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4年秋天,李白離開了故鄉,此前他已在四川的大匡山遊學多年。初出茅廬的李白心中有一個夢,夢裡有劍、有詩,也有金樽美酒,或許還有佳人。從蜀地到長安的一路上,年少的李白就帶着這樣的美夢,寫下了數首經典之作,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本期要說的這首《峨眉山月歌》。
時至今日,這首詩已成為了公認的七絕佳作,也是李白年少時的封神之作。《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評它為“千秋絕調”,不少文史典籍都有一個很明确的觀點:這首詩“非後人所能模仿也”。這是為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大家其實可以把這首詩當成一首遊記詩,畢竟李白通篇都在寫自己的行船路線。作為唐代最強驢友之一,李白這一路到過的地方不少。離開老家江油後,他先去了趟峨眉,看了一下峨眉仙山的秋月;後沿三峽而下,下渝州,兩年後才到了揚州,而後去了湖北安陸,認識了孟浩然。這首七言絕句描寫的就是這次行程時的前半部分,即出蜀地前的幾個地方。
雖然全詩隻有短短28個字,卻一連寫了5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這是李白當時經過的5個地點。這4句中沒有一句細節描寫,但卻充滿着詩情畫意,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畫依次在我們眼前展開,這一點是其它詩人學不會的。
首句山中的半輪明月月點綴了滿天秋色,月影墜入了緩緩流動的平羌江。詩仙僅用一個“入”字,就将兩個地點,兩種不同的山水美景完美地連接起來,不可謂不高明。三、四兩句,一樣是寫月色中,詩人趁着月色出發,直奔三峽而去,心中對渝州戀戀不舍。
很顯然前兩句的地點和後兩句的時空,不是詩人一夜之間的經曆,他這是為了把5個地點都寫進詩裡的“強融”。但你又不得不說他融合得渾然天成,不了解這5個地點相差有多遠的人,是很容易以為這是一處之景的。
千年文壇中像這樣跨時空作品其實是有的,能用28個字跨越如此多地點的,《全唐詩》僅此一首,再無其它了。一般詩人之所以不寫這樣的作品有兩個原因,一是沒這個筆力和天賦,二是這樣寫是犯了七言詩的忌諱的。
寫七言詩,不管是七絕還是七律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句中不可寫兩件事,一篇中不可重複兩個相同的意向,這一點大家可在清代文人王世懋的《藝圃撷餘》 找到依據。事實上,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看到的七言詩,是否都在刻意避諱一句中寫兩件事,古人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意象和文字的堆積。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李白這首詩是通篇犯忌。不隻是一句中寫了多件事,多個地點,而且整首詩中後三句都在寫水。15歲就開始寫詩賦的李白,怎會不知道這個忌諱,但初出茅廬的他就是要“賣弄”文采,因為他對自己能力是有絕對信心的。結果也正如他所料,完美的銜接讓這首詩打破了常規,讀來不但毫無堆砌之感,而且不可捉摸,如神龍行空般如夢如幻。
要出彩就得打破常規,這是李白成功的法寶之一,這首《峨眉山月歌》是這樣,同樣寫得毫無章法的《将進酒》、《秋風詞》也是這樣。果然在寫詩這件事上,規矩是用來束縛凡夫俗子的,而打破它們則是詩仙的遊戲而已,大家說是不是?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