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曆史知識
清朝定都北京後,皇家建設的重點轉向園林方面。那時,從海澱鎮到香山,共分布着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西花園、熙春園、鏡春園等90多座皇家園林。在衆多皇家園林中,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北海最為出名。
(圓明園3D複原圖)
圓明園,位于清華西路北,在乾隆、嘉慶、道光、鹹豐朝重修擴建。圓明園占地5200畝,水域占1/3,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有樓台殿閣、亭榭館等園林建築140餘處。園内拓湖壘山,廣植花木,造大小山丘250座,各式橋梁200餘座,集景百餘處。園内建有一組歐洲古典宮苑,俗稱西洋樓,南北兼融,中西合璧,構成舉世罕見的園林建築群,西方人譽之為“萬園之園”。園中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字畫,文物珍寶,堪稱文化藝術寶庫。
(頤和園)
頤和園位于北京市西郊。初為金貞元元年(1153)建的帝王行宮。清乾隆十五年(1750)開始大規模擴湖堆山,曆時15年完成,定名清漪園,當時頤和園與暢春園、圓明園和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并稱“三山五園”。頤和園總面積約5000畝,水面占3/4。各種建築近百處,共3000餘間、6000多平方米。頤和園吸取了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精華,成功地把北方山川的雄渾與南方水鄉的多姿融為一體。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确定頤和園為世界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避暑山莊一景)
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又稱熱河行宮。是清代皇帝避暑、行獵和從事政務的大型行宮。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四字題名36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擴建避暑山莊,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以三字題名36景。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避暑山莊全部竣工。除此之外,在避暑山莊的東向和兩面山麓間,相繼建成十一座寺廟。這些寺廟規模宏大,壯麗豪華,集中了漢藏等各式佛寺的建築風格,是避暑山莊外圍繞的重要景觀。
(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故宮的西面,其曆史可追溯到遼代,元代時正式成為皇城内苑。今天的規模成于明清兩朝。園林總體以瓊華島為中心,四面環水;島以頂部的白塔為圓點,周圍散布着多處殿、台、樓、閣;而在南北向上,善因殿、普安殿、正覺殿、堆雲積翠排樓、永安石橋、團城形成一條軸線;東西向上,智珠殿、木牌樓、石橋形成另一軸線。造型優美的白塔高高矗立在島頂,衆多形态各異的亭、台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林木中,若隐若現。
參考書目:
王其鈞編著,《中國建築圖解詞典》
李臨淮編著,《北京古典園林史》
張妙弟主編,《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
編輯 | 闫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