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國家常用的三種曆法分别是農曆、陰曆和陽曆,我們知道陽曆是外來曆法,但農曆和陰曆能分清的絕對不多。
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通常習慣把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農曆,什麼是陰曆。
要想研究中國的曆法,必須從頭開始 ,中國的曆法源遠流長,最遠可以追溯到遠古黃帝時期,曆史上比較有名的有以下幾個:
(1) 夏曆:
夏曆的發明者因為沒有文字記錄,所以無從考究,但大緻在夏朝形成的。它采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曆算一歲開始,曆法年則采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緻是采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餘,來調整時差。開始有1年的天數366天,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年12個月的基本概念。
(2)萬年曆,也叫殷曆或商曆;
是上一篇文章裡面萬曆創建的曆法。它的創新點就是用幹支紀日,以太陰(月)紀月,以太陽紀年,用閏月來調整季節。這是一種陰陽合曆。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年終置閏,叫做十三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商朝後期,也在年中置閏。用幹支紀日,就是用十幹和十二支相配合,以紀日期。六十日為一個周期。在甲骨文中發現有完整的幹支表,這是我國最早的幹支記錄。甲骨文中已有“今春。、“今秋”和“日至”的記載,當時已有季節的劃分。商代的天文學和曆法的進步,與農業生産有密切關系。
注意:商曆是以夏曆的第12月(建醜月)作為歲首。
(3)周曆:
周曆繼承了商曆的大部分成果,隻是歲首不一樣,周曆以夏曆的第11月(建子月)為歲首。
夏曆、商曆、周曆的區别
以上3個曆法,再加上黃帝曆、颛顼曆、魯曆稱之為古六曆。
(4)太初曆:
公元前104年(元封七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并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議造《漢曆》,漢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年号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并頒布實施這套《漢曆》,後人以此頒布年号稱呼此曆為《太初曆》。《太初曆》規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将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恢複到夏曆歲首;開始采用有利于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曆紀月不相合的矛盾。這是我國曆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太初曆》還根據天象實測和多年來史官的記錄,得出一百三十五個月的日食周期。
此外,它還将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曆”。它是我國古代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
以後的中國曆法基本上都沿用了太初曆,中國的曆法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熟。
由于《太初曆》(又叫漢曆)融合了二十四節氣,非常适合農耕的發展,所以《漢曆》又叫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
接下來,什麼是陰曆?
根據月球的月相周期變化來安排的曆法,即以朔望月作為确定曆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曆月的一種曆法,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隻有354天左右,按照一般的說法,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區别。所以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中的曆,即是所謂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太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這就是農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現在懂了吧? 我們平常使用的是農曆,而不是陰曆。所以在中國目前用的曆法是農曆或陽曆,我們的生日要麼是農曆生日,要麼是陽曆生日,不會是陰曆生日。
世界上純粹使用陰曆的是伊斯蘭教曆,又名“希吉來曆”,中國舊稱“回曆”;教曆的常年是每年354日,閏年是355日,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365日又5小時48分46秒要少十一天左右。所以每年同一日期對應的季節可能完全不同,比較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