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初期有九大詩僧,即淮南惠崇、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簡長、青城維鳳、江東宇昭、峨嵋懷古。歐陽修《六一詩話》謂:“國朝浮圖以詩名于世者九人,故時有集号《九僧詩》。”生活年代,約與寇準、楊億同時。他們不滿西昆體,推崇唐代賈島、姚合,彼此唱答,互相影響,遂形成一派。
其詩力圖擺脫西昆體的浮華豔麗的文風,追求清苦、幽僻的格調。詩律精工瑩潔,以五言詩見長。然内容較為狹窄,多寫日常生活瑣事,亦涉筆于草木蟲魚,以至有“輕薄”之譏,其成就與影響不大。9人中,以惠崇詩較出色,時有佳句,曾為歐陽修等著名文學家稱賞。
惠崇的詩,出于詩僧的超塵感受,四方雲遊,多有冰雪松霞之詠。如“雪列僧掃石,風勁鷹歸松”,“河分崗勢斷,春入燒痕青”,神韻飄逸,清遠自然。宰相寇準曾請惠崇到自家池亭,抓阄分題。惠崇拈得“池上鹭明”的題目,于是繞行池徑,默默思索。一會兒,兩指指向天空,微笑說:“此詩功在明字,凡五押之不倒。”随即詠道:“曝翎沙日暖,引步島風清。照水千尋迥,栖煙一點明。”(《春日寇宮贊池上》)《宋稗類鈔》載,惠崇曾以自己最得意佳句作《百句圖》,刻于長安石上,可惜現已不存。
惠崇還是個畫家,“工畫鵝雁鹭鸶,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潇灑虛曠之象”。蘇轼在元豐八年(1085年)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第一首是這樣寫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首先點出了惠崇《春江曉景》所畫的六種景象:翠竹、桃花、春水、嬉鴨、蒌蒿和蘆芽,讓人們大緻了解到畫的内容和布局。這其中,翠竹之茂盛、桃花之鮮豔,春江波蕩漾、鴨戲水之上,蒌蒿密滿地、蘆芽嫩且短,都是可畫可見之景。
而詩人所寫的則“更上一層樓”,又對畫的意境進行了深化,點出了畫面表達不了而又更富詩味的意境。這就是“水暖鴨先知”和“河豚欲上時”。“水暖鴨先知”,是由實到虛,作者通過畫面暢遊于春水之上的鴨群,将它們的感覺表達出來,想象到春天到了,柳條吐芽,鴨子歡遊,水暖了。實踐出真知,詩向人們揭示了深入實際、參與實踐的普遍哲理。“河豚欲上時”,則又由虛到實。
通過水暖和蘆芽,作者想象到,河豚已在水中歡動,逆流而上,餐桌上又可供上“河豚肉”這道佳肴了。作者将畫中未能畫出,潛藏江中的河豚表現出來了。詩畫配合,相互補充,達到珠聯璧合的境地。而且,詩還可離開畫,獨成一篇朗朗可誦的好作品。
今天,盡管人們早已看不到惠崇的這幅畫了,而蘇轼的這首詩卻依然是衆口傳誦的名篇。不必看畫,隻從這首詩所再現的景物美、所創造的意境美,從詩人所表露的對大自然、對生活的興會中,讀者自會為之吸引,受到感染。
可惜的是,蘇轼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中,許多選本隻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鮮為人知,實際上,第二首也寫得很好。這第二首是這樣寫的:“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一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隻雁依依不舍,差點掉了隊。并且在下一句,把這幾隻雁比作了“北歸人”,是非常形象的,這就畫活了景象。
詩到了第三、四句,就更進一步給大雁以人的情感。”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詩人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大雁戀戀不舍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這還不止,最後一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拟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像”,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着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如今惠崇的畫作雖已不傳,但這組題畫詩卻流傳千古,成為脍炙人口的名篇。這,也是人類藝術史的寶貴遺産、中國文學史的藝術珍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