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3 10:12:4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17日電(記者高海英)“512”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由李厚霖創立的I Do基金會攜手北川幸存女孩蒲虹學,發起了以“減貧為美”為宗旨的精準扶貧項目——愛惜(I•X)行動,在網上受到衆多網友的關注和支持。“I Do”、“李厚霖”這兩個名字很多網友并不陌生,但是把兩者和公益結合,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和感悟?近日,本網記者走近恒信文化産業集團董事長、中華慈善總會常務理事、I Do基金會創始人和理事長李厚霖,和網友一起傾聽他的公益心聲。

I Do基金緣起汶川 公益“未來比當下更重要”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專訪李厚霖做最走心的公益)1

圖為李厚霖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

記者:我們了解到蒲虹學是您在汶川地震中救助的一個女孩,您也是在這期間創立了I Do基金會,這中間有什麼樣的故事?

李厚霖:救助蒲虹學和成立基金都是汶川地震那幾天,但是還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2008年5月12号汶川大地震,我們15号就捐款成立了I Do基金。災難發生後我在朋友的号召下趕到了四川,也就是在那裡,我遇到了蒲虹學。

當時她已經在地下被埋了72個小時,胳膊和腿都被嚴重壓傷出血,而且很多細胞壞死,急需一種叫血清蛋白的藥才能控制住病毒的蔓延。但是這種藥平時用量很有限,在當時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儲備。曆經各種波折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了這種“救命藥”,因為情況太緊急了,必須要馬上拿到,而且還要在一路保證冷藏的條件下安全送到當時的醫院。情況危急,刻不容緩,我本人立即趕過去取藥,也就是在哪個時候決定成立I Do基金,更全面地投入到這場救援當中。

拿到藥我們馬上趕最快的一班飛機,大概天黑的時候到了蒲虹學她們住的北川某醫院。那時是地震第三天,整個醫院慘不忍睹,樓道裡到處都是人。當時還有一個蒲虹學的同班同學叫朱春燕,也是被埋了72個小時,傷勢很嚴重,醫生說按照正常的治療方式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很小。

面對當時的情況,雖然我們不能救助所有人,但是至少要對已經救助的人負責到底。尤其是對于孩子,在這一波救助浪潮和地震風暴過去之後,他們需要面對未來很長的人生。特别是在整個身體受到重創的前提下,我們覺得未來比當下更重要。那麼,有沒有可能發起一個計劃,成立一個新的家庭,讓他們能夠徹底地、更長久地感受到一種被愛、被關懷的力量。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專訪李厚霖做最走心的公益)2

北川幸存女孩蒲虹學(左)、朱春燕(資料圖)

當時和蒲虹學、朱春燕她們一起住院的還有另外幾個小女孩,于是我和李亞鵬等人一起發起了“汶川新家庭”計劃,幾個家庭各自認領孩子,大家在一起以家人相稱,定期會有各種各樣的溝通和互動,一直到他們大學畢業之後有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在這期間,新家庭除了幫助解決這些幸存的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費用外,還包括對她們心靈的呵護等,可以說是360度全方位負責到位。

大多數人不知道蒲虹學她們在半年多的住院期間所經曆的是什麼樣的病痛。十幾歲是骨骼快速成長的過程,在截完肢之後,十天左右骨頭會再長出來,醫生就要把整個截肢的切面打開,把新長出來的骨頭用砂輪磨掉,磨掉之後再縫合。我們在樓道裡聽到孩子們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嚎叫,眼淚根本止不住。”

在北京,蒲虹學做了17次手術,差不多每5天一次。那個時候,她們唯一能夠聽得進去的話好像還就是我。當時除了她們的家人,我一直堅持每周去探望,最早的時候堅持每一天下班都會去。在日常的細微點滴之中我跟她們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和友誼,她們也能夠感受到李叔叔的用心。就這樣陪伴了她半年多,直到她和春燕康複出院。

愛惜(I•X)行動減貧為美 公益“勿以善小而不為”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專訪李厚霖做最走心的公益)3

記者:10年過去,當年的北川幸存女孩蒲虹學從被救助者成為今天的助人者,并且和I Do基金會攜手發起這次愛惜(I·X)行動。為什麼會想到發起這樣的活動?有什麼樣的意義?

李厚霖:10年來看着虹學她們成長,确實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我特别欽佩那些在大的自然災難當中生存下來的人,他們真的比我們想象得要堅強。通常經曆過生死之後再活下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會虛度一生,會深刻地思考接下來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尤其對于像虹學這樣的年輕人。

目前看來,我們的這個“汶川新家庭”計劃是成功的,也特别有意義和價值。虹學一直到大學畢業之後和我們還有着深度互動。看到她積極上進、充滿正能量的精神狀态,讓我覺得這10年來點滴的付出,是用對的方式做對了一件事。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專訪李厚霖做最走心的公益)4

蒲虹學(中)向羌繡優秀傳承人了解學習刺繡工藝(資料圖)

10年來,I Do基金會從成立以後對汶川地震災區的支持和參與,到後來發展為包括助學、生命救助、文化藝術夢想支持、幫扶打工子弟學校、綠色環保等等一系列公益活動我們都參與。特别是最近這兩年我們開始在文化守護和保護領域去做一些深入探索。羌繡本身是非常好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因現實的社會生産力發展等問題正逐漸被遺落。為了生活,當地的繡娘不得不放棄羌繡,去外地務工,随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量留守兒童産生,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我們希望利用我們的能力和優勢能夠把這個文化保護起來,讓繡娘發揮她們獨特的價值,這樣既能保證她們生活,也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世界對善良的人們總是給予了美好的安排,虹學今年正好大學畢業,她大學畢業後見到我的第一面就說:“李叔叔,我的人生已經不夠普通了,我想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換句話來講,她希望自己能夠有不一樣的人生路徑,去實現更高的價值,比如說她可以幫助北川繡娘脫貧緻富。當時我聽了很受震動,因為我原來就想着她作為一個女孩子可以跟大家一樣正常地去生活、工作,正常地行走人生就OK了。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專訪李厚霖做最走心的公益)5

2018年1月,I Do基金會組織了第一期北川繡娘培訓(資料圖)

接下來我們開始探索怎麼能夠找到一些特别優秀并懂得市場的設計師,把羌繡的這種工藝和市場相結合。現代人接受不了傳統羌繡工藝的這些産品,那能不能把它做成筆記本或者是一個特别漂亮的袋子,把羌繡融入到都市人更喜歡的産品上,既幫助了繡娘,也滿足了市場。設計師我們來安排和培養,市場我們來打開,銷售是我們的強項。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繡娘重新找回來,讓她們回歸到“羌繡”。這次我們發起的愛惜(I•X)行動,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騰訊公益的支持下,在網絡衆籌上得到近萬人參與,為北川繡娘帶去了1500餘份訂單,幫助50餘位返鄉“媽媽”通過自己的羌繡手藝獲得體面收入。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專訪李厚霖做最走心的公益)6

北川繡娘(資料圖)

我們利用自身的優勢解決了這一系列的問題,解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問題,解決了繡娘的收入問題,也解決了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一旦我們找到了這種模式,不僅可以保護羌繡還可以應用到其它文化遺産的保護方面。其實在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廣西等多地我們都已經開展起來文化守護行動。譬如同時啟動的雲南彜繡,已經對當地上千位繡娘培訓多次了;還有廣西的瑤繡,也積累了200多個繡娘。在今年8月份,我們會啟動唐卡、藏香等手工藝項目。

公益就是這樣,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人的問題你解決了,可能不隻有一個人的意義和價值。就像對于虹學“汶川新家庭”計劃的救助,從個體上的救助意義,到實現了一個對于系統化基金會運作模式的經驗積累,這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10年愛心西藏行 “做最走心的公益”

李厚霖到底做什麼(專訪李厚霖做最走心的公益)7

記者:I Do基金會在這10年的公益實踐中都有那些成效?未來又有怎樣的規劃和目标?

李厚霖: I Do基金最早是在中華慈善總會下成立的,我們初始階段更多以兒童專項公益為主,比如汶川地震對于蒲虹學、朱春燕的救助,還有後來的一系列的瓷娃娃、四胞胎、五胞胎等等這類對于生命個體的救助,這些年我們一直從來沒有間斷。隻要在我們網站上留有信息,我們經過确認是真實而且迫切需要救助的,基金會都會出手相助。可以說,在生命個體的救助上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

在助學方面,“I Do愛心西藏行”我們整整做了10年。這10年每一年都對10所小學進行360度的幫扶,小到學生個體,大到學校的校舍和教學工具,隻要這個學校提出合理需求,我們都會想辦法幫他們解決。

成立10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公益行動。正是這些潤物細無聲般一件件善事的積累和積澱,讓我們一步一步更願意去前行、去深入,去寬泛地在這個領域做更多的事情,去實現我們更多在公益方面的理想。

I Do基金會這個名字,跟我們商業的品牌和企業有很強的關聯性,基金會也會跟企業未來的發展有一定相互關聯性。未來,希望我經營的企業能夠變成完全的一種社會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先導者,希望I Do基金會能夠與企業并肩前行。

從剛開始成立時隻有兩三個志願者到現在獨立成立基金會、組建團隊,I Do基金會将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雖然I Do基金會不是最有實力的那一個,但是一定要做“最走心”的公益。希望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和志願者加入進來,大家一起為了愛,做更多“走心”的溫暖的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