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5 08:17:39

疫情終将結束,對于後疫情時代經濟環境下的生産制造業,樹欲靜而風不止,市場對降本增效 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市場對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 從企業生産管理角度看, 若不對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進行改變, 則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會産生巨大影響。

提質降本、減存增效……最核心的舉措應該從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抓起!

現對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的方法及手段做一下解析,方便廣大的生産管理者學習應用。

一、 現場管理的核心要素:5M1E

1、人(Man/Manpower):操作者對質量的認識、技術熟練程度、身體狀況等。(數量,崗位,技能,資格符合要求)。

2、機器(Machine):機器設備、工夾具的檢查,驗收,保養,維護,校準等。

3、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納期、成本等。

4、方法(Method):這裡包括生産流程、加工工藝、作業技術、工裝選擇、操作規程等。

5、測量(Measurement):測量時采取的方法是否标準、正确。

6、環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安全、溫度、濕度、照明和清潔條件等。

二、現場管理的關鍵。

1.當問題(異常)發生時,要先去現場。

2.檢查現物(有關的物件)現象(表現出的特征)。

3.當場采取暫行處理措施。

4.發掘真正的原因并将它排除掉。

5.标準化以防止再次發生事故。

三、生産活動的六條基本原則:

1.後工程是客戶。

作業的好壞由後工程的評價來定;

不接受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傳遞不合格品。

2.必達生産計劃。

年計劃、月計劃、每日、每小時按計劃生産----訂單按期交付的保證

3.徹底排除浪費。

浪費是指:不做也可以的事,沒有也可以的物。

4.作業的标準化。

有标準作業書、作業基準書,不是标準化;标準化是做出規定,遵守而且改善這個規定,不停地進行改善---遵守---再改善的活動才可稱為标準化。

5.有附加價值的工作。

管理的目的是謀求更大的附加價值(利潤);

在現場管理中要有大局觀,辨别生産瓶頸,采取最優對策。

6.積極應對變化。

基本要求:

①作業标準書(檢查基準書)是生産作業的基本準則,要養成遵守的習慣。

②認真觀察現場,收集情報信息,等問題發生時能準确迅速采取解決措施。

③提高生産技能和擴大實力,如提高設備稼動率等。

四、生産現場管理的日常工作。

1.現場的質量管理

Δ現場如何确保優良品質呢?避免作業失誤的5個原則:

a、取消此作業;

b、不需要人做;

c、使作業容易完成;

d、檢查;

e、降低影響。

2.現場的成本管理

Δ降低成本最佳方法,就是剔除過度的資源耗用:

a、改進質量:包括工作過程的質量,5M(人、機、料、法、測)的質量;

b、提高生産力以降低成本,不斷地改善;

c、降低庫存和浪費:包括流動資金、儲藏、搬運、質量隐患、新産品開發等方面的浪費。

d、縮短生産線:合理地配置生産線及工人。

e、減少機器停機時間;

f、減少空間;

g、優化現場管理流程,減少管理的浪費,降低生産總成本。

3.确保交貨期: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

4.現場實際作業應把握的内容:

a、生産作業計劃的合理性、生産計劃與實際困難、計劃調整對訂單交付的影響;

b、人員狀況、員工的技能、缺料及設備故障引起的停産、不良品對策及處理;

c、零部件/工裝夾具/生産輔料是否齊全、生産是否正常、工作方法可否改善。

5、現場管理的注意事項:

Δ管理者要深入一線、确保信息暢通,了解生産能力,注意員工狀态,開展時間/動作研究;

Δ異常處理的制度化,現場教育、解釋,工作職責明确,公正評價員工。

五、現場管理的實施方法

(1).日常管理的要點

a、重視所有管理項目:不能今天抓品質,明天弄設備,顧此失彼。

b、決定重點管理項目:

原則是:“不要給下個工程或客戶添異常”;“應該做到怎樣的程度為止”(管理水平的設定)。

c、管理的習慣化:量化及明确一些日常工作,使管理習慣化。

(2).日常管理的進行方法:P- D- C- A管理循環。

例如:作業管理,目标為生産計劃的達成、生産率的提高。

P(計劃):達成生産

D(實施):實行計劃—作業設定

C(檢查):檢查目标與實績的差

A(行動):采取對策或者改善

(3).現場管理方針。

a、生産部的工作口号:

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傳遞不良品!

b、品質管理方針:

質量第一,高效準時,客戶滿意,不斷提高。

c、生産管理方針:

創新技術,改進生産工藝;科學管理,強化運作和諧;挖掘潛力,充分調動積極性;追求卓越,全面提升生産效率。

d、管理的要求:

Δ已落實崗位責任制為基礎,實行全員責任包幹制。

Δ任務是死的,有條件要執行,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執行。

Δ決定了的事情就是對的,如有疑問,事後再說。

Δ必須獎罰分明,且要及時,到位。

(4).自主管理

a、以給自己做事的心态工作。

b、自負其責,在符合标準的情況下自己拿主意。

c、不推卸責任。

d、以自我為根本,完成工作任務。

(5).三檢法(自檢、互檢、專檢)

a、其作用是實現“三個不”。(不接受不良,不制造不良,不傳遞不良)

b、要實現“三檢”靠的是自主管理:

Δ灌輸實施“三檢”的重要性。

Δ不定時的現場抽查。

Δ有問題出現時強調“三檢”關聯雙方的責任。

(6).修理作業

a、修理作業是指對不良品實施的糾正措施。

b、要通過修理,舉一反三,提出反饋意見,防止再發生。

c、修理品的管理:

Δ修理完成後需經過原檢查工位重檢。

Δ對修理品有适當的标識。

Δ修理中發現多次修理或有重大隐患應立即報告。

(7).作業指導書的執行。

a、班組長要熟悉作業指導書,并教會員工;

b、可能不是最佳的方法,但作為标準,任何時候作業人員必須遵守;

c、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可提出修改意見,待修訂批準後才可執行。

d、貫徹作業指導書的方法—“5他法”:

講給他聽—做給他看—讓他試做—幫他确認—給他表揚。

(8).抓住現場的主線

a.現場的主線是什麼?生産計劃。

所有現場人員都圍着它轉,是焦點,是工作目标,是衡量工作結果的标準。

b.日生産計劃:

日計劃産量就是當日生産任務,如完不成時就要承擔責任;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就要申請加班。日生産計劃是生産日報表的依據。生産計劃一旦發行就是命令!

(9).作為生産管理者,對于産量要做到心中有數。

a、産量是生産部門一個重要的指标。

b、生産管理者要做到對産量心中有數,就需要掌握和控制好生産線的速度。

c、決定産量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生産線的運轉速度;機器,設備的機械能力;工程與工藝的穩定性;

人員的作業能力;材料的品質;生産準備情況。

Δ備注:生産準備是新産品從開始試産到批量正常生産的整個過程中,為了确保新産品能夠按計劃順利進行試産、批量生産,保證産品質量,而進行的相關人員培訓、指導書制定、物流調達、設備(含工裝、量具、工具)的準備活動。

現場管理中的生産準備包括:

*生産工藝和資料準備:流程圖,作業指導書,圖紙,QC标準等

*工裝夾具、工具、輔助材料、勞保用品等的準備;

*設備、儀器、工裝的安裝、調試;

*人員的崗位安排和産能設定;

*現場員工的生産前培訓;

*物料、設備、工藝、資料異常的發現和反饋;

(10).現場确認

a.現場配置管理表:

也叫生産線配置管理表:就像檢查清單,可以使管理者确認現場的布置狀态。

其内容包括:指定工位人員,工具用品,儀器,材料的放置區域,作業方法,記錄單等。

b.現場器具點檢。

内容包括點檢的時機,範圍,責任者,頻率,方式,内容,記錄人,确認人。

(11).作業日報的管理

①生産日報的作用:

a、交貨期、品質、安全、成本管理等多個項目管理的工具;

b、方便與上司和其他部門傳遞情報、交流信息;

c、出現各種異常或問題時,作為原因追蹤的資料;

d、幫助管理者掌握現場的實際情況。

②生産日報常見的問題:

a、内容太多,記錄起來很費時間;

b、需思考、回憶、判斷内容太多,做起來很累,所以馬馬虎虎算了;

c、自己不願意寫而讓他人代寫;

d、沒有人指導怎麼填,所以随便填就行了;

e、工作日報隻是當成資料收集起來,上司也不看,也沒有什麼作用。

③作業日報的要求:

Δ設計要求:

必要的事項齊備,項目盡量精簡;項目順序要符合實際作業或邏輯習慣;

減少描述或數字填寫,用符号或線條代替記入;采用标準用紙,避免過大或過小,方便存檔。

Δ應把握的内容:

每人的工作日報是否準确?材料/作業/産品有無異常?作業效率是否達計劃?

生産效率與設備效率、不良産品及工時損失、人員配置是否合理?整體實績情況。

Δ作業日報的填寫:

填寫作業日報前,需向有關填寫人員說明作業日報的作用;

班組名、作業者名、産品名、批量号等基本内容由現場辦公人員填寫,再發給作業者填寫其他事項,減輕作業者負擔;

生産數量、加工時間隻有作業者才清楚,由作業者填寫;

要養成寫完後再度确認的習慣;

管理人員要認真審閱作業日報,及時指出異常點并協助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互動局面;

現場人員根據日報把握作業的異常趨向,并針對這種趨向實施重點指導。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

作業日報模闆

(12)生産統計方法

1.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産量,投入的資源;生産合格率,不良率,直通率,生産性;

人員狀态,包括出勤率,違紀,出差錯;發生的生産事故(損失工時);

物料供給狀态,機器設備問題,技術,工藝問題。

2.統計要求:

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及時性)真實性。

第六、現場IE(Industrial Engineering)和生産系統。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2

(一)現場IE

1、動作研究與分析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3

2、動作經濟原則

a、能用腳或左手做的事情,決不使用右手;

b、養成兩手同時作業的習慣,并盡可能做到同時開始,同時結束。

c、不要讓兩手同時停下來,空手的情況下要下功夫,使其能做點别的什麼工作。

d、盡可能小範圍運動,與身體的運動量相比,胳膊、手臂、手腕和手指等的動運量逐漸變小且靈活。

e、作業範圍:正常作業範圍(肘為支點)、最大作業範圍(肩關節為支點)。

f、基本動作要素組合數越少越好。

g、将兩個以上的工具組合成一個,材料和部品要放置在容易拿取的容器内,為的是減少動作量。

h、長時間手持對象物品時,要利用夾具。

i、要讓動作按一定節奏自動地有序進行。

j、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左右對稱運動,同時不要向同一方向運動。

k、利用慣性、重力、自然力等,同時盡可能地利用外界力。

l、為了減少疲勞,作業點的高度要調整适當。

3、時間研究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4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5

4、現場無效作業時間分析:

a、由于制品的設計或規格基準,而導緻附加的作業内容。

a-1、不好的制品設計,妨礙着最經濟的工程利用,

a-2、标準化的欠缺,妨礙着高标準生産工程的利用,

a-3、不合适的品質基準,是導緻不必要的作業的原因,

a-4、由于設計問題,引發多餘的物品移動。

b、非能率的制造工程或作業方法,而導緻附加的作業内容。

b-1、錯誤的機械使用,

b-2、不正确的工程或惡劣條件下的操作,

b-3、錯誤的工具作用,

b-4、惡劣的配置,是導緻浪費的原因,

b-5、作業員采用不好的作業方法。

注:非能率(日語詞彙):效率低、效能低。

c、管理者的缺陷導緻無效時間。

c-1、多種類的制品在短時間頻繁更換造成休閑時間過多,

c-2、标準化的欠缺,出現短時間運行造成休閑時間增加,

c-3、設計變更,使作業者停止或修正,導緻無效時間的增加,

c-4、拙劣的設計下的工作和命令,會導緻人和機械的休閑時間過長,

c-5、拙劣的設計下的原材料不足,會導緻人和機械的休閑時間過長,

c-6、機械設備的故障,給人和機械造成了休閑時間,

c-7、惡劣狀态下的機械設備,由于廢品和修理增多,導緻無效時間增加,

c-8、惡劣條件下的作業者,由于不得已,休息出現無效時間,

c-9、事故造成作業停止和缺勤,使得無效時間增多。

d、作業者的制約導緻的無效時間。

d-1、缺勤、遲到、怠工導緻無效時間增加,

d-2、不重視工作的态度,是造成廢品和修理原因,也是導緻無效時間的緣由,

d-3、事故導緻作業停止、缺勤,使得無效時間增加。

二、現場生産性管理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6

1、勞動生産性指标:

a.作業效率=實際生産數/标準生産數×100%=标準作業時間/實際作業時間。

b.設備稼動率,有下面三種計算方式:

時間稼動率=(負荷時間-停機時間)/負荷時間。

性能稼動率=理論節拍時間*投入數量/稼動時間。

速度稼動率 = 理論節拍/實際節拍*100%。

c.勞動生産性=生産量/勞動量

價值的勞動生産性=産出價值/勞動力價值

2、設備及原材料生産性指标:

設備生産性=産出價值/設備投入價值

設備利用率有以下3個計算公式:

設備利用率=每小時實際産量/ 每小時理論産量×100%

設備利用率=每班次(天)實際開機時數/ 每班次(天)應開機時數×100%

設備利用率=某抽樣時刻的開機台數/ 設備總台數×100%

設備故障率=[(停機等待時間 故障維修時間)/計劃使用總時間]×100%

原材料生産性=産出價值/原材料投入價值

3、其他指标:

能源生産性=産出價值/能源投入價值

不良品率=(一定期限内的不良品數/一定期限内的生産總數)

計劃指數(計劃達成率)=實際達成數/計劃達成數×100%

第七、目标管理與管理項目。

目标就是在一定時期内必須要達成的成果;目标必須明确規定:做什麼,時限、數量等内容。

Δ什麼是目标管理?

目标控制,又稱目标管理,是指通過相互銜接、相互制約的目标體系來實現控制的方式。

目标控制的過程,可分為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實施和結果的檢驗(即考評目标)三個階段。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是各個部門和所有行政人員都要把一定時期内應當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務轉化為目标,且必須遵循既定的目标進行工作;

二是各級領導都應當圍繞自己管轄範圍内所涉及的各項目标進行管理;

三是通過每個部門和每個行政人員對各自的具體目标的實現,來确保組織總目标的實現。

Δ目标管理的目的: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标準,而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在企業個體職工的積極參與下,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證目标實現的一種管理辦法。 目的是:

1、目标管理對組織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會帶來良好的績效;

2、目标管理有助于改進組織結構的職責分工;

3、目标管理啟發了自覺,調動了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由于強調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将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因而提高了士氣。

4、目标管理促進了意見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際關系。

Δ常用目标管理項目:

效率(P)、品質(Q)、交期(D)、設備(E)

Δ目标管理項目與目标管理的關系:

決定開展某項工作—決定目标管理項目—現狀分析—明确問題點—提出達成的目标。

Δ抓住重點:應用80/20法則判定:重要的少數

如何判斷重要的少數:

1、影響後工序工作的事務;

2、有牽連影響的跨部門工作;

3、影響指标指數的事務;

4、上司特别強調的方面;

5、員工、下屬關注的工作等等。

思考:你的工作中重要的少數是什麼?

第八、标準與标準化

(一)标準的定義:衡量事物的準則。

例如:

Δ管理标準:管理規章、人事規則、政策、工作說明書、會計制度。

Δ作業标準:員工實踐QCD(質量、成本、交期)所應執行的工作方式。

(二)标準的七大特征:

*代表最好、最容易與最安全的工作方法

*保存技巧和專業技術的最佳方法

*衡量績效的基準和依據

*維持及改善的基礎

*作為目标及訓練的依據和目的

*現場工作檢查和判斷的依據

*防止問題發生及變異最小化的方法。

(三)、根據作用對象不同,标準的分類: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7

(四)、根據生産要素,标準的分類: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8

(五)、對待标準的态度。

1、标準是最高的作業指示:付諸實施,高于任何人的口頭指示

2、班組長現場指導,跟蹤确認:糾正,毫不留情

3、宣傳揭示:将标準放置顯眼的地方

4、發現标準有問題時:

(1)将你的想法立即報告你的上級

(2)确定你的提議的确是一個好方法後,改訂标準

(3)根據改訂的标準改變你的操作方法

5、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不斷完善

6、定期檢讨修正:

一是标準内容難以理解、定義的任務難以執行、産品品質水平有變時修正;

二是5M1E有改變時,法律法規有變時,上層标準(ISO、GB等)有變時修正。

7、向新的作業标準挑戰。

(六)标準化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9

(七)标準化的通用效果。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0

(八)、開展企業管理标準化的十二個方向:

1)确定工作步驟,以及先後順序。(流程标準)

2)确定合适的參與人員并固定。(人員标準)

3)确定合理的分工,誰該幹什麼事。(職責标準)

4)确定每個步驟每件事做到什麼程度。(作業标準)

5)确定每個使用的設施達到什麼要求。(設施标準)

6)确定每種物料/物品達到什麼要求。(資源标準)

7)确定每一件事執行的方式/方法。(方法标準)

8)确定每一項物品放到什麼位置。(定置标準)

9)确定每個步驟每一件事用多少時間。(節拍标準)

10)确定該作業的目标和激勵考核規則。(管理标準)

11)确定該作業合适的環境和場所要求。(環境标準)

12)确定該作業恰當的測量和數據方式。(測量标準)

第九、問題的把握與改善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1

(一)問題意識

1.否定現狀的精神(意識到不能維持現狀):

*使自己陷入困境,為之煩惱的,覺得有疑問的事情;

*有浪費、勉強和不合理;

*故障、投訴、索賠事件。

2.更高的追求(想做得更好):

理想、展望、憧憬;使命感、責任感、成就感、正義感。

(二)問題種類:

1.人員問題還是工作問題;

2.組織問題還是目标問題;

3.當前問題還是将來問題;

4.内部問題還是對外問題;

5.表象問題還是本質問題。

(三)問題發現表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2

(四)解決問題的步驟:

1.問題的明确化

2.問題現狀的把握

3.目标設定

4.界定問題發生原因

5.原因分析、證據調查

6.針對原因的對策

7.對策的可行性分析

8.對策的實施

9.效果的掌握

10.标準化

Δ問題現狀的把握與分析: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2

Δ有效對策與無效對策: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4

(五)改善的十二種方法:

1.排除

2.正與反

3.正常與例外

4.定數與變數

5.轉化和适應

6.集中和分散

7.增加和删減

8.擴大和縮小

9.并列和串列

10.改變順序

11.互補和代替

12.差異和共性

(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詳細解釋)

(六)PDCA循環法 (戴明環)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5

PDCA循環的細化:

P:

① 确定目标

② 現狀分析

③ 确定計劃

④ 結果評定标準

D:

① 實施計劃

② 實施準備

③ 實施組織

④ 異常處理

C:

① 比較

② 積累信息

A:

① 分析

② 反饋

③ 确定下一循環起點

PDCA循環的工作步驟和方法内容: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6

第十、做好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的基礎工作—5S管理

(一)5S管理基本概念:

1、整理 (seiri):區别需要與不需要,不需要的堅決不要。

2、整頓 (seiton):需要的物品排成有序狀态。

→ 滿足生産工藝流程,人身安全,流程短而清晰;

→ 人的勞動強度降低,工作效率提高;

→ 使搬運、裝卸的次數少。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7

整頓的過程:

a.區域規劃: 作業區;通道區;存放區。

b. 标識:

區域标識:定置線——定置圖

物件标識:設計放置的場所;标出放置的場所;物件上應有明顯的标識。

3、清掃 (seiso):全面性的機器設備預防保養。設備點檢、維修維護相結合,杜絕新的污染源。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8

4、清潔 (seiketsu):

a. 維持清掃的成果,使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區域、機器設備保持在幹淨、無污垢的狀态。

b. 設法消除污染源,開動腦子将污染降到最小。

5、素養 (shisuke):

Δ素養的養成: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19

Δ樹立新的觀念:

→惟有素養的養成,才能奠定企業管理的根基。

→惟有素養的養成,才能形成共同的管理語言。

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生産現場精益化管理方法解析)20

第十一、現場精益化管理的信息樞紐-晨會制。

晨會是指利用上班前的5—10分鐘時間,全體員工集合一起,互相問候,交流信息和安排工作的一種管理方式。

晨會是人員點到、活動發表、作業指導、生産總結、喚起注意、培訓教育、信息交流的場所;

有利于團隊精神建設;能産生良好精神面貌;培養全員文明禮貌;提高幹部自身水平;提高工作布置效率;養成遵守規定的習慣。

Δ晨會的内容提示:

發出号令,集合人員;

人員報數點到(通過報數聲音确認人員精神狀态);

總結昨天的工作;

傳達今天的生産計劃和基本活動,說明注意事項;

公司指示事項的傳達;

人員工作幹勁的鼓舞;

宣布作業的開始。尤其是班組内有輪班或上班時間不一時,就特别要把晨會事項傳達到下一班組。

編寫:企業管理變革推動與輔導者

張骥老師

專注企業管理改善,貼心服務實體經濟,現場咨詢、輔導和培訓,助力企業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