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時候,保姆阿姨帶着她玩遊戲,無論是搭積木還是玩跳跳棋,阿姨都會故意放水,哄女兒高興。
我制止了阿姨。讓孩子隻赢不輸,往往會讓孩子活在虛假裡,一旦融入社會集體中,會很難面對現實裡的輸赢。
不如讓他們從小就懂得輸赢規則,輸與赢不過是結果,重要的是努力的過程。
那麼,如何幫孩子找回自信呢?
學會具體的贊美,當孩子學習穿衣服比上一次動作流暢一點時,我們可以贊美他們的穿衣技術;當孩子學習自行車騎行比上一次平衡感娴熟一些時,我們可以贊美他們的努力……
每一次的小進步和小成功,都能給孩子帶來喜悅,與此同時,自信也慢慢地被建立。
自信的孩子不容易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評價上,不容易被輸赢左右情緒,喪失努力進取的勇氣。
“輸不起”的現象,隻是孩子行為表現中一個非常小、非常小的維度,它會反複,更會成長。
在孩子尚未長大成人時,我們沒有必要給孩子貼上“好勝心強”、“輸不起”的标簽,用我們的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讓他們更好地在輸與赢之間相互平衡,用平常心看到輸赢結果。
隻有我們自己接受“輸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積累足夠的能量,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