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一味常見中藥材,《醫學啟源》中記載:“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由于它不分四季,可與各種藥物配伍,無論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功效,被古人稱為“四時神藥”。
茯苓味甘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甯心安神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髒作用。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生用,以體重堅實、斷面細膩者為佳。很多人将茯苓與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等中藥材混為一談,其實,它們的功效與作用并不相同。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利水消腫。陰虛者不宜用。
赤茯苓:茯苓菌核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利濕熱,益心潤肺。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利滲濕健脾。陰虛火旺者忌服。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的部分,利甯心安神。腎虛小便不利或小便不盡,虛寒滑精者慎用。
文/李伯群(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