬紅小學南廣場原本存在雨季内澇、設施陳舊、綠化不足、車位緊張等問題,這次改造引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完善空間功能、塑造美麗住區,為市民在家門口營造了一個健身、休憩、賞景、鄰裡交流的空間。
城市之美,在于精緻。
城市管理,在于精細。
一系列微實事、微更新、微服務的落地,讓市民的“小确幸”,具化成文明的現實樣子。
開在南豐鎮集貿市場東側的城市管理服務站,讓城市管理變得更有精度和溫度,成為了文明張家港的生動“注腳”。
一方面前移管理服務,下移執法重心,快速辦理城管業務、處理群衆訴求,實現普通程序案件一線辦理,簡易程序案件一線快速辦結;
另一方面敞開大門,将群衆請進來,在面對面交流中傾聽群衆關切的不文明現象和問題,并提供心理咨詢、借用雨傘等服務。
城市管理服務站的輻射範圍囊括了商業幹道、集貿市場、醫院、住宅小區、休閑廣場等,把執法服務半徑從“最後一公裡”推進到“最後一百米”。市民評價說,這裡既是便民驿站,也是文明驿站。
從修複坑窪路面到城市綠地“微更新”、從停車秩序管理到公廁的“微服務”……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在張家港的街巷中相繼實現,與文明城市創建有效銜接、同步推進、聯動實施。
縱深解讀:
打造“文明第一城” 直抵“民心最深處”
一城之美,始于文明。
近年來,
張家港堅持把文明城市創建
打造成最大的民心工程,
讓市民在細節中感知文明力量、
共享文明成果。
今年,張家港明确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6大類32條工作标準,重點支持集貿市場标準化改造、老舊小區宜居化改造、美麗小巷改造等;突出精細治理,全面排查市容、市政、交通設施缺損等問題,全市文明創建天氣圖累計上傳問題6000餘件,整改完成率達99.6%。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市民對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支持率、滿意度均超過了95%。
縱觀全市上下,
人人參與文明創建,
人人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
成為城市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
初冬時節的樂餘鎮永樂村,村田相依、綠水萦繞,彩虹步道穿越村莊。鵝卵石鋪成彎曲小道,籬笆旁散落着一排盆栽……村民周玉良家的小院,一半是家,一半是風景。村裡的庭院各美其美,别具一格。
今年以來,永樂村組織開展“美麗庭院”示範戶評選,引導村民創建“美麗庭院”,激發村民參與的内生動力。村民們自覺清理庭院衛生死角、清除房前屋後雜物,發揮自己的特長裝扮自己的小院,以點帶面,不斷延伸“美麗庭院”的覆蓋面,形成了“一戶美”向“處處美”擴張的連片效應。
而比美景更讓人振奮和欣喜的是,
市民展現出越發豐盈的精神世界。
開館近一年,伫立在暨陽湖一隅的湖畔書房已然成為張家港人常去的網紅“打卡地”。市民周建新每個周末都要來坐一坐。她說,在這樣一個綠意環繞的空間裡,人仿佛也是一株植物,在一字一句間,吸收着精神養分。
湖畔書房是張家港全民閱讀的新陣地,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個“身份”—— “文明實踐·益空間”。而像這樣的“文明實踐·益空間”,張家港在公園江灣、車站碼頭、服務窗口等地方“鑲嵌”了40多個,它們将文明實踐與文化活動、美學體驗融合升級,培育市民内生文化氣質和文明素養。
觸摸城市發展的脈搏,我們能深切地感知文明花開的律動,居住舒适、出行便捷、保障完善、環境和諧……百姓點點滴滴的“小幸福”,最終彙聚成張家港這座文明城市的“大幸福”。
正如市委書記韓衛所說:“張家港各級政府的實事項目和城建項目,都要圍繞文明城市來布局,文明城市的日常創建要圍繞精雕細琢,來提升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在城市建設一磚一瓦的壘砌中、在惠民實事一點一滴的積累中,文明創建的各項工作循序鋪開,成為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
融媒記者丨顧珊珊 缪宇歡 胡馮浩
融媒編輯丨丁儀琳
責任編審丨周鎖峰 吳思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