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讀書筆記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

讀書筆記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9:00:46

讀書筆記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唐諾先生《聲譽》一書,是對“聲譽”方方面面全方位思考的智慧結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讀書筆記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讀書筆記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夜讀亂彈之二五八)1

讀書筆記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

唐諾先生《聲譽》一書,是對“聲譽”方方面面全方位思考的智慧結晶。

全書由96篇短文彙編而成。它們各自獨立又相互勾連映襯、縱橫交錯,從而織成關于“聲譽”的一張大網。我想這“網”中多少都網住了你我他某時、或某刻的某一段身影吧。

如果不故作姿态,不故作深沉,抱着一顆平常心去看《聲譽》,也許你對塵世間——或者借用當下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人世間》三個字——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寬容?)、甚或多一份認同罷。

如果你逃脫不了地球的引力場,料想“聲譽”的磁場,你也一定在劫難逃。

人為财死,鳥為食亡;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這些,都是先人們的經驗之談。或者說是“大數據”積澱而成的結論。

還有,宋真宗趙恒的真言。如果您對中國古代史不感興趣,估計不會知道趙恒何許人也。但老趙《勸學詩》中什麼書中自有“千鐘粟”啦“黃金屋”啦“顔如玉”啦,曉得的國人,可确實不在少數哦。依趙恒皇帝老兒的話,隻要好好讀書,假以時日,财富、美女、權勢等等,都可悉數收入囊中。不說這是真理,至少是不争的事實(現實)罷。

如果我們還算誠實,任誰都相信,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乃至一百多年前的1905年,雖然廢除了,但直到今天,依然陰魂不散。好聽些說,讀書,依然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若糙些講,便是趙恒的“書中自有”。網上說一位高齡81歲的鋼琴家又“喜得貴子”。說是“又”,是因為56年前他就作父親了。若鋼琴家如梵高當年一般不名一文,窮得叮當響,那如花似玉的“琵琶公主”可願與之喜結連理?公允地說,除了真愛,你能說與财富、名聲、地位沒有一丁點關系麼?誰信。

唐諾在《聲譽》一書《消逝中的死後聲譽》一文中寫道:“權勢和财富都在人生前完成,是活人的東西;隻有聲譽,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普遍相信是人相對短促生命一場、盛裝不下也确定不了的,隻能和其他我們自知做不完、窮盡一生想不清楚的事一并交代給後世。”先不說聲譽,就說“權勢”和“财富”兩項,活着的人,特别是那些已經擁有“炙手可熱”的權柄,或“富可敵國”的财富——甚至是二者寵愛在一身者,就一定想明白了?不見得吧。看看當下一個又一個吃牢飯的“老虎”的醜态,你定會莞爾。不過,不要隻是莞爾一回罷。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十六字“箴言”,最早出自《史記》中的《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其實,翻開《貨殖列傳》你就會明白,這十六字,也非太史公的原創。《貨殖列傳》中,太史公還有如是誅心之論:“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刍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您瞅瞅,太史公對人性的認識何等深刻。他盡管歎息“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妙)論,終不能化。”卻仍然提出了改變此現狀的建設性意見:“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争。”因勢利導,至要至要。但要想改變,最終“化”之,恐怕不易。何有此說?無它,人性使然也。

回頭繼續看緊随十六字“真言”(是箴言,首先是真言)後的中的之論:“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寥寥數語,道盡“追求财富是人類社會基本活動這一真理”(張大可語)。如此說來,追求财富實在無可厚非。

問題是,你是如何追求?

古人雲,君子愛财取之有道。孔夫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但今天有多少人對此“浮雲”耿耿于懷念茲在茲!東坡先生雲“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但今天多少人恨不能将金山銀山都抱回自己家!陳毅元帥更有“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之詩句名言。可總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向不該伸手的财富、聲譽,伸出了自己肮髒的黑手!縱觀數千年曆史畫卷,曆朝曆代,不同民族流傳下來的諸如此類勸人戒貪的名言佳句,不勝枚舉。于此同時,曆朝曆代利令智昏欲壑難填的貪官蠹蟲,也不勝枚舉。這似乎也不必大驚小怪。遠的不說,看看當下一個又一個“老虎”吃牢飯前的瘋狂斂财,你就知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嘛回事了。

而要防止一個人為了财富、為了權勢而不擇手段的卑劣又瘋狂之行徑,重要的是制度建設。至于道德的約束力,有時候實在是靠不住的。誠如《聲譽》作者唐諾先生所言“道德是強大的自我約束力量”,但“在意它的人很難講赢不在意它的人”。這也和你很難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個道理。

想起一個有關“聲譽”(榮譽)的妙喻。

多年前,同一位教育界前輩一起參加某教研活動。行車途中,輕松八卦,無意間提起另一位也算很有“聲譽”的同行大名。這位前輩不無鄙夷且更不乏幽默地說道(大意),榮譽,就像項鍊。你喜歡,就戴。可你不必一次将金的銀的甚或銅的都戴在自己脖子上吧。聽了前輩的妙喻,有人插科打诨說:“某老,您說的不大對。人家不是一次将金的銀的甚或銅的都戴在自己脖子上。人家隻想擁有金的銀的,哪怕是銅的,哪怕是木頭的。”某老聽罷有人之言,差點怒不可遏:“可你不該從人家脖子上硬搶了項鍊戴在自己脖子上罷!”大家相視,莞爾不語——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場的同行都知道,某老說的是某某為了某個榮譽稱号而與另一個某某鬧得不可開交的一幕。您說說,這個獲得“項鍊”的某某獲得的究竟若何?

唉,端的是“榮譽”——或者說某種“聲譽”惹得禍。

實在的,為了“帽子”、或者“位子”,弄虛作假者,有之;哭天搶地者,有之;尋死覓活者,有之;大打出手者,有之;脅肩谄笑者,有之;認賊作父者,有之;賣身求榮者,有之……諸如此類,數不勝數,也更代不乏人。然而,也有另一類人,一類讓人想起便肅然起敬者。

多年前,季羨林先生高齡96歲時,執意請辭世人“加”在他頭頂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三項桂冠。先生曾在其大作《病榻雜記》潇灑地宣言:“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是否皆大歡喜,暫且不論。如果閣下以為季先生對“聲譽”一點兒都不在乎,你可就真是大錯特錯矣。

年輕時的季先生,如普通的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人一樣血氣方剛。先生《清華園日記》中1932年9月18日記寫道:“我譯的《Faust(浮士德)傳說》,聽說是今天給登出來,但是沒有,真不痛快。”看看,一篇譯文沒有按照自己聽說的時間登出來,就“真不痛快”,多真實多實在。

更實在些說,這其實是年輕人争強好勝的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心态罷了。非但無可厚非,更應鼓而勵之。錢锺書先生曾說“二十不狂沒志氣”。看看季先生的《清華園日記》,你便知道,季先生同錢先生一樣,不但都曾狂過,而且都是學貫中西,著作等身。

不過還有另一面。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季先生得知自己皇皇二十四卷巨著《季羨林文集》出版時的一語慨歎:“這輩子值了!”閣下若是季先生,您說的“值了”,可能有哪幾層意思呢?

無論如何,我都十分崇敬這位可愛可親的老人。

當年出版先生《清華園日記》時,有人建議删除諸如“看女人打籃球,其實不是去看籃球,是在看大腿”之類有礙觀瞻的段落。先生執意不從,要一字不改一字不删原汁原味地予以出版。在其後記中,先生擲地有聲:“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将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裡去陪着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何等光明磊落!何等坦坦蕩蕩!不知那些台上振振有詞,台下蠅營狗苟的兩面人,看到先生此話,可有些許愧意?

有道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白雲”不過是個人名,咋能将人名當作“名人”呢?你曉得這是當年宋丹丹、趙本山聯袂演出的小品中的台詞。

十多年前,“我爸是李剛”事件,瞬間上了頭條,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熱議的背後,是人們對權勢的憤怒、蔑視、嘲諷——也許還有說不出口的羨慕……

今天則不然了。

不管你爸是李剛還是王剛——甚至是金剛,都沒用啦。

……

一不小心,啰嗦了太多。就用唐諾先生《聲譽》中這段話作結罷——

“權勢和财富正是支配人類世界的兩大東西,既聯合也不斷鬥争,聲譽不與焉,聲譽從沒有足堪匹敵之力。當我們什麼事都不做時,聲譽隻是某種光和影,是依附性的,端看當下決定的是權勢和财富而已;當我們努力做對一些事時,聲譽能做到的仍隻是某部分補救、某種撿拾,人類帶着自省意味地拾遺補缺,讓整個世界不至于那麼單調,人們不至于那麼趨同如聽從某個慣性或者生物本能,在實然統治的乏味世界裡,奮力留一點應然的東西。”

對唐先生以上高論,閣下以為然否。在我,隻是借先生《聲譽》之酒杯,澆點兒一己之塊壘。如是而已。

2022年2月2日-10日 于南郊默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